為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同時為下月即將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預熱,由香港華夏教育機構組織,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香港中文中學聯會合辦的“故宮文化進校園”故宮博物院專家講座活動於18日在聖保祿學校舉行。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館員、典章文物組副組長劉國梁以“聆聽紫禁城──故宮中深藏的音樂類文物”為題作講座,吸引近200名中學師生參加。香港教育局局長政治助理施俊輝擔任主禮嘉賓,大會同時作線上現場直播,讓更多師生同步觀看講座。

講座開場,劉國梁便提出一個問題:“為甚麼我們叫禮樂文明?”隨後深入淺出地介紹中國各個朝代,特別是宋、明、清代宮廷中的樂器。在介紹周朝的樂器“笙”時,劉國梁指笙是唯一可以同時發出多個音的樂器,從而引申出和諧的“和”字,說明和諧不是單調而是多元,不是唯一而是眾多。中國人講和諧社會,也是要天下大同,要一起建設人類命運的共同體。

劉國梁又運用圖像、畫卷、影音等多種內容,讓現場師生一起感受古今禮樂之美引得參與師生踴躍發問,例如古樂器在博物館保存中有甚麼困難?如出於保護文物而不能再被彈奏,是否會令古樂器失去其原有本質和意義?劉國梁對此回應,在故宮博物院保存古琴,受多種因素限制,只能存放於庫房或地下。但其實更好的方法是把琴放在日常環境中,讓其感受四季的變化。對於彈奏古樂器,劉國梁認為現時中國藝術研究院有專家嘗試活化古琴,並嘗試彈奏,但這其實存在一定冒險。故宮的古琴年份古遠,且長時間未被使用,如用於彈奏,風險會更大。劉國梁又強調,古樂器即使不被彈奏,也不會影響其作為文物的珍貴價值。

針對講座開首提出的問題,劉國梁最後總結道:“我們從周朝就形成了周禮,中國是禮樂社會。我們說靜生慧,靜生德,境以生妙。我們讓中國歷史上不同朝代的不同文物收集、匯集到一起,他們形成了一個場,在這個場裡,我們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妙,這就是境以生妙。”

講座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