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80年代初,西洋畫是香港主流,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內地藝術人才在兩地間頻繁往來,不少留洋藝術家也回到香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自此煥發生機。中外文化共同造就香港獨特氣質,而香港如何發揮優勢,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表示:“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為了慶祝這個這麼大的重要的慶典,我特地為了25周年畫了一張,《走進大灣區》這張作品。我特地畫了25部車和25艘帆船,帆船上面我特意加了一些紅旗上去。”
這幅作品, 由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創作於1994年,被香港末任總督彭定康選中,懸掛在香港禮賓府。97年之後,畫作依舊被保留在原處,而林天行,開始見證中國傳統藝術在香港的興起。
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表示:“我作為一個藝術家,對藝術這方面比較敏感,就譬如藝術方面主要是西洋畫。尤其是我們中國的,中國畫、書法、中國的文化,是不受重視的,在回歸之後當然重視了很多,隨著中國香港的文化回歸。”
林天行97年筆下的香港,就以 “傳統水墨畫”為基礎,結合西方跳躍、現代的用色。他認為,藝術家兼容並蓄,才能令傳統文化走向國際。25年來,藝術家憑藉著對自然的觀察和感受,用筆觸將心中最動人的山水描繪在紙上。而現今,他們的作品,從工作室到走進了一間間藝術展覽館。以當代結合科技的方式展出,讓我們能置身於古人所看到的山水四季中。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表示:“用科技作為一把鑰匙,打開山水畫的門,也都可以讓觀眾了解一下,以前的中國畫家他有什麼秘方。藝術館好多時候其實都是同香港藝術家一同成長,往往就是透過我們的研究,配合我們的館藏,去譜寫一個香港藝術史的故事。”
肩負講述本地藝術發展史的香港藝術館自1962年創立,已走過60個春秋。館長莫家詠表示,為配合回歸主題,藝術館策劃了系列展覽。而館內有超過1萬件館藏,涵蓋中西、新舊、本地與國際。希望未來通過科技、多元的策展方式,活化傳統藝術。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表示:“套用吳冠中先生的一個看法,他覺得東西方文化,就好似兩座大山這樣,兩座大山之中最傑出的東西,其實會在山頂,大家有見面的機會的。在香港藝術館的館藏裡,有好多優秀的中外文化的藏品。就好似這兩座大山在這裡,一起會面的一個平台這樣。”
會當凌絕頂,傑出的中外文化交融碰撞,藝術館的使命,除了令普羅大眾受到藝術熏陶外,中西合璧的火花,也賦予了香港這座城市,與眾不同的獨特氣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飛的經濟搭配嶺南文化,形成了進現代的香港文化。而多年來,香港文化也在不斷汲取世界文化的養分。巴塞爾藝術展、法國五月藝術節等國際藝術盛事,逐年往復在這裡舉行,吸引著來自全球的藝術工作者、愛好者,維持著香港的國際曝光度。香港立法會體演文出界議員霍啟剛認為,國家已看到了香港這方面的優勢,也樂見特區政府未來能為香港的文化事業,制定整體的路線圖。
香港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表示:“現在中央定了我們香港,做一個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個是中央給香港的長遠定位,不能夠每一屆政府或者每一個官員上台都有不同的演繹方式。不用說先立法,你說起碼先有個研究,先做一個文化發展藍圖,你起碼有一個路線圖,有個地圖,你知道你的里程碑在哪裡。”
歷史和現實令香港,孕育出既附中國傳統價值取向,又具西方普世價值的文化氣質。而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也是期許香港,在文化方面發揮內引外聯的作用。令世界透過香港這閃窗,看到一個更加完整的中國。
來源:鳳凰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