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周年及第六任特首李家超就任之際,港人及國際社會翹首以待,對香港未來融入國家大局和大灣區發展充滿希望,“灣區之聲”此時應運而生,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先後奏響。“灣區之聲”由香港紫荊雜誌平台首發,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青年報、香港經濟導報、香港商報、澳門月刊、央視頻、南方日報、時代人物、中國網、九派新聞、千龍網——中國首都網、民歌中國、搜狐音樂、中城網等多家境內外媒體平台發佈,已經成為灣區主旋律和發展新樂章。
有媒體朋友關注此歌誕生的來龍去脈,其實過程並不曲折。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各路藝術家聚集深圳,探討相關歌曲創作與演唱。作為多家媒體兼職專欄作者,常在國際平台撰寫政論文章,大家因此想讓我為之搖旗呐喊,添加力量。在知名詞作家李維福引薦下,青年作曲家舒一夫順勢而為,提出請我也寫首歌。起初覺得是玩笑,湊熱鬧,幾經周折,還是在時代召喚和嶺南文化沐浴下孕育並催生了“灣區之聲”。
作為外國語言文學及社會科學學者,本人關注領域及興趣點卻是跨界甚遠的國際關係、中美問題和大灣區發展,近年來為人民網強國論壇,人民日報海外網,歐洲網,光明日報客戶端,中國日報中文網,香港經濟導報,香港文匯報,大公文匯網,香港紫荊雜誌,英國鏡報,洛杉磯時報及新加坡聯合早報等境內外媒體撰寫相關時評近400餘篇約80萬字,其中多篇收錄國家機關及學術網站。
雖然寫歌屬人生第一次,但由於過往多次專稿和約稿涉及大灣區並經常參與相關學術活動,所以灣區話題既有自信也充滿情感。愛參與、敢挑戰及家國情懷是“灣區之聲”誕生的內在邏輯。合適時間在合適地點做合適之事亦為使命使然。藝術家們多次約見商榷,在表現方式及主題定位上縷清了思路,找到了方向感。以民族復興為背景,“一國兩制”為核心,嶺南文化支點,大灣區大發展時代序曲塑形顯現。
舒一夫先生是嶺南多產作曲家,其作品頗具創新性和時代感。在其協調下,囿於疫情局限,惟從四個GDP超萬億城市挑選具有高校聲樂背景同時又被社會關注的教授和學者為歌唱演員;以粵語、普通話及美聲組合、以嶺南文化為基調,凸顯港澳及灣區文化與科技亮點。凝聚灣區城市,促進特區與內地互通互聯,讓兩岸三地文化共融,令時代召喚響在耳畔掛在心間。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中國社會經濟決策(安徽)中心及希臘國家行政中心亞洲事務顧問、英國劍橋智庫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