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小旋
“香港年輕人沒什麼特別的,我們並不是‘滿眼政治’,”吳景澤打趣到。在他看來,自己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大學生”。看書健身,兜風購物,最近還開始打壘球……他板着指頭羅列日常,解釋着這一頭銜。
今年是吳景澤在港大讀書的第三年,源於對歷史與國際關係的興趣,他選擇了中國研究與公共行政專業。作為一名香港的00後,吳景澤說,正是因為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那些艱難歲月,所以更想去學習這些歷史。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我想只有了解祖國的歷史,才能看清楚香港的發展。”
中西方國情與制度的差異是他最感興趣的課題。吳景澤認為,歷史給予了中國屬於自己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身處香港,獨特的“一國兩制”使這片土地充滿無限機遇,他很想知道自己在其中究竟能做什麼,做多少。
“因為在這裡你能接觸到內地的訊息,也能感受到外國的文化,可以用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問題。”他說,在探究中國與香港未來的同時,也是在尋找自己的方向。
吳景澤記得小時候經常會隨爸媽去內地,他們祖籍在潮汕,逢年過節會回去看望老人。但由於婆婆住在農村,這讓自小生活在城市裡的他很不適應。“小時候真的沒辦法理解為什麼洗澡前要將熱水倒進一個木桶裡,然後一勺一勺地澆在身上,”吳景澤笑了笑。“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去北京,故宮門前的冰棍居然只要1塊錢一根!”與香港相較之下,他感嘆着物價之低。
2016年再見內地,高樓大廈飛速林立,滿大街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即叫即達的外賣服務都使吳景澤不禁驚歎“發展速度快得甚至有些‘嚇人’。”如今吳景澤一邊上學一邊幫父親打理公司,他開始將前往內地的發展,規劃進自己的未來中。
“香港的市場其實是比較小的,競爭也很大。”吳景澤認為,無論是內地的一線或二線城市,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穩定的市場透露着無限機遇。
但對於他的許多同學來說,自小與內地的零接觸,成為了阻隔他們邁出第一步的鴻溝。同時,受困於“信息繭房”中,他們很難進行一個市場的搜索,或是尋找自身的定位。
特區政府的政策宣傳需要配套的創業服務平臺支持,加之成功案例的現身說法,吳景澤認為,“港青北上”的趨勢雖然在不斷向好發展,卻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相比於對未知的恐懼,潛意識裡的抗拒更為嚴重。”
吳景澤說,2008年應該是香港年輕人最有家國情懷的一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舉國同慶,給予了他們歸屬與榮譽感;2021年的國家航天科學家入港、月球土壤展覽同樣在香港掀起了一波航天熱潮。也許,潛移默化的“科普式國民教育”會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在吳景澤看來,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特別是港青要承前啓後,在內地、香港和國際化的大交匯中闖出新路,才能既跳出香港又服務香港,在與大時代的交流、交融和碰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時不我待,不要被時代所拋棄”在被問及香港回歸25周年的願望時,吳景澤有期待、也有忐忑。他長舒了一口氣,脫口說道,“希望香港能給予這一代年輕人多一些時間和機會,背靠國家,面向世界,讓我們一起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