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歷百年滄桑,如今巨龍蘇醒,和平崛起,充滿機遇,也面對不少挑戰。香港回歸祖國1/4世紀,由亂及治,現正蓄勢待發,亦正好趕上國家復興之路。在此我也回顧了自己過去25年的里程碑,感激沿途遇上的各位良師益友。
一、1997年:健康快車(Lifeline Express) 伴隨香港回歸祖國而誕生
健康快車伴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而誕生,是香港同胞贈送給內地人民的禮物——中國第一列流動的、專門從事慈善醫療活動的眼科火車醫院。經特別設計建造,借鑒了印度「火車醫院」的形式,並選擇用於做白內障手術,因爲這樣的手術不需要麻醉、輸血,也不需要很多跟進工作,方便操作。我是「健康快車」創會委員暨醫療顧問,主持其最初10年 (1997-2006) 的醫療及培訓工作。
二、1998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眼科(DOVS)系主任,10年內把中大眼科打造成國際名列前茅的眼科中心
我1998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用了10年的時間,把中大眼科打造成國際名列前茅的眼科中心之一。
在任中文大學期間,我除了致力發展中大眼科的臨床和培訓工作外,亦同時非常重視科學研究。以往中大眼科每年發表在國際上發表的文章不到10篇,在我大力推動下,躍升至每年超過100篇。當中更有不少研究是世界領先的;而我在白內障和屈光手術領域所發表的文章更被評選爲2000-04年世界排名第六。
我帶領中大眼科積極參與國際眼科的工作。成功爭取把多個亞太眼科學會總部落戶香港,而中大眼科更是亞太眼科醫學院、亞太玻璃體視網膜學會、亞太靑光眼學會、亞太斜視與小兒眼科學會、亞太眼基因協會及亞太眼腫瘤病理學會六大眼科協會的總部。香港可說是國際眼科舞台上的重要成員,並在亞太地區扮演著領軍角色。
我在中大眼科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發掘和培訓人才。多年來,我培訓了逾百名學生、住院醫生、專科醫生和其他人才,服務社會,薪火相傳。在任中大眼科時,我設立了中國訪問學人培訓計劃(Visiting Scholar Program),培訓多名內地眼科醫生;不少當年來香港受訓過的內地醫生,今天已經成為內地知名眼科教授和領軍人。而在香港,則有7位我培訓出來的眼科醫生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三、1999年:成立光明行動護眼基金 (Action for Vision) ,服務香港社群
光明行動護眼基金是亮睛工程的前分支,由我1999年發起成立,主要服務對象爲香港市民。
光明行動致力推行公眾教育、多次在香港舉辦社區驗眼服務、推出流動驗眼巴士(Bus Vision) 、學童護眼活動等。
四、2002年:成立汕頭國際眼科中心(JSIEC) ,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及扶貧工作
作為中國人,我一直很想參與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我們的香港醫療服務、培訓和研究都已達到一定水準,希望可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內地失明情況嚴重,單是因白內障而失明的,當時已超過600萬人。
1998年,李嘉誠先生邀請我吃飯,當時我是香港中文大學眼科的系主任。李嘉誠先生說,失明是世上最痛苦的事,他希望為內地的失明人士做點事,問我有何建議。我的構思很簡單,就是建立高水平的眼科中心,集服務、培訓、研究於一身,然後建立多個成本較低的衛星點,集中施行手術。他很欣賞這提議,引他的話是希望「用關愛的心,點亮生命的光」,由此促成了中文大學與汕頭大學合作,2002年正式成立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汕頭國際眼科中心(JSIEC) ,由我擔任院長10年。我當時還有另一個目標,就是把JSIEC打造為扶貧及培訓基地,亦將扶貧新模式「教授當地醫生做白內障手術,收取成本價,留下帶不走的醫療團隊」帶到汕頭及全國。其後JSIEC成為了亮睛工程和健康快車的手術培訓基地。
JSIEC成立至今20年,今年6月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剛公布,JSIEC成為廣東省衛健委唯一直屬的眼科醫院,正式獲批爲三級甲等專科醫院。這標誌著JSIEC正式邁入「三甲元年」,翻開了醫院高質量內涵式高速發展的新篇章!
五、2005年:透過亞太眼科會平台,「引進來、走出去」,助我國眼科與國際接軌
我曾在多個國際及亞太眼科組織擔任核心職務,2005年起我出任亞太眼科學會(APAO)秘書長共8年,其後於2015獲選為會長,任期兩年。我一致力推動亞太區整體眼科發展,透過每年舉辦眼科大會、創辦《亞太眼科雜雜誌》以及建立網上教育平台,積極鼓勵及協助中國眼科界的參與,使之能早日與國際接軌。
「引進來」——2005年,中國成功加入亞太眼科醫學院,並於2010年在北京舉辦了歷年最成功的亞太眼科學術年會。與會人數逾11000人,來自100多個不同國家,邀請了超過800位世界知名的眼科專家擔任講者。2008年在香港舉行的世界眼科大會,參會的內地眼科醫生超過3000人。
「走出去」——我致力協助內地有實力的資深教授踏上國際眼科的舞台,希望內地水平早與國際接軌。多位內地知名眼科專家已成為各個亞太眼科組織的現任/前任會長,包括亞太眼科學會、亞太視網黃斑學會、亞太眼腫瘤眼病理學會、亞太眼整形外科學會等。
六、2006年:發起成立亮睛工程 (Project Vision) ,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扶貧復明工程
亮睛工程的理念是:「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2006年,由我發起,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支持下,亮睛工程正式成立。我們的模式是與基層醫院合作,通過捐贈儀器,建立「扶貧眼科中心」(亮睛點) ,透過培訓基層醫生做白內障手術,建立不帶走的醫療隊,令眼科服務可持續發展,成本價治病,貧困患者免費,組織社區篩查隊,找出貧困及邊遠的患者,提供白內障手術。至今,亮睛工程已在全國十省成立了 31 個亮睛扶貧眼科中心及一間扶貧眼科醫院,完成近 200,000 例 白內障手術,培訓超過 150 名 白內障手術醫生。
七、2008年:首次成為全國大代表,2009年成功爭取國家「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
2008年我首次出任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兩會期間,港區人大及政協代表與衛生部領導於午膳時會晤。我當時把握機會,介紹「亮睛工程」的理念運作模式,提出透過「手術下鄉」,爲內地最少100萬貧困白內障失明患者提供免費手術。
衛生部領導即時作出積極和正面的回應,認爲此計劃很有意義及可行性高,值得大力支持。同年7月,國家便推出了於三年內進行100萬例手術的「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在縣級醫院替白內障患者施行免費手術,同時培訓那裡的眼科醫生,使服務可以在當地持續發展。
一貶眼我已擔任了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出席了15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交的了75份建議。未來在一些需要中央協調解決,特別是香港抗疫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等問題上,我繼續積極反映社情民意,進言議政,讓國家聲音與百姓心願緊密相連。
八、2008年: 北京奧運 + 世界眼科大會 (World Ophthalmology Congress, WOC)
2008年夏季,北京奧運前夕及奧運期間,香港有兩件盛事,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我記憶猶新,相信也載入香港史冊。
一是2008年8月9日至8月21日,香港協辦北京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比賽項目,比賽於香港新界沙田香港體育學院、彭福公園和雙魚河畔舉行。這是香港體育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香港擁有全世界最佳的馬匹運輸、馬匹檢疫、馬匹管理的技術和人才,而且組織國際賽馬比賽經驗豐富。此次主辦馬術項目的經驗亦有益於翌年於香港舉行的第五屆東亞運動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年5月2日,北京奧運會香港區火炬接力活動在香港舉行,我有幸成爲119名火炬手之一,在沙田路段參與該次火炬接力。我至今還珍藏著當時的照片,現在回想起來,仍相當之自豪。
二是2008年6月27日至7月2日,被譽爲眼科界的奧林匹克「世界眼科大會」在香港舉行。來自122個國家,超過13.000人與會,包括3000名來自內地的眼科同道。這是國際上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全球眼科盛會,我是這次大會的主席和籌辦委員會主席,2002年領軍前往澳洲成功申辦此次年會,促成這一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行,對香港和內地的眼科發展來講非常之重要!透過這個大會,世界眼科界突然認識了香港和內地的眼科,而香港和內地也更與國際接軌,對眼科的國際交流,學習和發展等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我能够參與其中,講好香港故事及中國故事,非常之榮幸!
九、2012年:成立高質素私營眼科機構「希瑪眼科」,2013年進入灣區,2018年在香港主版上市
我全力響應及支持國家推行公私營雙軌並重的醫改政策。優質私營醫療服務可為有經濟能力的病人提供選擇,舒緩公營服務超載的情況,同時使一分一毫的補貼都能用於真正有需要的人。我是融入灣區的先行者。2013年,我在深圳成立了香港首家在灣區的醫院,被視爲兩地醫療融合的成功例子。多次獲得衛健委病人滿意度第一,也多次被內地傳媒評為口碑榜第一。現在在內地已開設了10家眼科醫院,覆蓋北上廣深等地。「希瑪珠海眼科醫院」更成為首批「港澳藥械通」試點醫院之一。
參與灣區發展多年,我見證了內地的迅猛發展和騰飛。在我們深圳醫院最初開業時,對面只是一片工地,如今大型購物商場和高樓大廈林立,已建設成為一個發展成熟的商業片區。希望透過我成功的例子,鼓勵更多香港專業人士和青年人進入灣區,發揮好香港的角色。
十、2021年:創辦《亞太眼科雜誌》APJO,九載耕耘成為 SCI,世界眼科雜誌排名29
2012年,我創辦《亞太眼科雜誌》並擔任總編輯,是亞太眼科學會 (APAO) 和亞太眼科科學院 (AAPPO) 的官方雜志,是完全免費的電子期刊,作者和讀者皆不需支付任何費用。
編委會成員逾150人,來自19個國家及地區,其中56人來自內地和香港,他們都是眼科學術界的精英。委員平均H指數爲28,其中多位更是其他知名眼科雜誌的現任或前任總編輯。
2021年,APJO正式成爲SCI的一份子 (2020年一共有65本SCI的眼科醫學雜誌),衆所周知,對於學術期刊來說,這是難度非常大的難度,也是很大可。而APJO用了9年時間便有所成績,實在很不容易!
APJO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挑戰比以前巨大。未來,我們將致力於發表更多優秀的前沿熱點學術研究成果,爲中國眼科專家學者提供一個國際性的學術交流平台,提升我國在眼科領域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促進國內外眼科學術交流。
十一、2022年:加入香港立法會,全心全意為市民、為社會服務
2022年1月,我懷著既興奮又戰戰兢兢的心情進入立法會,致力聆聽議會內外的聲音,及社會各界關注的事情,為社會把脈。時刻惕勵自己要把市民和社會的訴求放在心上,為他們提出建議,希望得到有關當局的認可和支持,從而令社會有所進步、市民生活有所改善,增加市民的滿足感和獲得感。
就任幾個月來,我就抗擊疫情、粵港澳大灣區等重要議題提出建議,不少建議已得到特區政府積極回應。抗疫是當前香港的頭等大事,亦是本人著墨甚深的工作,我透過全國人大、立法會以及傳媒平台,就清零政策、全民檢測、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提升疫苗接種率、口罩令修訂、優化隔離等方面提出意見及可行方案;同時亦製作抗疫科普視頻在不同平台分享。
香港即將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的大日子,在祖國的護蔭下,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我們要把握「十四五」規劃的機遇,認清和發揮香港的角色和重要功能定位,積極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善用香港與內地及國際市場緊密連通的優勢,把握大灣區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龐大機遇,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作出貢獻,與龍共舞,團結一心,勇立潮頭書寫新篇!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