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紀念日。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也進入新階段。回顧香港走過25周年的歷程,我們欣喜地看到,香港社會總體平穩,經濟不斷發展,民主不斷推進,民生不斷改善。但是,在“一國兩制”的實踐中,香港國安、社會、經濟、民生、文化等領域潛藏的深層次矛盾不斷暴露出來,應當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本文試從香港在國家安全領域、政治、經濟、文化四個方面存在的挑戰和機遇作剖析,並對其提出對策建議。
一、國家安全領域的挑戰和機遇
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主要源於某些國家對我國崛起的戒心。不妨換位思考,如果你是“江湖老大”,看著“老二”的實力不斷增強,你會怎麼想?為了保住領先位置,“老大”肯定是想方設法、不擇手段地打壓“老二”。
1890年美國成為第一經濟大國以來,第二經濟大國大約每16年更迭一次,英國、德國、法國、蘇聯、日本等曾經的第二大經濟體,後來都因為種種原因失去了第二名的寶座。今天的中國已坐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子,這怎能不讓“老大”焦躁不安呢?儘管中國主張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但實力和經驗左右著“老大”的思維,遏制“老二”崛起是其不變的目標。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的國家安全必將面臨風風雨雨,甚至驚濤駭浪。尚未統一的臺灣,無疑是第一個“棋子”,“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也會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個重要“棋子”。
香港,是世界重要的情報基地之一,也是全球具有特殊性的一個地方。這種特殊性緣於“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在一個主權國家,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共生並存、和諧相處,這是“世界唯一”。正因為有這種特殊性,也給某些國家利用香港挑戰中國的國家安全提供了空間。在香港,來自國家安全領域的挑戰,本質上就是挑戰憲法和基本法的權威,搶奪香港的管治權,繼而把香港變成圍堵中國內地的“橋頭堡”。可以預測,一切活動都將按照這一邏輯展開。也許“面具”會不停更換,但邏輯主線將始終如一。
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凡事“危”中有“機”。以香港近年來的“政治爭拗”為例,某些勢力每次對“一國兩制”的挑戰,都是一次宣傳普及憲法和基本法的機會。正是通過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人們認清了“港獨”的本質,加深了對“一國兩制”的理解,明白了“何為中央全面管治權”、“何為香港高度自治權”?悟出了香港和內地相處的原則和規則。不懼風雨,沉著應對,讓壞事變好事,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把每一次挑戰都變成機遇,這是我們應有的戰略定力和良好心態。
二、政治領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香港回歸25周年,進入“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後半期。有些港人認為“一國兩制”並不適合香港。一個鮮明的事例:從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以來,特區政府一會兒學習西方國家“躺平”,一會兒學習內地“動態清零”,抗疫舉措左右搖擺。有些人稱港府就是在做“俯臥撐”,雖然很辛苦,但後果很嚴重:目前已造成100多萬港人感染,數千老弱病殘死亡。因此有市民建議搞“一國兩制”還不如直接學習內地搞“一國一制”。
有些港人認為,香港國安法落地實施後,反對派頭面人物“逃跑的,已經逃跑了”;反對派組織“解散的,已經解散了”,作鳥獸狀散了。香港自由空間收窄,言論、出版、結社等權利將喪失,“一國兩制”已經失敗,還不如趁早移民他國。
那麼,香港未來的走向如何?
首先,要用辯證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所謂資本主義跟社會主義都不是在原地踏步。正如當年小平同志所說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區分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標誌,資本主義有計劃經濟,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所以,“一國兩制”最終的結果既不是內地的香港化,也不是香港的內地化,而是內地和香港追求一種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其次,50年之後,香港的情況可能是:“兩制”朝著“一國”方向有更高程度的揚棄、融合和提升。儘管“兩制”之間還有一些重要差異,但這些差異已經被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共同的部分越來越多,比如在現代化、對人的價值、對政治民主、經濟發展和個人自由方面,有越來越多的共同點。
第三,要始終相信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有共性之處。自由、民主、繁榮、富裕都是大家的終極追求儘管兩者也有對立,但“一國兩制”恰恰就是要超越這種姓資姓社、具有冷戰意味的二元對立,探索在一個主權國家的秩序內部,如何能夠實現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長期和平共處,在這種和平共處中創造一種互動融合的公平法則,以及將雙方的焦點面留給歷史實踐來檢驗和塑造的高度政治自信,到2047年給出一個答案,這個答案就是“一國兩制”的完美解法,這個解法將向全世界宣告“姓資姓社”的二元鴻溝不是不可以跨越,社會主義完全可以包容式、創造式發展,通過吸收資本主義當中一切有益的價值和制度元素,使自己在世界歷史更高的舞臺上實現自我提升。到那個時候,“一國兩制”的歷史使命和歷史定位,才能更好地被完整理解,更加深入人心。其實,從習近平主席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論述當中,從中央所制定的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和戰略功能定位上,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兩制”之間可以通過一種方式,達成更高的歷史第三方的存在狀態。
因此,“一國兩制”最終的結果既不是內地的香港化,也不是香港的內地化,而是內地和香港追求一種良性互動共同發展。“一國兩制”50年不會變,50年後更不需要變。
三、經濟領域的挑戰和機遇
全國兩會於3月11日落下帷幕,通過了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回顧2021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諸多風險挑戰,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年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年。綜合各方研判:2022年國內外形勢,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必須爬坡過坎。
一是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特別是俄烏衝突影響大於預期,石油/天然氣/糧食/化肥/稀有氣體或短缺,國際油價已創10年新高,增加全球通脹甚至滯脹風險。
二是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極為繁重複雜。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傳播快、隱匿性強,近期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全國多省市爆發,香港也經歷了爆發高峰期。香港疫情牽動了中央和內地同胞的心。
三是香港外向型經濟的特點決定了其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香港,是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這種影響力主要來自香港的經濟地位。香港是全球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連續25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香港經濟完全是外向型的,這決定了全球經濟的風吹草動,必然波及香港經濟。如果全球經濟形勢沒有出現新的轉機,香港經濟將長期面臨風險和挑戰。
但現實告訴我們,前路雖有風險和挑戰,機遇也相生相伴。香港並非“單兵作戰”,祖國是香港最強大的後盾。我們分析機遇,必須把香港和國家放在一起來考慮。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央政府都力挺香港,幫助香港渡過難關。如今,隨著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一步步增強,可以打的“牌”更多,香港和內地還可以聯手創造更多新機遇。比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徹底破解香港發展空間狹小的難題,為香港的實體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港青學習就業創業等帶來新機遇。再比如,“一帶一路”建設,“香港的現代服務業+中國創造+中國製造+中國建造”,可以形成完美組合,為沿線國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催生新的機遇。還應看到,內地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1.3億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未來10年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未來5年服務進口額有望達到2.5萬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具規模的消費市場。這些都可以為香港企業提供更多機遇。總之,只要我們把香港和國家聯繫起來思考問題,就能發現新機遇。
四、文化領域的挑戰和機遇
縱觀人類歷史,世界自古以來都是多元的,文明並無優劣好壞之分,各種文明和諧共生,人類才會太平安寧。但伴隨著西方社會的強大,“西方文明中心論”和“西方文明優勝論”不脛而走。西方國家標榜他們的價值觀是人類普遍的、共同的、最完善的和終極的價值觀。因此,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觀不僅排斥,而且不惜訴諸武力,“為價值觀而戰”之類的話在西方媒體屢見不鮮。
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文化多元是香港特色亮點,也是香港人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地方。但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下,過去香港某些人拋出的“抗中拒共”、“中港隔離”言論,炒作“內地人素質低”,發起“驅蝗行動”,甚至有候任議員在宣誓儀式上以“支那”稱呼中國人;未來不排除某些人以“文化優先”對付香港的“文化多元”。這些不僅是挑戰“一中”原則,也是對中華文化的蔑視和侮辱。隨著這些過激言論和行為在香港受到遏制,不排除將來某些人拋出新招數,在文化領域興風作浪。這同樣是香港長期面臨風險和挑戰。
但5000年中華文明從未斷流的事實告訴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越是有挑戰,越能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一個字:“和”。“君子和而不同”,“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協和萬邦”……遠的且不說,“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能在中國產生並成功實踐,這正是“和”文化孕育的碩果。
每一次來自文化領域的挑戰,都是香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機遇,只要我們準確把握“和”文化的實質,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態積極應對,就能化解風險,創造機遇。
有人說,這世界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在變的過程中,風險和機遇從來都是形影相伴。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積極作為,勇毅前行,就能化“危”為“機”,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推進“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廣東省社科院特約研究員
原文發表於《鏡報》2022年第6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紀念日。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也進入新階段。回顧香港走過25周年的歷程,我們欣喜地看到,香港社會總體平穩,經濟不斷發展,民主不斷推進,民生不斷改善。但是,在“一國兩制”的實踐中,香港國安、社會、經濟、民生、文化等領域潛藏的深層次矛盾不斷暴露出來,應當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本文試從香港在國家安全領域、政治、經濟、文化四個方面存在的挑戰和機遇作剖析,並對其提出對策建議。
一、國家安全領域的挑戰和機遇
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主要源於某些國家對我國崛起的戒心。不妨換位思考,如果你是“江湖老大”,看著“老二”的實力不斷增強,你會怎麼想?為了保住領先位置,“老大”肯定是想方設法、不擇手段地打壓“老二”。
1890年美國成為第一經濟大國以來,第二經濟大國大約每16年更迭一次,英國、德國、法國、蘇聯、日本等曾經的第二大經濟體,後來都因為種種原因失去了第二名的寶座。今天的中國已坐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子,這怎能不讓“老大”焦躁不安呢?儘管中國主張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但實力和經驗左右著“老大”的思維,遏制“老二”崛起是其不變的目標。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的國家安全必將面臨風風雨雨,甚至驚濤駭浪。尚未統一的臺灣,無疑是第一個“棋子”,“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也會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個重要“棋子”。
香港,是世界重要的情報基地之一,也是全球具有特殊性的一個地方。這種特殊性緣於“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在一個主權國家,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共生並存、和諧相處,這是“世界唯一”。正因為有這種特殊性,也給某些國家利用香港挑戰中國的國家安全提供了空間。在香港,來自國家安全領域的挑戰,本質上就是挑戰憲法和基本法的權威,搶奪香港的管治權,繼而把香港變成圍堵中國內地的“橋頭堡”。可以預測,一切活動都將按照這一邏輯展開。也許“面具”會不停更換,但邏輯主線將始終如一。
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凡事“危”中有“機”。以香港近年來的“政治爭拗”為例,某些勢力每次對“一國兩制”的挑戰,都是一次宣傳普及憲法和基本法的機會。正是通過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人們認清了“港獨”的本質,加深了對“一國兩制”的理解,明白了“何為中央全面管治權”、“何為香港高度自治權”?悟出了香港和內地相處的原則和規則。不懼風雨,沉著應對,讓壞事變好事,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把每一次挑戰都變成機遇,這是我們應有的戰略定力和良好心態。
二、政治領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香港回歸25周年,進入“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後半期。有些港人認為“一國兩制”並不適合香港。一個鮮明的事例:從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以來,特區政府一會兒學習西方國家“躺平”,一會兒學習內地“動態清零”,抗疫舉措左右搖擺。有些人稱港府就是在做“俯臥撐”,雖然很辛苦,但後果很嚴重:目前已造成100多萬港人感染,數千老弱病殘死亡。因此有市民建議搞“一國兩制”還不如直接學習內地搞“一國一制”。
有些港人認為,香港國安法落地實施後,反對派頭面人物“逃跑的,已經逃跑了”;反對派組織“解散的,已經解散了”,作鳥獸狀散了。香港自由空間收窄,言論、出版、結社等權利將喪失,“一國兩制”已經失敗,還不如趁早移民他國。
那麼,香港未來的走向如何?
首先,要用辯證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所謂資本主義跟社會主義都不是在原地踏步。正如當年小平同志所說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區分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標誌,資本主義有計劃經濟,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所以,“一國兩制”最終的結果既不是內地的香港化,也不是香港的內地化,而是內地和香港追求一種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其次,50年之後,香港的情況可能是:“兩制”朝著“一國”方向有更高程度的揚棄、融合和提升。儘管“兩制”之間還有一些重要差異,但這些差異已經被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共同的部分越來越多,比如在現代化、對人的價值、對政治民主、經濟發展和個人自由方面,有越來越多的共同點。
第三,要始終相信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有共性之處。自由、民主、繁榮、富裕都是大家的終極追求儘管兩者也有對立,但“一國兩制”恰恰就是要超越這種姓資姓社、具有冷戰意味的二元對立,探索在一個主權國家的秩序內部,如何能夠實現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長期和平共處,在這種和平共處中創造一種互動融合的公平法則,以及將雙方的焦點面留給歷史實踐來檢驗和塑造的高度政治自信,到2047年給出一個答案,這個答案就是“一國兩制”的完美解法,這個解法將向全世界宣告“姓資姓社”的二元鴻溝不是不可以跨越,社會主義完全可以包容式、創造式發展,通過吸收資本主義當中一切有益的價值和制度元素,使自己在世界歷史更高的舞臺上實現自我提升。到那個時候,“一國兩制”的歷史使命和歷史定位,才能更好地被完整理解,更加深入人心。其實,從習近平主席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論述當中,從中央所制定的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和戰略功能定位上,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兩制”之間可以通過一種方式,達成更高的歷史第三方的存在狀態。
因此,“一國兩制”最終的結果既不是內地的香港化,也不是香港的內地化,而是內地和香港追求一種良性互動共同發展。“一國兩制”50年不會變,50年後更不需要變。
三、經濟領域的挑戰和機遇
全國兩會於3月11日落下帷幕,通過了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回顧2021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諸多風險挑戰,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年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年。綜合各方研判:2022年國內外形勢,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必須爬坡過坎。
一是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特別是俄烏衝突影響大於預期,石油/天然氣/糧食/化肥/稀有氣體或短缺,國際油價已創10年新高,增加全球通脹甚至滯脹風險。
二是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極為繁重複雜。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傳播快、隱匿性強,近期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全國多省市爆發,香港也經歷了爆發高峰期。香港疫情牽動了中央和內地同胞的心。
三是香港外向型經濟的特點決定了其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香港,是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這種影響力主要來自香港的經濟地位。香港是全球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連續25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香港經濟完全是外向型的,這決定了全球經濟的風吹草動,必然波及香港經濟。如果全球經濟形勢沒有出現新的轉機,香港經濟將長期面臨風險和挑戰。
但現實告訴我們,前路雖有風險和挑戰,機遇也相生相伴。香港並非“單兵作戰”,祖國是香港最強大的後盾。我們分析機遇,必須把香港和國家放在一起來考慮。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央政府都力挺香港,幫助香港渡過難關。如今,隨著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一步步增強,可以打的“牌”更多,香港和內地還可以聯手創造更多新機遇。比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徹底破解香港發展空間狹小的難題,為香港的實體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港青學習就業創業等帶來新機遇。再比如,“一帶一路”建設,“香港的現代服務業+中國創造+中國製造+中國建造”,可以形成完美組合,為沿線國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催生新的機遇。還應看到,內地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1.3億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未來10年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未來5年服務進口額有望達到2.5萬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具規模的消費市場。這些都可以為香港企業提供更多機遇。總之,只要我們把香港和國家聯繫起來思考問題,就能發現新機遇。
四、文化領域的挑戰和機遇
縱觀人類歷史,世界自古以來都是多元的,文明並無優劣好壞之分,各種文明和諧共生,人類才會太平安寧。但伴隨著西方社會的強大,“西方文明中心論”和“西方文明優勝論”不脛而走。西方國家標榜他們的價值觀是人類普遍的、共同的、最完善的和終極的價值觀。因此,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觀不僅排斥,而且不惜訴諸武力,“為價值觀而戰”之類的話在西方媒體屢見不鮮。
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文化多元是香港特色亮點,也是香港人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地方。但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下,過去香港某些人拋出的“抗中拒共”、“中港隔離”言論,炒作“內地人素質低”,發起“驅蝗行動”,甚至有候任議員在宣誓儀式上以“支那”稱呼中國人;未來不排除某些人以“文化優先”對付香港的“文化多元”。這些不僅是挑戰“一中”原則,也是對中華文化的蔑視和侮辱。隨著這些過激言論和行為在香港受到遏制,不排除將來某些人拋出新招數,在文化領域興風作浪。這同樣是香港長期面臨風險和挑戰。
但5000年中華文明從未斷流的事實告訴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越是有挑戰,越能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一個字:“和”。“君子和而不同”,“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協和萬邦”……遠的且不說,“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能在中國產生並成功實踐,這正是“和”文化孕育的碩果。
每一次來自文化領域的挑戰,都是香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機遇,只要我們準確把握“和”文化的實質,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態積極應對,就能化解風險,創造機遇。
有人說,這世界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在變的過程中,風險和機遇從來都是形影相伴。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積極作為,勇毅前行,就能化“危”為“機”,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推進“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廣東省社科院特約研究員
原文發表於《鏡報》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