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江西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的觀光亭裡,放眼四周是湖光山色和曲徑綠野。青山出清水,57年來,悠悠東江水就從位於尋烏縣的椏髻缽山蜿蜒南下500多公里,流入香港千家萬戶。
在香港華僑華人研究中心主任許丕新看來,對香港市民有著特殊意義的東江,體現了香港和內地密不可分的關係。
1963年,香港大旱,不少市民生活用水困難。應香港同胞之請,第二年,東深供水工程開工,1萬多名建設者肩挑背馱,僅用一年時間就建成了全長83公里的東深供水工程。其後,東深供水工程又經過多次大規模擴建改造,目前東江供港水佔香港日常用水的75%以上。
半個多世紀以來,內地對香港同胞“水質好、水量夠”的承諾和堅守一直未變。為保護一江清水南流,東江流域沿途多地不懈努力。
尋烏縣是東江流域面積最大的源區縣。尋烏縣副縣長謝慶浩說,多年來尋烏累計投入超17億元生態建設資金進行生態修復治理和環境監測管護,讓東江源區出境斷面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並持續提升。
為保護水源,尋烏縣一度聘請中國環科院團隊,以水溯源,精準排查,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共易地搬遷民眾765戶、3,363人,並在全流域內開展山、水、林、沙、污、氣、企等綜合整治。
尋烏縣稀土礦富集,上世紀70年代以來採礦遺留下的14平方公里廢棄稀土礦山,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為此,尋烏縣近年來投入9億多元對文峰鄉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使單位面積水土流失量降低了90%,水體氨氮含量削減近90%,植被覆蓋率提升至95%。
“尋烏還正在實施3年治理,計劃投入3.2億元治理多個廢棄露天礦山。”尋烏縣生態環境局局長鐘承權說。
廣東是東江主要流域所在。廣東河源市從2015年開始,三年間投入財政資金20多億元,對區域內100多條中小河流、1700多公里長的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力保匯入東江乾流的水安全。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深圳水庫劃出了8萬多畝保護區,禁止一切污染項目建設。
跨省流域治理歷來是江河治理的難題,為建立順暢的跨省互動和跨區域協調機制,江西、廣東兩省緊密合作。
謝慶浩說,尋烏縣和廣東龍川縣建立了聯合監測和預警機制,確定採樣斷面與時間、監測指標與方法,2016年以來已採樣59次。 “兩省相關縣市還經常開展聯合應急演練,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並及時打擊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保障水質安全。”
先進的技術不斷被應用到水質保障中。負責東深供水工程管理運營的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負責人李迎春說,2011年以來,公司持續開展東深供水工程沿線水質監測系統建設,持續監測原水水質,2021年開始智能巡檢系統建設,運維能力不斷強化。
不僅保質,還要保量。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供水調度中心負責人周竹說,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東深供水工程沿線的東莞、深圳等城市用水需求量大增,供需壓力增大,尤其是廣東出現旱情時,供需矛盾更突出,但通過精準調度等多種措施,東深供水工程依然保證了對港的供水量。
“截至目前,東深供水工程已連續57年保持安全、優質、不間斷供水,累計對港供水200多億立方米。”周竹說。
現年76歲的香港特區政府水務署前署長高讚覺曾經歷過“四日供水一次、每次僅四小時”的缺水之苦。當時他剛中學畢業,負責給家裡擔水,“每次手提兩桶水,走上幾層樓梯才能到家”,至今難以忘記。
大學畢業後,高讚覺便與東江水結下不解之緣,曾參與了東江供水工程四次大規模擴建改造。高讚覺說:“沒有東江水,香港市民的生活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許丕新說,不僅是東江水,國家對香港的關懷是全方位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港澳發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能。 “同飲一江水”的內地和香港同胞,必將演繹更多動人的故事。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