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由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辦,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和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協辦的“香港生物科技界學習國家主席重要講話精神”網上視像活動圓滿結束。

活動由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主持,香港立法會議員(進出口界)黃英豪、香港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邱達根、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會長黃達東、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會長盧毓琳出席並作重要發言。參加者包括國內外的生物科技協會代表、科研人員、生物科技企業代表等。
于常海在活動開幕時表示,習主席在抵達香港不久後就前往香港科學園,足以證明習主席非常重視香港科技發展。同時,他因習主席為香港的未來指明方向,明確香港要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定位而感到振奮。適逢其會,希望通過本次活動讓大家從生物科技的角度深入理解習主席重要講話的精神。
黃英豪作為第一位發言嘉賓,帶領聽眾回顧了“愛國者治港”的原則與香港政制的發展。他表明香港自回歸以來一直都堅持實行行政主導的體制,習主席的“四個必須”明示香港的行政與立法機關間要相互制衡和配合。他指出行政主導是香港過去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但在實踐中,反對派多次利用民粹訴求妨礙香港政府的惠民政策,導致行政反而處於弱勢地位。所幸自2019年以來,中央支持香港舉行三場重要選舉,恢復了社會穩定與行政主導。也因此,他相信李家超擁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好的管治條件,不單得到中央的強力支持,選舉制度的改善還保證所有議員都是愛國者。在未來,行政機關可積極與立法會提前交換意見,更容易得到議員支持。立法會也必將兼顧監督制衡和支持配合的平衡,如實反映各階層的需要。最後,作為進出口界代表,他提及香港特區十分需要多元的經濟發展,期盼包含生物科技界在內的各行各業向政府積極提出意見。
邱達根議員結合習主席重要講話中對特區政府的期望,分享了三個重要觀點。首先,他提及習主席提出“四個必須”是對“一國兩制”與香港商業和科技現狀的肯定,認為習主席的重要講話中反常地先後提及兩次普通法,反映國家對香港現行的商業制度與運行狀態表示了充分肯定,相關講話是在要求香港在保持自身特色和優勢時融入國家發展藍圖。
其次,他說到習主席訪問香港科學園時在短時間內參觀了七個項目,肯定了香港創科的基礎和潛力,明確了國家不光出聲還出手支持香港創科的堅定立場。香港背靠祖國,必然事半功倍。2020年,國家允許兩地科研資金“過河”;2021年,“十四五”明確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定位。邱議員確信這些舉措都不是“表面文章”,實際成效有目共睹。在跟香港學生交流時,他也感受到本地青年對香港創科越來越有信心。
最後,他又表示在創科成果相關的國際排名上,香港在應用層面的排名較高,而在科研與商業化層面則較遜色,習主席來港釋出了要重視科技轉化的信號。其中,生命科技自然也是重要的一環。通過在立法會舉辦的“前廳交流會”,邱議員已當面向李家超特首反映目前香港所設的4個工作組中理應額外增設科技小組,藉此多討論科研人才與跨部門內部系統、智慧城市基礎建設、北部科技發展等重大議題。未來,香港要多關注50億大灣區投資基金的用法,必須爭取長期且穩定的資金支持和高科技企業來港。
盧毓琳教授指中央一直很重視香港與科技。自中共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已被放在核心位置。可見,習主席將香港定為國際創科中心的決定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習主席來港發出了一系列強烈的信息,表明了他非常相信“一國兩制”並且不只要將它延續25年。正如一只手掌拍不響的道理般,兩地的高速發展需要“一國兩制”的支持,香港人也有義務思考如何將“一國兩制”發揮得更好。
他還表示,過去25年間香港已因經歷各種風雨而耽誤了不少時間,但他判斷在科技上依然有條件急起直追。習主席之所以選擇賦予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的定位,而沒有選擇北京、上海和深圳,主要還是因為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巨大優勢,在公司治理、外語、法律等方面都在國際上有口皆碑。他呼籲無論是負責理論工作還是實踐的港人在未來都不再虛度光陰,要積極回應中央對香港的期待。
最後,他提及特區政府早就播撒了大量基礎研究與培養人才的種子,現已發芽並為特區將來加強科技轉化的工作奠定了基礎。當然,發展路上難免面臨許多挑戰,例如香港在多年以來均只將不到1.5%的GDP放在專利及技術開發上,而全球平均數約為3%,可見香港政府和企業從前不夠重視相關投資,也未有積極建立互信,在科技轉化方面存在大量進步空間。有見及此,盧教授通過收集30間本地生物創新科技公司的故事及經驗的《香港生命科學故事2022》,進一步總結提升本港創科優勢的方法。
黃達東先生從產業的角度闡述習主席提出的“四個必須”和“四個希望”,證明香港有大量國際知名的研究所與大學,在交流方面確實有為祖國發揮橋樑與窗口效應。他又以臨場研究為例,表示香港有受國際權威所認可的社群,因此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更指近期創科局的名稱也有所調整,全稱已改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進一步凸出了研發與轉化的重要性。據他的觀察,本地產業經常會面臨過多規則上的限制,有必要適當地“拆牆鬆綁”,因此新一屆特區政府堅持“以結果為導向”的表態可謂振奮人心。
在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方面,香港現有50億大灣區投資基金的支持,與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呈明顯的互補關係,例如香港的國際認受性高,而大灣區則有過億的流動人口,其中更有約一成為高消費群,發展空間巨大。最後,他認為生物科技依賴青年的敢創敢為。創新科技讓本地青年不單可發展本地生物科技,還可以推動“一國兩制”,一舉兩得。當然,作為國際城市,也要邀請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一同交流,相互認識、相互切磋。
緊貼著黃達東先生關於重視青年的發言,于常海教授宣佈香港生物科技協會為回應習主席重視青年與科普工作的期待,已在7月創辦了《香港生物科技誌》(Biotechgazine)。該雜誌由香港生物科技協會政策及倡議委員會召集人、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秘書長陳一諤負責統籌,其編輯委員會匯聚了大量業界精英,雜誌內容包含了前沿生物科技的簡介和大灣區訊息與政策的匯總等,致力於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香港本地生物科技的概況,鼓勵各專業人士與青年積極投稿、貢獻。雜誌的紙質版已發放到部分學校與公共圖書館,電子版則可在香港生物科技協會官網直接下載。于常海教授接著分享,香港生物科技界在積極籌備兩文三語的香港國際生物科技展(BIOHK2022),將於2022年12月14-17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方便國內外生物科技企業與專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之餘,會方還特意安排兩天時間讓市民和青年學生參與其中,加深他們對生物科技產品、企業與本地大學相關專業的認識。屆時,生物科技企業代表可直接跟他們接觸、溝通。最近,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也在積極開展各類生物科技演講,例如在7月3日就曾邀請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中西醫結合教研室主任韓晶岩教授向聽眾剖析中醫藥治療COVID-19的作用機理。
于常海在作總結時,強調這次習主席訪港是為生物科技界打了強心針,與會代表一致認同香港必須努力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前景一片光明。隨後,其他香港生物科技界各代表們也積極於活動後進行討論,並由衷地感謝了習主席對香港創科和生物科技界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