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菲律賓第17任總統就職典禮在馬尼拉國家博物館門前舉行。耳熟能詳的馬科斯家族,穿越時空,36載後再度走進菲政治版圖,令國際社會重新審視這個人口過億的西太平洋多民族千島之國。菲律賓在亞太及印太地理環境特殊,極具地緣政治優勢。新一屆總統、副總統、國會參眾議員及省、市行政長官18100個職位在歷史至高選票中產生,顯示選民對國家命運的空前關注。這場關乎經濟復蘇和社會治理、決定未來政經及外交思維,甚至超越國界、左右亞洲平衡的大選,在一定程度上掣肘大國博弈,影響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
彌合內部矛盾改善外部環境
菲總統新聞部長安丹納日前宣佈,菲律賓在全球2022世界快樂報告(WHR)排名第60位(芬蘭連續五年第一),是東南亞第二最快樂國家。然而,統計署表示,去年受疫情及外圍環境影響,GDP負增長9.5%,是二戰後最糟糕的全年表現,全國23.7%人口仍掙扎在貧困線。美聯社日前稱,菲大選是在國內惡性通脹及嚴重激化的政治分歧下,40年來「最脆弱的時刻」。面對產業落後,經濟增長依賴海外匯款等結構性問題,新政府「藥方」重心是重啓基建。
澳大利亞研究機構數據顯示菲律賓抗疫表現在全球98個國家中排名79位。振興經濟、聚焦民生及化解俄烏戰爭引致的能源和糧油危機迫在眉睫。大選後新政府首先凝聚民心,彌合分歧,對內解鎖深層矛盾,對外堅持獨立自主和民族自尊、繞開大國博弈圈子,以外交手段深化內政內涵之邏輯遵循。歷史脈絡和未來發展決定了菲律賓為解決內部結構問題在東西方大國之間尋求發展空間和戰略平衡點。
逆全球化加速推進,各國民族主義抬頭,但菲律賓不會重蹈36年前專制統治覆轍,亦未必在美菲關係上大膽激進過多作為。學界認同小馬科斯性情溫和,政治理念及內政外交主軸與前政府基調不會悖逆。杜特爾特「親中疏美」政策已經和諧了亞太環境和南中國海的合作空間。國際社會及相關國家冀新政權承前啓後,穩住美菲關係前提下,在亞太事務上密切與中國多元合作,深度關聯。
菲律賓理工大學政治學教授海達里安認為新政府的中國政策或在某種程度上因囿於國內及西方反華勢力而有所局限,但多數國人甚至軍方依然樂見菲中經濟健康發展。民調顯示,三分之一菲律賓人認為杜特爾特對華友善給菲律賓帶來了巨大利益。菲主流社會相信,小馬科斯繼承杜特爾特對華政治遺產,續接可以讓國人獲利的「一帶一路」倡議和菲政府2017年的「大建特建」計劃,而不是仰仗美國求生存,依賴炮艦謀發展。
聚集東盟合力維繫外交張力
菲律賓在中美之間的挑戰,主要取決於彼此互聯的三大基點:領袖政治理念和個人魅力、國際環境和全球發展趨勢以及各域內國家友好互助、共享共建的先決條件。菲律賓國小力弱,但為維護自身利益與地區和平的定力在平衡強權之間得以呈現。國際社會已經明白什麼是政治霸權。美國智庫蘭德公司認為,包括菲律賓在內的華盛頓印太盟友不願意部署導彈,美國對抗中國戰略或面臨失敗風險。
柬埔寨、泰國及印尼作為東盟(ASEAN)、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5月4日發表聯合聲明,堅持獨立外交政策、展現自身公共責任、強化合作框架、堅持踐行多邊主義、共同應對全球風險和挑戰,為實現地區及世界和平攜手共建。日本廣播協會「NHK」評論稱,三國共同聲明,旨在對抗施壓國家,呼籲進行建設性對話。漫長越戰之後,东盟倡導務實謹慎的地緣政治文化。打造北約亞洲版必將同步輸入無窮災難。
中國最高領導人日前與前總統杜特爾特通話,強調中方對菲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後杜特爾特時代」中菲關係定下基調;5月4日美國重申不支持中國南海主權,布林肯承諾,在面對(中國)壓力時,美國支持菲律賓履行「共同防禦條例」。5月12日華盛頓-亞細安峰會凸顯美國「持久承諾」,公開「印太經濟框架」並與東盟升級戰略夥伴。華盛頓利用菲地緣優勢渲染「中國威脅」,卻因缺失實質性「協助」引致「框架」空心化。
1951年菲律賓獲得獨立並與美簽訂同盟協議並奉行「外交獨立」。有智庫分析,小馬科斯親美不會給菲帶來實際利益,惟「親菲律賓」才一勞永逸。不論是個人意願還是國家利益,美菲關係短期內大概率應難改變。不過,菲律賓發展雖與中國息息相關,在南海問題上並不會終止與美合作。「共同防禦條約」與「訪問部隊協議」對菲仍意義非凡。然而對華促進經貿的同時,和平解決南海爭端之雙軌制已成共識。
中國全面佈局菲外交思維難逆轉
中國外長王毅利用主持緬甸第七次瀾湄合作外長會,對泰國、印尼、菲律賓和馬來西亞正式訪問,凸顯對東盟國家戰略合作和對政治地緣的高度重視。7月5日的菲律賓之行,王毅身著菲服,鄭重「啓動了新時代中菲關係」,強化貿易、投資、基建和疫情務實合作,全球安全和地區問題的密切聯繫以及深化大農業、大基建、大能源及大人文合作機制。
美國總統拜登是首個電話祝賀小馬科斯當選的國家領導人。網傳馬科斯月中訪華,菲駐美大使確認拜登已親筆致涵邀請馬科斯正式訪美。馬科斯競選之初稱在大國間學會「走鋼絲」,有學者認為,新政府執政前期因復蘇經濟,穩定民意會親華疏美,但後期或因國內反對勢力,軍方親美派特別是印太戰略的強行推進或不得不調整外交思維。
中國舉目南太、南美及中亞並與所羅門群島締結安全協議、馬紹爾群島探討合作主題、與斐濟及薩摩亞在既定框架下處理太平洋區域有關議題,美國則在G7峰會上發起旨在以印太為主軸、基於零和博弈、以制衡中國影響力的全球基礎設施倡議並深化與南太島國接觸以因應中國與之合作成果和外交進程。中美印太博弈不僅激烈,而且針鋒相對。鬥爭此消彼長,看似撲朔迷離。
前總統杜特爾特上任之初,積極和解中國,促進中菲貿易與投資,但並沒忽視美菲聯盟底線。既要美國防務又要中國經濟,魚和熊掌皆所欲。此一時彼一時,如今印太風高浪急,並不排除新政府兩邊適時下注而長袖善舞。俄烏衝突的台海靈感,北約抱團的印太翻版催生了美國焦慮感,兩黨政治極化難以做實「印太經濟框架」反之孕育和放大擱淺風險。「二選一」選邊因此並非域內國家必做答卷。
被視為「反美親華」的杜特爾特第二任期對南海問題一度強硬,甚至暗示隨時對美開放軍事設施。3月28日至4月8日,號稱30年來最大規模美菲「肩並肩」逾9千官兵聯合軍演從呂宋島延伸至巴拉望島海域。菲律賓是中美戰略節點,地緣政治價值一如印度在印太戰略中的構建。美籠絡印度成為國際政治「香餑餑」,菲律賓會否步後塵,終成美國統戰下的「不倒翁」抑或「盤中餐」亦難斷言。
「一帶一路」基建投資與實質援助激活疫後經濟復蘇誘因,增加內生動力和地緣經濟競爭力。中國在全球範圍內深度佈局,推動歐盟獨立自主,加強與島國多維合作,外交的靈活性、創新性和可預見性已經取代被動接招和靜態防守。光大金磚精神,利用上合組織和20國集團多邊機制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並培植獨立價值,為地區穩定注入積極元素,為印太戰略提供頹勢條件及破局邏輯。
北約東進再南下,困擾相關國家外交底線和政治思維。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靈活應變謀發展乃一個政權生存「上上簽」。菲律賓也許像印度那樣,短期內以不變應萬變,而長遠視之,在風高浪急下能否經受軟硬兼施和糖衣炮彈頗有觀感。馬科斯家族與中國傳統友善令輿論一邊倒樂見親中路線,但外交走向依然取決於中美間動態變量。中國先入為主,在可預見的未來中菲關係未必逆轉,即便風起雲湧,充其量因地制宜,在中美二元結構中演繹菲特色外交曲線。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中國社會經濟決策(安徽)中心及希臘國家行政中心亞洲事務顧問、英國劍橋智庫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