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主席抵達香港,出席7月1日舉行的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並視察香港。習近平主席對李家超帶領的新一屆特區政府展現施政新氣象寄予厚望。歷經40餘年的深港合作與發展成效斐然,進一步開展深港合作,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首選,但在協同發展上也出現一些亟待突破的挑戰,克服這幾個方面的難題,精準研判新時代深港合作與發展的趨勢,才能使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東方之珠”再放異彩。
當前,深港協同發展亟需五大方面突破:
一是觀念協同有待突破。深港合作存在“一頭熱”的問題,表現為深圳方面主動對接,香港方面配合不高,深港深度合作與協同發展預期不夠,效果不甚理想。香港特區政府應當意識到,深港協同發展對其緊抓國家“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所帶來的機遇有益,更加有助於特區新一屆政府“以人為本”施政理念的落地,紓解香港方面當下發展面臨的困境。
二是空間協同有待突破。香港臨深地區的發展現狀與深圳方面呈現較大反差,香港臨深地區尚未有效開發利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的政策優勢和經濟紅利未能有效惠及臨深地區香港居民。深港兩地在河套地區的空間協同有待進一步賦能擴容,創造一個平衡安全,有充分發展機會的空間,以全面提升深港合作核心競爭力,支持香港長治久安和繁榮穩定,深刻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三是體制協同有待突破。深港科技創新合作中的存在科技研發機制對接、知識產權轉化流通機制、國際視野的人才流動和梯隊建設、政策信息協同等成為當下深港科創協同發展的主要掣肘。同時,深港兩地在共同防疫、抓捕逃犯等一系列社會事件中,暴露出兩地的體制協同亟需加強。深港兩地政府應當共建常態化、專項化的溝通機制,對協調層面和執行層面進行緊密銜接,通過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實現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科創優勢互補、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有效共治。
四是社會協同有待突破。香港的民間力量對深港協同合作所帶來的巨大利益認識不清,未能在教育、文化、生態保護、社區建設等領域的合作創新與協同發展中獲得增益。應當將深港兩地民間力量調動起來,積極尋找社會協同的突破點和源動力,為香港青年向上流動、同建關愛共融社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機遇。
五是利益協同有待突破。“一國兩制”雖已踐行25周年,港人到內地發展的主要動力仍是利益。讓港人意識到深港合作同自身利益攸關,深港之間是利益互補關係,而非競爭關係對於調動特區政府主動抓住國家發展機遇、港人港資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部署,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貫穿深港合作發展與協同創新。河套地區是深港合作發展與協同創新的有效抓手,把握好深港河套地區發展脈絡,有效彰顯“一國兩制”下香港發展的新優勢。
一是共建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地。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發揮深港兩地地緣優勢,用好香港米埔濕地公園和深圳紅樹林濕地公園,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態保護高地,合作建立深港國家濕地公園,成為一國兩制下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打造深港協同創新的生態文明示範。
二是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河套地區進行賦能擴容,進行符合國際規則的機制創新,兩地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一國兩制”下深港科研合作的標桿工程,打破科研領域的信息孤島困境,豐富深港兩地科研應用轉化場景。高標准協同制定科研廢料處理規範及相關流程,全周期管理科研及其應用轉化產生的廢料,依托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立國際科普教育基地,實現科研廢料處理、科普教育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全要素保障,提高河套地區科研品牌的國際影響力。積極引進“錢學森式”海歸人才,在河套地區開展科研創新。積極鼓勵內地高端人才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開展科研及學術交流,發揮河套地區國際化科創高地的優勢作用,助力提高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同時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積極賦能文創領域和高精尖人才教育領域,打造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型高地。
三是共建現代化協同的產業體系。深化深圳與香港的產業體系協同,共建金融與商貿合作核心區。香港應當以對內地開放為新時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落腳點,打破對內地企業的“玻璃門”,發揮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的固有優勢,為內地企業赴港開公司和上市創造更加便利條件。深圳應著重破除香港科創研發落地深圳過程中的“玻璃門”,讓香港的科研轉化與保護、人才引進與培養、工作與生活配套等政策優勢落到實處,充分發揮香港科技研發優勢,實現深港科創協同的進一步融合。在深港河套地區實行邊境管理改革,採取“深進深出,港進港出,不需簽證”的園區式管理模式,為深港兩地人員工作、學習、旅遊、生活往返提供便捷。
四是共建文化協同發展平台。在河套地區打造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吸引國際知識產權要素聚集,服務河套地區科技創新的功能定位,建設國際知識庫(國際知識島),加強高水平技術型教育資源建設,形成對國際知識庫共享、共建、共治的長期應用生態。有效利用國家資源,為“一帶一路”的緊缺人才提供專業培訓。
五是打造香港義務教育示範平台。服務國家戰略,在河套地區構建國際教育城(國際教育桃花島),共建義務教育示範平台和技術型人才教育中心。義務教育示範平台允許符合資質的香港培訓機構在河套開班,允許香港北區學校在深招生,積極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紅色種子播種下去,為新香港建設培養接班人。打造高技能職業人才培訓中心,解決當下深港兩地短缺的技術性人才需求,形成完善的繼續教育體系。將中小學教育和專精高尖的技術培訓結合起來,打造深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示範。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本文為2022年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新時代深港融合發展研究”(課題編號:SZ2022A006)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組主持人:郭正林,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教授;課題組成員:陳能軍、周磊、李治、賴明明、劉岳磊、高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