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6日,廣東省司法廳為香港律師何君堯和澳門律師鄺玉球、程嘉雯、譚曉紅分別頒發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證,他們成為全國首批獲准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的粵港澳大灣區律師。作為香港首位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並取得灣區內地九市執業資格的律師,拿到“一號證”的何君堯深感榮幸:“好高興可以獲得國家的支持,有這樣的政策出台,容許香港律師參加粵港澳大灣區執業律師考試,這是一個新制度和創舉。”他同時披露,專為香港和澳門在職律師設置的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這政策是經過18年的爭取,通過考試取得執業證需要“過五關”非常嚴格,然而成功了可處理與大灣區相關的民商案件,機遇處處。他願分享經驗並鼓勵香港律師參與, 多“張刀”傍身,可拓展更大市場。
前日,何君堯在香港何君柱律師樓與兩名委託人簽訂了委託代理合同,這是港澳律師獲准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後代理的首宗案件,而在不久前,他剛簽約成為一間內地企業的法律顧問。對何君堯來說,獲得這張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證別具意義,不僅代表他將在充滿機遇的大灣區迎來事業的更進一步,更是他多年來為同業爭取內地執業資格的願望成真。他堅信,香港律師可做香港與內地城市貫通融合的“護橋人”,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政策的出台,會激勵更多年輕律師走向大灣區內地城市,發揮優勢。
“過五關” 簽第一單生意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跨境爭議也日益增多,極需更多熟悉內地、港澳、外國法律的專業人士參與其中,港澳律師在這方面具有獨特專業優勢。2020年8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授權國務院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開展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取得內地執業資格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工作。
這件事看似簡單,實際做成卻是不容易,何君堯披露:“早在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出台之後,內地已為香港律師打開大門,容許香港居民參加全國司法公開考試,但考試合格率只有2%-5%不等,且要與內地幾十萬年輕律師共同競爭,香港在職律師並無優勢。我在做香港律師會會長和內地法律事務委員會主席的時候就很希望為香港同業爭取便利到內地執業的資格,從2003年到2021年,香港律師會經過18年的努力溝通爭取,我們的訴求終得以實現。”
既然成功爭取到專為香港和澳門在職律師設置的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何君堯自己沒有任何不去參加的理由,他對這個“過五關”的過程記憶猶新。“我去年7月參加考試,那時香港和澳門共有逾600人參加考試,超過400人通過,達到70%的高比率。去年10月放榜,我收到合格成績過了‘第一關’,今年年初再開始過‘第二關’——參加實習培訓。這原本是需要律師離崗全心全意上足一個月的課程,但因為疫情關係而改為線上進修,我從今年1月中到4月底,上完了全部28堂課程。”他續說,“今年5月我再次參加面試,由此過了‘第三關’,合格後再經歷‘驗明正身’的公證程序,還需要在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律師事務所簽署入職聘用合約,最終獲得為時一年的執業證。”這“過五關”的過程聽起來似乎“繁瑣”,但他解釋道,其實內地律師執業也是相同要求,“無論如何我都會排除萬難,這件事一定要去做。”
任大灣區科教園法律顧問
何君堯日前已接到他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第一單生意,即成為中山寰宇航天生態農業產業有限公司的大灣區法律顧問,為將於中山翠亨新區建設的中山寰宇航天生態農業產業科教博覽園的開發建設保駕護航。該博覽園由香港航天科技教育產業有限公司和中山寰宇航天生態農業產業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成後將集航天科技、太空育種、科普體驗、休閒觀光為一體,打造具備多元化構成、智能化配置、高標準建設、品質化運營的新型航天生態農業科技教育產業示範基地。計劃中的園區面積約1,240畝,將分區建設為航天種子農產業科普教育及勞動教育培訓實踐基地、太空主題小鎮及實體耕種與農業展覽場地、一畝一田園農耕民俗體驗及採摘場地,共同助力太空種子的種植發展及科普教育。
中山寰宇航天生態農業產業公司主席蕭成財表示:“我們有心為科普專業人員提供合適的場地及條件,培植更多優質航天種子,為農業範疇做多一些科普貢獻,願國民享用更安全健康的糧食農產品。我們還希望,這個園區的建立能為粵港澳大灣區及全國的大中小學生提供一個勞動教育培訓實踐平台。”他續說,“我們有心做這件事,也要找一個法律範疇的好幫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知悉何律師取得牌照,我們便第一時間簽署合約,當然是對他有信心。”
“除了做法律顧問,我還可以幫手耕田。”在旁的何君堯笑道。
律師理應對祖國更有使命感
接受簽約儀式前,何君堯剛剛結束在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的授課,課程聚焦大灣區事務、香港國安法及國民教育,“香港特區政府每年每間學校撥款5萬元,邀請律師到學校教授企業管治知識,企業管治其實與香港國安法息息相關。我希望可以藉這個課程train the trainers,令他們理解日後如何教授香港國安法和國民教育相關知識,在裝備自己之餘,也可以走入全港中小學將這份知識理念傳遞下去。”
“作為律師,理應對國家和民族有更強的使命感。”他說。
執業證增競爭力 港律師大有可為
何君堯雖然本月才取得大灣區律師執業資格,但其實他很早以前就已經在內地開展業務,“2003年CEPA出台之後,我們律所在2004年就在廣州設立了代辦處,我早已經很頻密地穿梭內地與香港。”他對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飛速發展深有感受,呼籲更多的香港年輕律師可參與到這場考試之中,更冀望年輕人藉此執業證多些去內地城市走走看看,“之後我會多些時間在大灣區從事律師工作,我們的牌照在內地九市可以做與大灣區相關的民商案件,不涉及刑事和行政覆核案件,與早前通過司法考試的香港律師只可以負責與香港相關的民商案件相比,我們面對的市場大得多。”
取得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證的香港律師可提供一條龍跨境服務,顯著提高競爭力之餘,從業的廣度和深度不可同日而語。何君堯認為,香港向來是東西交匯的橋樑,也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亞洲的經濟蓬勃是必然,香港作為橋頭堡持續匯聚大量資金。我們作為法律界人士,更希望貫通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成為‘度橋人’和‘護橋人’。金融是發展的關鍵,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更是有‘國家幸運’加持,港律師大有可為。”他說。
建言:文體旅應善用資源深度發展
香港藝術創作最缺“心”
執業多年又身兼數職的何律師,其實私下裡風趣幽默,興趣廣泛。談起香港新成立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及文化藝術話題,他總謙稱自己沒什麼藝術細胞,只是最近愛上了素描,前幾日便將與特首在前廳會面的事件生動地以鉛筆記錄了下來。何君堯對一些有趣且有意義的藝術作品情有獨鍾,他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我有個姪女早年嫁去新西蘭,近年回流香港照顧父母,她的新西蘭老公Michael鍾意畫畫,我便建議他畫下香港的特色。他很有環保概念,從垃圾站執到張摺枱,在上面畫下荷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這張摺枱還被他搬去工作室改裝成屏風。我便對他說,要將這張摺枱留給我,我會送給新任的環境局局長。”
那位不遠萬里來到香港的新西蘭藝術家,畫這裡的青山和水塘,也畫屋邨和牌樓,畫長者坐在樹蔭下乘涼,也畫2019年香港人在添馬公園的撐警集會場面,種種畫面組成一個豐富多彩的“香港”系列。何君堯堅信,在香港從事藝術創作最缺少的並不是資金,而是一顆“心”,他轉述Michael的話:“我不太明白香港的情況,這裡明明有這麼多的題材,為什麼這裡的人卻不肯去創作?”
他認為香港發展文創最重要的是為創意者提供平台。又以電影發展基金舉例:“不需要撥款兩三百萬給現職導演,因這幾百萬根本拍不到大作,最好是給新出道導演每人幾十萬資金,鼓勵他們拍攝微電影,再提供平台播映,就如給予他們‘第一桶電油’,希望能點燃團火發光。Beyond第一次演唱會在高山劇場舉辦,Beatles也是從地下酒吧開始累積人氣,贏得了掌聲和自信,年輕人不怕失敗,只是需要鼓勵和發揮平台。”
同時,他對香港體育發展也頗有見地,他說:“位於沙田的香港體育學院正在擴建,我提議擴建過程中可以更加善用地方和資源。例如搭條路通往中大,利用中大的校園和運動場地,以及可以搭條路沿着沙田城門河,成為學生們專屬的跑道,這樣既節省資源又提高效率。”
他對發展旅遊話題也極具興趣,還在社交平台不斷更新自己的《君事口水》和《君事偵察》視頻系列,帶觀眾深度本地遊,也講述古蹟的歷史故事,“上禮拜日我由沙頭角出發,去了吉澳和荔枝窩欣賞美景,拍攝視頻做了一個小小的報道。香港雖然地方不大,但這些原本是禁區現在開發不久的景點,正適合本地年輕人追求另類旅遊的願望。這些美景不需要大興土木,反而結合科技發展會更好,本地旅遊需要這樣的改革。”
來源:香港文匯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今年7月6日,廣東省司法廳為香港律師何君堯和澳門律師鄺玉球、程嘉雯、譚曉紅分別頒發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證,他們成為全國首批獲准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的粵港澳大灣區律師。作為香港首位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並取得灣區內地九市執業資格的律師,拿到“一號證”的何君堯深感榮幸:“好高興可以獲得國家的支持,有這樣的政策出台,容許香港律師參加粵港澳大灣區執業律師考試,這是一個新制度和創舉。”他同時披露,專為香港和澳門在職律師設置的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這政策是經過18年的爭取,通過考試取得執業證需要“過五關”非常嚴格,然而成功了可處理與大灣區相關的民商案件,機遇處處。他願分享經驗並鼓勵香港律師參與, 多“張刀”傍身,可拓展更大市場。
前日,何君堯在香港何君柱律師樓與兩名委託人簽訂了委託代理合同,這是港澳律師獲准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後代理的首宗案件,而在不久前,他剛簽約成為一間內地企業的法律顧問。對何君堯來說,獲得這張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證別具意義,不僅代表他將在充滿機遇的大灣區迎來事業的更進一步,更是他多年來為同業爭取內地執業資格的願望成真。他堅信,香港律師可做香港與內地城市貫通融合的“護橋人”,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政策的出台,會激勵更多年輕律師走向大灣區內地城市,發揮優勢。
“過五關” 簽第一單生意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跨境爭議也日益增多,極需更多熟悉內地、港澳、外國法律的專業人士參與其中,港澳律師在這方面具有獨特專業優勢。2020年8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授權國務院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開展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取得內地執業資格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工作。
這件事看似簡單,實際做成卻是不容易,何君堯披露:“早在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出台之後,內地已為香港律師打開大門,容許香港居民參加全國司法公開考試,但考試合格率只有2%-5%不等,且要與內地幾十萬年輕律師共同競爭,香港在職律師並無優勢。我在做香港律師會會長和內地法律事務委員會主席的時候就很希望為香港同業爭取便利到內地執業的資格,從2003年到2021年,香港律師會經過18年的努力溝通爭取,我們的訴求終得以實現。”
既然成功爭取到專為香港和澳門在職律師設置的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何君堯自己沒有任何不去參加的理由,他對這個“過五關”的過程記憶猶新。“我去年7月參加考試,那時香港和澳門共有逾600人參加考試,超過400人通過,達到70%的高比率。去年10月放榜,我收到合格成績過了‘第一關’,今年年初再開始過‘第二關’——參加實習培訓。這原本是需要律師離崗全心全意上足一個月的課程,但因為疫情關係而改為線上進修,我從今年1月中到4月底,上完了全部28堂課程。”他續說,“今年5月我再次參加面試,由此過了‘第三關’,合格後再經歷‘驗明正身’的公證程序,還需要在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律師事務所簽署入職聘用合約,最終獲得為時一年的執業證。”這“過五關”的過程聽起來似乎“繁瑣”,但他解釋道,其實內地律師執業也是相同要求,“無論如何我都會排除萬難,這件事一定要去做。”
任大灣區科教園法律顧問
何君堯日前已接到他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第一單生意,即成為中山寰宇航天生態農業產業有限公司的大灣區法律顧問,為將於中山翠亨新區建設的中山寰宇航天生態農業產業科教博覽園的開發建設保駕護航。該博覽園由香港航天科技教育產業有限公司和中山寰宇航天生態農業產業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成後將集航天科技、太空育種、科普體驗、休閒觀光為一體,打造具備多元化構成、智能化配置、高標準建設、品質化運營的新型航天生態農業科技教育產業示範基地。計劃中的園區面積約1,240畝,將分區建設為航天種子農產業科普教育及勞動教育培訓實踐基地、太空主題小鎮及實體耕種與農業展覽場地、一畝一田園農耕民俗體驗及採摘場地,共同助力太空種子的種植發展及科普教育。
中山寰宇航天生態農業產業公司主席蕭成財表示:“我們有心為科普專業人員提供合適的場地及條件,培植更多優質航天種子,為農業範疇做多一些科普貢獻,願國民享用更安全健康的糧食農產品。我們還希望,這個園區的建立能為粵港澳大灣區及全國的大中小學生提供一個勞動教育培訓實踐平台。”他續說,“我們有心做這件事,也要找一個法律範疇的好幫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知悉何律師取得牌照,我們便第一時間簽署合約,當然是對他有信心。”
“除了做法律顧問,我還可以幫手耕田。”在旁的何君堯笑道。
律師理應對祖國更有使命感
接受簽約儀式前,何君堯剛剛結束在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的授課,課程聚焦大灣區事務、香港國安法及國民教育,“香港特區政府每年每間學校撥款5萬元,邀請律師到學校教授企業管治知識,企業管治其實與香港國安法息息相關。我希望可以藉這個課程train the trainers,令他們理解日後如何教授香港國安法和國民教育相關知識,在裝備自己之餘,也可以走入全港中小學將這份知識理念傳遞下去。”
“作為律師,理應對國家和民族有更強的使命感。”他說。
執業證增競爭力 港律師大有可為
何君堯雖然本月才取得大灣區律師執業資格,但其實他很早以前就已經在內地開展業務,“2003年CEPA出台之後,我們律所在2004年就在廣州設立了代辦處,我早已經很頻密地穿梭內地與香港。”他對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飛速發展深有感受,呼籲更多的香港年輕律師可參與到這場考試之中,更冀望年輕人藉此執業證多些去內地城市走走看看,“之後我會多些時間在大灣區從事律師工作,我們的牌照在內地九市可以做與大灣區相關的民商案件,不涉及刑事和行政覆核案件,與早前通過司法考試的香港律師只可以負責與香港相關的民商案件相比,我們面對的市場大得多。”
取得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證的香港律師可提供一條龍跨境服務,顯著提高競爭力之餘,從業的廣度和深度不可同日而語。何君堯認為,香港向來是東西交匯的橋樑,也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亞洲的經濟蓬勃是必然,香港作為橋頭堡持續匯聚大量資金。我們作為法律界人士,更希望貫通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成為‘度橋人’和‘護橋人’。金融是發展的關鍵,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更是有‘國家幸運’加持,港律師大有可為。”他說。
建言:文體旅應善用資源深度發展
香港藝術創作最缺“心”
執業多年又身兼數職的何律師,其實私下裡風趣幽默,興趣廣泛。談起香港新成立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及文化藝術話題,他總謙稱自己沒什麼藝術細胞,只是最近愛上了素描,前幾日便將與特首在前廳會面的事件生動地以鉛筆記錄了下來。何君堯對一些有趣且有意義的藝術作品情有獨鍾,他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我有個姪女早年嫁去新西蘭,近年回流香港照顧父母,她的新西蘭老公Michael鍾意畫畫,我便建議他畫下香港的特色。他很有環保概念,從垃圾站執到張摺枱,在上面畫下荷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這張摺枱還被他搬去工作室改裝成屏風。我便對他說,要將這張摺枱留給我,我會送給新任的環境局局長。”
那位不遠萬里來到香港的新西蘭藝術家,畫這裡的青山和水塘,也畫屋邨和牌樓,畫長者坐在樹蔭下乘涼,也畫2019年香港人在添馬公園的撐警集會場面,種種畫面組成一個豐富多彩的“香港”系列。何君堯堅信,在香港從事藝術創作最缺少的並不是資金,而是一顆“心”,他轉述Michael的話:“我不太明白香港的情況,這裡明明有這麼多的題材,為什麼這裡的人卻不肯去創作?”
他認為香港發展文創最重要的是為創意者提供平台。又以電影發展基金舉例:“不需要撥款兩三百萬給現職導演,因這幾百萬根本拍不到大作,最好是給新出道導演每人幾十萬資金,鼓勵他們拍攝微電影,再提供平台播映,就如給予他們‘第一桶電油’,希望能點燃團火發光。Beyond第一次演唱會在高山劇場舉辦,Beatles也是從地下酒吧開始累積人氣,贏得了掌聲和自信,年輕人不怕失敗,只是需要鼓勵和發揮平台。”
同時,他對香港體育發展也頗有見地,他說:“位於沙田的香港體育學院正在擴建,我提議擴建過程中可以更加善用地方和資源。例如搭條路通往中大,利用中大的校園和運動場地,以及可以搭條路沿着沙田城門河,成為學生們專屬的跑道,這樣既節省資源又提高效率。”
他對發展旅遊話題也極具興趣,還在社交平台不斷更新自己的《君事口水》和《君事偵察》視頻系列,帶觀眾深度本地遊,也講述古蹟的歷史故事,“上禮拜日我由沙頭角出發,去了吉澳和荔枝窩欣賞美景,拍攝視頻做了一個小小的報道。香港雖然地方不大,但這些原本是禁區現在開發不久的景點,正適合本地年輕人追求另類旅遊的願望。這些美景不需要大興土木,反而結合科技發展會更好,本地旅遊需要這樣的改革。”
來源: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