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他們,出生於1997,恰逢盛世,與香港特區同歲;他們,成長於1997,經歷巨變,與時代同步伐;他們,發展於1997,怀揣理想,與祖國同心跳。廿五年過去,他們身上留下鮮明的時代印記。躬身前行,服務祖國建設是他們共同的選擇。
“那天下著滂沱大雨,我們眾人在大雨中拉開印有香港兩個字的圓綢布,當時我手一滑,還好又抓了回來哦。”談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那天參加典禮時的情景,朱雋文至今印象深刻,能記得每一個細節。
那年朱雋文剛剛16歲,在香港一所中學讀書。那時的他,還無法想像香港北面那條界河之外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只是從報紙和電視上了解到,那條叫深圳河的界河兩岸,有著不一樣的制度。
25年過去了,他對這條界河又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和認識。
界河兩岸 血濃於水
“人是需要水的,生物也是需要水的,所以我們的祖先以黃河為母親河,慢慢把我們的族群擴大。深圳這條河雖然命名為深圳河,實際上以前沒有地域的分隔,我們兩岸的居民也是圍著這條河去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歷史變遷,河才變成了界河。但它本身還是連接著兩岸。”25年來,深圳河上的變化就一直吸引著朱雋文的目光。
“我們小時候只有一個羅湖口岸,兩岸的人通過這個口岸往來。然後有了皇崗、福田、蓮塘、文錦渡、沙頭角……一條深圳河上出現了很多很多的連接點。”朱雋文漸漸明白,這麼多連接點的出現,既是因為往來的需求,也是因一種割捨不了的感情。
少年時的朱雋文也曾多次跨過這條河流,來到內地參觀、訪問。
在國外留學期間,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並隨她一起到湖南長沙工作。
2014年,他們一起把家安在了深圳。從這時起,他產生了一個心願,希望把自己喜愛的賽艇運動放到深圳河上。
同舟共濟 連接兩座城
“我的心願是香港和深圳兩個地方的青年人在深圳河上舉辦一場賽艇比賽。”朱雋文的愛好是賽艇,目前在深圳擁有一家名叫“樂毅”的賽艇俱樂部並創辦了一家運動科技公司,每年為深圳數百名青少年提供賽艇培訓。
兩年前,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訪問深圳時,他在交流活動上向當時的香港特首和深圳市長提出了自己的心願,“現場的幾位領導都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想法。”得到領導們的認可後,朱雋文很興奮,很快他就準備好了賽事航道圖和計劃書。
這件事情也得到了香港賽艇協會和中國賽艇協會的重視,“他們到深圳河的現場去考察,我也是陪同他們一起去看。”原本各方都希望在今年7月1日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舉辦這場特殊的賽事,後因疫情的緣故而延後。 “我相信今年下半年有希望可以實現,因為我覺得美好的東西,可能會遲到一點點,但是不會缺席。”
對這場賽事,朱雋文覺得意義非凡,也一定會實現,他希望這能成為一個每年都舉辦的雙城賽事。
“這場比賽的意義我認為是多個層次的。可以推廣賽艇這項運動本身,也可以向全世界推薦深圳和香港兩座城市。同時,它又肩負另外一個任務,就是可以建造起平台做一個紐帶,去聯繫更多的人,不止是深圳、香港,還有大灣區。”朱雋文認為,賽艇運動本身就講究協作共贏,“賽艇是一個團隊運動,象徵著同舟共濟。”
風雨同舟 做命運共同體
朱雋文告訴我們:“我會教孩子堅持,我可能更多的是言傳身教,我認為言行合一很重要。所以我跟他們會經歷很多事情,我做的所有的事情,我都不會忘記我是代表了我的民族,我的國家。”
在青少年賽艇運動培訓中,朱雋文也希望能融入“世界觀”,通過賽艇讓孩子們認識世界,同時也通過賽艇讓他們學會同舟共濟、風雨同舟,為做一個中國人而自豪和驕傲。 “國家也提倡我們以體育育人,我認為賽艇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讓我們通過賽艇去教會我們孩子。讓我們的下一代可以站在一個更高、更遠、更廣闊的舞台上去看問題。”
當記者將從江蘇艇進賽艇俱樂部帶來的禮物送給朱雋文時,他非常高興,“以艇會友,勇立潮頭。這就是我想傳遞的訊息。賽艇不單可以連接人與人、河兩岸的城市,還可以連接世界。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都在一條艇上,同舟共濟才能有美好的未來。”
來源:我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