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於採取了務實的社會主義方針,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贏得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友誼。馬來西亞大馬新聞資訊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前系主任鄭赤琰在將於8月1日出版的《紫荊》雜誌撰文表示,以“一帶一路”為例,中國所有周邊國家和地區,包括中亞、俄羅斯、巴基斯坦、南亞、東南亞、韓國等,都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有緊密聯繫。從全球視野看,中東地區、南歐和東歐地區、非洲大陸和南美洲與中國“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也有這樣或那樣的聯繫。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因這一全球範圍內的一致努力而有所得益,並對人類歷史產生長期的積極影響。
文|鄭赤琰
中國注重建立一個平台,
以促進所有貿易夥伴之間的公正和平等
習近平在國際上取得的成功可歸於推動中國在國際戰線上的進步,同時建立和加強了海外經濟聯繫。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注重建立一個平台,以促進所有貿易夥伴之間的公正和平等。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一些重大政策,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貫徹黨的這一政策。黨的十九大再次選舉他為總書記。在習近平擔任領導人的這十年裡,中國已派出無數技術人員、工程師和科學家到國外參與項目,與貿易夥伴攜手創造財富。
首先是成功啟動“一帶一路”海陸基礎設施建設,覆蓋東南亞、中東、非洲、中亞、歐洲東南部、俄羅斯、拉丁美洲等眾多夥伴國家。為了有針對性地為這些國家的基礎建設提供財政援助,一間名稱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銀行由超過50個國家發起並合作。
其次是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入,幫助加強“東盟10+1”區域經濟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以及涉及50多個非洲國家的非洲聯盟等。中國在這些國家之間扮演著促進和平的重要角色。2015 年,俄羅斯和中國簽署了建設770公里高鐵的協議,作為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重大聯合開發項目。最後也很重要的是,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將“一帶一路”延伸至拉丁美洲——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和墨西哥。這些努力為這些國家帶來了技術轉讓、就業率提高和GDP增長。
第三,中國發起並組建了“金磚國家”——以中國、印度、俄羅斯、南非共和國和巴西為參與國,代表亞洲大陸、南亞、北歐、非洲和拉丁美洲,以促進協調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該組織相對於G7、G20等以西方大國為主體的主要國際組織,是對其主導地位的必要制衡。
有人會懷疑,試圖提升中國國際領導地位的行為是否背離了“韜光養晦”,大可不必。鄧小平提醒中國的政治家們在中國崛起時不要張揚炫耀。當今中國的國際化道路堅持了中國共產黨倡導的這種哲學,堅持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成功
清朝時期,國際貿易由西方列強透過建立全球殖民和資本主義體系主導,國家被標記為發達或欠發達。前者在處理交易方面享有優越的地位……而對於欠發達國家而言,在科技、金融、交通、教育、市場營銷和軍事實力方面缺乏競爭優勢,即使並非不可能,也很難與發達國家競爭。結果,欠發達國家被剝削而導致停滯不前。
19世紀中葉,中國在多次戰爭中戰敗,不得不簽訂不平等條約,向侵略者支付金銀,將領土割讓予外國侵略者。在西方列強的威逼下,中國被迫開放港口進行通商。由於腐敗和治理不善,中國成了一個欠發達國家。
習近平出生於新中國革命年代。他的父親是黨和政府中最受尊敬的領導人之一。當他最終成為黨的領導人時,他心懷社會主義思想,認為中國繁榮的未來取決於國家處理國際關係的能力。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的國際事務旨在建立公正、平等、雙贏的經貿和政治關係,這十年來有以下突出的幾點。
一是爭取雙贏的國際經濟關係。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以證明可以實現互惠互利的商業方式,邀請有意願的國家加入。“一帶一路”重點建設港口、高鐵、高速公路、道路等基礎設施。例如,中巴鐵路項目連接中國新疆和巴基斯坦的一個港口。迄今為止,該項目為巴基斯坦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並為兩國創造了許多商機。中國提供急需的貸款和工程技術,而巴基斯坦在港口附近提供土地和可負擔的勞動力。這是一個公正、平等、雙贏的商業交易的範例。中國和東盟部分成員國以及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之間也實施了一項名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貿易計劃。這意味著創造了達21億人口的共同市場。在這十年間,類似的項目在中東地區、非洲、俄羅斯、拉丁美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複製。儘管遭到美國、日本和一些西方國家的抵制,這些國家抨擊中國以貿易協議和“一帶一路”倡議殖民化欠發達國家,但“一帶一路”仍被廣泛接受和讚賞。
二是開發人力資源還是濫用自然資源。中國竭力在全球經濟中實現可持續增長。全世界已經意識到,在西方大國對全球商業的主導下,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採遲早會引致商業終結,汽油就是一個示例。中國建議利用人力資源,提高有限的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或尋找替代方法。中國意識到,在欠發達國家中,人力資源的潛力是無限的,人們只需找到利用人力資源的方法。效仿中國的案例,為了幫助一個國家實現發展,有必要培育其核心領域的發展,然後再將其成功示範給全國其他地區。因此,中國提出了各種計劃,以促進欠發達國家的培訓、加強溝通和改造交通系統。
成功案例不勝枚舉。剛果透過建立一條高速公路,可以進入東非沿海地區,促進了貨物出口和人口流動。這使得國家財富有所增加。內陸的埃塞俄比亞也經歷了同樣的情況,修建一條鐵路,允許其進入肯尼亞的港口。另一個有據可查的案例是在希臘,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建造一個港口,這項聯合計劃將希臘從金融危機中解救出來。 “一帶一路”一直在幫助各國挖掘人力資源,最大限度發揮競爭優勢,進而帶來財富和穩定。
三是統一還是分裂世界。自習近平領航中國以來,中國的外交地位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擁抱世界,而後者則相反。中國在走向一個統一世界的道路上明確表示,經濟發展是當務之急,政治爭議予以擱置。中國務實的做法是經濟合作計劃,包容任何政治分歧。例如,前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僅關注經濟合作,對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開放。然而,相比之下,美國一直捲入與俄羅斯、伊朗、阿富汗、緬甸、古巴、委內瑞拉、朝鮮和中國等“敵人”的全球政治鬥爭。為了粉碎“敵人”,美國與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歐盟和印度合作。由於美國採取這種對抗方式,世界變得分裂。美國拒絕加入RCEP,而是提出一項名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 的計劃,該計劃專門將中國排除在外。這種分化區域經濟組織(如東盟)成員的企圖,破壞了該組織作為一個純粹經濟實體的共識、以政治中立為基礎的共存,以及同意不結成任何軍事聯盟的基本價值觀。正如預期的那樣,由於東盟的負面回應,TPP被中止。
同樣,當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衝突在 2 月爆發時,美國及其政治聯盟不失時機對俄羅斯進行譴責和制裁。任何不支持美國呼籲全面制裁俄羅斯的國家都將被視為對美國不友好。美國試圖推動孤立俄羅斯的運動,引致世界分裂為兩個陣營:親美或反美。
中國對這場衝突的態度完全不同,中國建議將這個問題提交至聯合國,讓烏克蘭和俄羅斯就結束戰爭的解決方案進行談判。中國的建議得到了包括印度在內的聯合國多數成員國的支持。
印度的回應在東盟得到廣泛認同。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公開告誡的那樣,美國不要再為制裁俄羅斯如此努力,特別是在中國和東盟來推動,因為這些國家共同擁有緊密的經濟聯繫,而對政治的參與卻很被動。
“一帶一路”證明中國建立
全球化關係的嘗試是可行的
總而言之,由於採取了務實的社會主義方針,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贏得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友誼。以“一帶一路”為例,中國所有周邊國家和地區,包括中亞、俄羅斯、巴基斯坦、南亞、東南亞、韓國等,都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有緊密聯繫。從全球視野看,中東地區、南歐和東歐地區、非洲大陸和南美洲與中國“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也有這樣或那樣的聯繫。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因這一全球範圍內的一致努力而有所得益,這將對人類歷史產生長期的積極影響。
這一成功並非沒有來自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的挑戰,他們製造負面評論和指責,抹黑“一帶一路”。“一帶一路”被描述為債務陷阱,這些項目不可行,是殖民主義的復興,是一種剝削形式,這些項目正在破壞當地環境,等等。所有這些被社交媒體誇大其詞的負面評論和指責,目的是激發受眾的情緒,而並非列舉事實。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確切知道發生了什麼,以及他們從中受益了多少。到目前為止,他們都沒有退出參與“一帶一路”。這證明了中國建立雙贏、合作、全球和平的關係的嘗試是可行的。這是世界首次享受到如此大規模的繁榮和進步。
(作者係馬來西亞大馬新聞資訊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前系主任,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2年8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編者按:由於採取了務實的社會主義方針,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贏得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友誼。馬來西亞大馬新聞資訊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前系主任鄭赤琰在將於8月1日出版的《紫荊》雜誌撰文表示,以“一帶一路”為例,中國所有周邊國家和地區,包括中亞、俄羅斯、巴基斯坦、南亞、東南亞、韓國等,都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有緊密聯繫。從全球視野看,中東地區、南歐和東歐地區、非洲大陸和南美洲與中國“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也有這樣或那樣的聯繫。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因這一全球範圍內的一致努力而有所得益,並對人類歷史產生長期的積極影響。
文|鄭赤琰
中國注重建立一個平台,
以促進所有貿易夥伴之間的公正和平等
習近平在國際上取得的成功可歸於推動中國在國際戰線上的進步,同時建立和加強了海外經濟聯繫。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注重建立一個平台,以促進所有貿易夥伴之間的公正和平等。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一些重大政策,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貫徹黨的這一政策。黨的十九大再次選舉他為總書記。在習近平擔任領導人的這十年裡,中國已派出無數技術人員、工程師和科學家到國外參與項目,與貿易夥伴攜手創造財富。
首先是成功啟動“一帶一路”海陸基礎設施建設,覆蓋東南亞、中東、非洲、中亞、歐洲東南部、俄羅斯、拉丁美洲等眾多夥伴國家。為了有針對性地為這些國家的基礎建設提供財政援助,一間名稱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銀行由超過50個國家發起並合作。
其次是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入,幫助加強“東盟10+1”區域經濟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以及涉及50多個非洲國家的非洲聯盟等。中國在這些國家之間扮演著促進和平的重要角色。2015 年,俄羅斯和中國簽署了建設770公里高鐵的協議,作為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重大聯合開發項目。最後也很重要的是,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將“一帶一路”延伸至拉丁美洲——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和墨西哥。這些努力為這些國家帶來了技術轉讓、就業率提高和GDP增長。
第三,中國發起並組建了“金磚國家”——以中國、印度、俄羅斯、南非共和國和巴西為參與國,代表亞洲大陸、南亞、北歐、非洲和拉丁美洲,以促進協調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該組織相對於G7、G20等以西方大國為主體的主要國際組織,是對其主導地位的必要制衡。
有人會懷疑,試圖提升中國國際領導地位的行為是否背離了“韜光養晦”,大可不必。鄧小平提醒中國的政治家們在中國崛起時不要張揚炫耀。當今中國的國際化道路堅持了中國共產黨倡導的這種哲學,堅持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成功
清朝時期,國際貿易由西方列強透過建立全球殖民和資本主義體系主導,國家被標記為發達或欠發達。前者在處理交易方面享有優越的地位……而對於欠發達國家而言,在科技、金融、交通、教育、市場營銷和軍事實力方面缺乏競爭優勢,即使並非不可能,也很難與發達國家競爭。結果,欠發達國家被剝削而導致停滯不前。
19世紀中葉,中國在多次戰爭中戰敗,不得不簽訂不平等條約,向侵略者支付金銀,將領土割讓予外國侵略者。在西方列強的威逼下,中國被迫開放港口進行通商。由於腐敗和治理不善,中國成了一個欠發達國家。
習近平出生於新中國革命年代。他的父親是黨和政府中最受尊敬的領導人之一。當他最終成為黨的領導人時,他心懷社會主義思想,認為中國繁榮的未來取決於國家處理國際關係的能力。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的國際事務旨在建立公正、平等、雙贏的經貿和政治關係,這十年來有以下突出的幾點。
一是爭取雙贏的國際經濟關係。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以證明可以實現互惠互利的商業方式,邀請有意願的國家加入。“一帶一路”重點建設港口、高鐵、高速公路、道路等基礎設施。例如,中巴鐵路項目連接中國新疆和巴基斯坦的一個港口。迄今為止,該項目為巴基斯坦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並為兩國創造了許多商機。中國提供急需的貸款和工程技術,而巴基斯坦在港口附近提供土地和可負擔的勞動力。這是一個公正、平等、雙贏的商業交易的範例。中國和東盟部分成員國以及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之間也實施了一項名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貿易計劃。這意味著創造了達21億人口的共同市場。在這十年間,類似的項目在中東地區、非洲、俄羅斯、拉丁美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複製。儘管遭到美國、日本和一些西方國家的抵制,這些國家抨擊中國以貿易協議和“一帶一路”倡議殖民化欠發達國家,但“一帶一路”仍被廣泛接受和讚賞。
二是開發人力資源還是濫用自然資源。中國竭力在全球經濟中實現可持續增長。全世界已經意識到,在西方大國對全球商業的主導下,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採遲早會引致商業終結,汽油就是一個示例。中國建議利用人力資源,提高有限的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或尋找替代方法。中國意識到,在欠發達國家中,人力資源的潛力是無限的,人們只需找到利用人力資源的方法。效仿中國的案例,為了幫助一個國家實現發展,有必要培育其核心領域的發展,然後再將其成功示範給全國其他地區。因此,中國提出了各種計劃,以促進欠發達國家的培訓、加強溝通和改造交通系統。
成功案例不勝枚舉。剛果透過建立一條高速公路,可以進入東非沿海地區,促進了貨物出口和人口流動。這使得國家財富有所增加。內陸的埃塞俄比亞也經歷了同樣的情況,修建一條鐵路,允許其進入肯尼亞的港口。另一個有據可查的案例是在希臘,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建造一個港口,這項聯合計劃將希臘從金融危機中解救出來。 “一帶一路”一直在幫助各國挖掘人力資源,最大限度發揮競爭優勢,進而帶來財富和穩定。
三是統一還是分裂世界。自習近平領航中國以來,中國的外交地位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擁抱世界,而後者則相反。中國在走向一個統一世界的道路上明確表示,經濟發展是當務之急,政治爭議予以擱置。中國務實的做法是經濟合作計劃,包容任何政治分歧。例如,前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僅關注經濟合作,對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開放。然而,相比之下,美國一直捲入與俄羅斯、伊朗、阿富汗、緬甸、古巴、委內瑞拉、朝鮮和中國等“敵人”的全球政治鬥爭。為了粉碎“敵人”,美國與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歐盟和印度合作。由於美國採取這種對抗方式,世界變得分裂。美國拒絕加入RCEP,而是提出一項名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 的計劃,該計劃專門將中國排除在外。這種分化區域經濟組織(如東盟)成員的企圖,破壞了該組織作為一個純粹經濟實體的共識、以政治中立為基礎的共存,以及同意不結成任何軍事聯盟的基本價值觀。正如預期的那樣,由於東盟的負面回應,TPP被中止。
同樣,當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衝突在 2 月爆發時,美國及其政治聯盟不失時機對俄羅斯進行譴責和制裁。任何不支持美國呼籲全面制裁俄羅斯的國家都將被視為對美國不友好。美國試圖推動孤立俄羅斯的運動,引致世界分裂為兩個陣營:親美或反美。
中國對這場衝突的態度完全不同,中國建議將這個問題提交至聯合國,讓烏克蘭和俄羅斯就結束戰爭的解決方案進行談判。中國的建議得到了包括印度在內的聯合國多數成員國的支持。
印度的回應在東盟得到廣泛認同。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公開告誡的那樣,美國不要再為制裁俄羅斯如此努力,特別是在中國和東盟來推動,因為這些國家共同擁有緊密的經濟聯繫,而對政治的參與卻很被動。
“一帶一路”證明中國建立
全球化關係的嘗試是可行的
總而言之,由於採取了務實的社會主義方針,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贏得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友誼。以“一帶一路”為例,中國所有周邊國家和地區,包括中亞、俄羅斯、巴基斯坦、南亞、東南亞、韓國等,都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有緊密聯繫。從全球視野看,中東地區、南歐和東歐地區、非洲大陸和南美洲與中國“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也有這樣或那樣的聯繫。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因這一全球範圍內的一致努力而有所得益,這將對人類歷史產生長期的積極影響。
這一成功並非沒有來自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的挑戰,他們製造負面評論和指責,抹黑“一帶一路”。“一帶一路”被描述為債務陷阱,這些項目不可行,是殖民主義的復興,是一種剝削形式,這些項目正在破壞當地環境,等等。所有這些被社交媒體誇大其詞的負面評論和指責,目的是激發受眾的情緒,而並非列舉事實。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確切知道發生了什麼,以及他們從中受益了多少。到目前為止,他們都沒有退出參與“一帶一路”。這證明了中國建立雙贏、合作、全球和平的關係的嘗試是可行的。這是世界首次享受到如此大規模的繁榮和進步。
(作者係馬來西亞大馬新聞資訊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前系主任,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2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