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科學園考察時指出,特別行政區政府要把握時代發展大勢,把支持創新科技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發揮好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香港發展創科的出路在哪裡?未來將如何支持創新科技發展?新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將於8月1日出版的《紫荊》雜誌,圍繞上述問題撰寫了獨家署名文章。
文|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 孫東
今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對我來說也是非常特別的開始,7月1日,我非常榮幸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自監誓下,就任成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開啟人生新篇章。
藉自身經歷回饋香港報效國家
我在北京長大,在清華大學攻讀本科、碩士,直到1994年來香港攻讀博士,及後到加拿大繼續深造,直到2000年,我再次回到香港,從此開展我在高等教育及科研方面的工作,並在科學園開辦初創企業,一轉眼便22年。在完善選舉制度後,我決定參選立法會,去年成功當選為立法會議員。當過“港漂”、“海歸”、初創企業家、大學教授、科研人員、院士及代議士,我感謝香港給予我這一切的身份及經歷,讓我深切了解到香港創科發展的優勢及短板,並在“局長”的新崗位上,將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回饋香港,協助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為保持香港長遠繁榮穩定作出更大貢獻。歷屆特區政府對創科的投入與支持,為香港創科持續發展奠下穩健的基石,這是值得肯定的。自2015年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以來,積極推出不同創新及科技政策,結合“官產學研”,加速香港的創科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近年即使面對各項挑戰,香港整體創科生態仍越趨蓬勃,這有賴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優勢。
發揮香港背靠國家面向國際的優勢
香港創科的出路在於抓住國家發展的機遇,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一國”方面,我們積極配合融入國家發展,並主動與周邊內地城市合作。國家“十四五”規劃開篇奠定要發展為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提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格局,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我感謝中央政府,無論在資金、人才培育、科研合作、完善產業鏈上,都支持香港創科發展。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授權下,香港可以保留原有的一些特色,讓香港在“兩制”下可充分發揮國際化優勢,背靠祖國,聯通世界,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我出身內地,在香港讀書,之後又負笈海外,幾十年來去過世界很多地方,深明“一國兩制”讓香港成為全世界尤其對華人而言最好的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之一,我本人也非常珍惜香港當前來之不易的穩定社會環境。我選擇扎根香港,正是因為喜歡香港的風土人情、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圍,更因為香港可以借助“一國兩制”的優勢構建良好的創科發展平台,盡展個人所長。
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也曾指出,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關鍵在於推動香港創科發展。自改革開放這40多年以來,國家發展一日千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香港能夠有幸乘上國家發展的高速列車,參與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深圳、廣州等周邊城市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這些都為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相信越來越多年輕人,如同當年的我一樣,在獅子山下安居,在“一國兩制”的天空下成就美好人生。
加強頂層設計
協調上中下游相互發展
為此,香港要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在創科發展和“再工業化”方面,政府須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力爭在上、中、下游三方面協調和統籌創科發展、豐富創科人才庫、完善創科生態圈,並深化與大灣區兄弟城市的合作,助力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我們要研究制定香港產業政策,支持香港的優勢產業發展,實現“再工業化”。
上游方面,香港基礎科研實力雄厚,擁有“從零到一”的突破能力,更有不少學者專家屢獲殊榮,備受國家以至國際肯定。政府一直透過一系列措施支持基礎科研,例如向研究基金注資以增加專上院校的研究撥款;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創科基金)每年向16所香港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提供資助,和成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推動在港進行環球科研合作等。展望未來,為配合國家發展生命健康前沿科研領域,政府已預留100億元(港幣,下同)為生命健康科研發展提供長遠及完備的配套,包括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設立“InnoLife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香港科技園公司亦會與醫院管理局探討合作,善用其臨床數據作研發用途。同時,政府亦會繼續努力增加創科用地供應,支持大學科研等用途。
中、下游方面,政府過去一直透過不同措施為應用科研及科技初創企業創造有利發展的環境,例如透過創科基金的各項計劃,包括“夥伴研究計劃”、“企業支援計劃”及“公營機構試用計劃”等提供資助,以支援研發中心、科研機構與公司將科研成果轉化成應用技術,並倍增“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每年給每所參與大學的資助額,協助大學科研人才把研發成果落地轉化。
為進一步完善中游發展,應鼓勵大學調整長期以來重學術研究、輕應用轉化的辦學理念與評估機制,加強重視技術服務、應用研究及創業等方面的績效評估,做好成果轉化機制。此外,清晰定位相關工業服務與應用研究機構。就以台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為例,其定位非常清晰,就是擔當大學與企業的橋樑,幫助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而非與大學競爭;很多工研院的部門領導都有在大學工作的經驗,了解大學,也了解產業,這方面未來需着手改進。
下游方面,政府2000年前後曾思考過一些產業發展,比如半導體芯片、中醫藥產業等,但很多都停留在討論階段。香港創科發展得到中央政府支持,必須把握時機,發展與香港科技強項相吻合的高增值行業,以便提供可持續的研究與開發服務。同時幫助一些傳統行業發展成為高增值行業,比如紡織業。紡織業曾是香港的“母親工業”,相關行業有很大潛力與新科技、新應用結合。我認為應善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引進一些高科技產業是非常重要,同時在國家的全力支持下,培植一批真正從本土成長起來的創科產業,創造真正屬於香港的品牌。
財政人才政策配合
支援創科產業發展
在財政支援上,政府為企業合資格的本地研發開支提供首200萬元300%的額外稅務扣減,餘額亦可獲200%扣減,涵蓋不少企業與成果轉化有關的研發工作。此外,政府將會成立50億元的“策略性創科基金”,該基金會專注投資具戰略價值、較具規模和發展潛力的科技企業,豐富香港的創科生態,亦有助這些科技企業把研發成果轉化。
早於2017年,習主席對在港國家兩院院士的來信作出重要批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賦予香港新定位,指明了香港創科發展方向。其後,中央推出並落實一系列惠港科技的重大舉措,包括實現內地科研資金跨境撥付、放寬人類遺傳資源過境來港、對港開放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香港科技人士和專家加入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和進入不同的專家庫等。這些舉措至今已富有成效,例如在科研基金“過河”上,目前已批出超過7.6億元予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物資方面,至今已有4所香港的大學在內地設立的分支機構獲科技部列為試點單位,可獨立申請人類遺傳資源出境來港進行科研工作;特區政府亦會繼續鼓勵香港的科研人員參與國家的重大科研項目,以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國家。
人才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重要引擎。為此,政府一直致力培育本地和吸引海內外人才,多管齊下壯大本地創科人才庫。在培育人才方面,我們推出了一系列措施,由小學至大學畢業不同階段,從小培養學生對創科的興趣,為他們奠下學習基礎,裝備並協助畢業後的青年投身創科行列,包括奇趣IT識多啲、中學IT創新實驗室、創科實習計劃、研究人才庫等。而在吸引人才方面,特區政府的創科“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已吸引海內外30多所頂尖大學和科研機構與本地合作,設立28間研發實驗室,匯聚約2,000名本地和海內外的優秀人才在港進行世界級的研發工作;而“傑出創科學人計劃”亦已支持逾70名國際知名的創科學者和其團隊來港參與教研工作。去年,政府完成檢視人才清單,更清晰闡明部分專業的領域,涵蓋醫療和健康護理科學、微電子等領域的專才,亦會進一步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增加一倍,並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以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優才來港工作。
政府上下一心
譜寫“一國兩制”下創科發展新篇章
我在香港生活這廿多年,深深感受到香港創科潛力雄厚,擁有5所全球70強大學、逾40位兩院院士、國際化和高度市場化的優勢,創科產業大有可為。雖然香港社會在過去一段時間經歷了不少挑戰,但在實施香港國安法和落實完善特區選舉制度後,香港開啟了由亂轉治、由治及興的新篇章,而未來5年更是香港創科發展的關鍵時期。
如今成為局長,任重道遠。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七一”重要講話,全面系統地詮釋“一國兩制”的深刻內涵,為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為香港下一步發展指明方向。他指出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切實為民生排憂解難,要讓市民感到科技帶來生活的便利、要通過產業發展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這也成為我和團隊未來的工作重點。
習主席曾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一直是我的座右銘。今後5年,我及團隊定 “聚精會神謀發展”,繼續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前所未有創科機遇,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國際創新科技合作,成就“十四五”規劃下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國家科技建設貢獻力量。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編者按:6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科學園考察時指出,特別行政區政府要把握時代發展大勢,把支持創新科技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發揮好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香港發展創科的出路在哪裡?未來將如何支持創新科技發展?新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將於8月1日出版的《紫荊》雜誌,圍繞上述問題撰寫了獨家署名文章。
文|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 孫東
今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對我來說也是非常特別的開始,7月1日,我非常榮幸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自監誓下,就任成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開啟人生新篇章。
藉自身經歷回饋香港報效國家
我在北京長大,在清華大學攻讀本科、碩士,直到1994年來香港攻讀博士,及後到加拿大繼續深造,直到2000年,我再次回到香港,從此開展我在高等教育及科研方面的工作,並在科學園開辦初創企業,一轉眼便22年。在完善選舉制度後,我決定參選立法會,去年成功當選為立法會議員。當過“港漂”、“海歸”、初創企業家、大學教授、科研人員、院士及代議士,我感謝香港給予我這一切的身份及經歷,讓我深切了解到香港創科發展的優勢及短板,並在“局長”的新崗位上,將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回饋香港,協助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為保持香港長遠繁榮穩定作出更大貢獻。歷屆特區政府對創科的投入與支持,為香港創科持續發展奠下穩健的基石,這是值得肯定的。自2015年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以來,積極推出不同創新及科技政策,結合“官產學研”,加速香港的創科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近年即使面對各項挑戰,香港整體創科生態仍越趨蓬勃,這有賴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優勢。
發揮香港背靠國家面向國際的優勢
香港創科的出路在於抓住國家發展的機遇,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一國”方面,我們積極配合融入國家發展,並主動與周邊內地城市合作。國家“十四五”規劃開篇奠定要發展為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提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格局,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我感謝中央政府,無論在資金、人才培育、科研合作、完善產業鏈上,都支持香港創科發展。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授權下,香港可以保留原有的一些特色,讓香港在“兩制”下可充分發揮國際化優勢,背靠祖國,聯通世界,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我出身內地,在香港讀書,之後又負笈海外,幾十年來去過世界很多地方,深明“一國兩制”讓香港成為全世界尤其對華人而言最好的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之一,我本人也非常珍惜香港當前來之不易的穩定社會環境。我選擇扎根香港,正是因為喜歡香港的風土人情、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圍,更因為香港可以借助“一國兩制”的優勢構建良好的創科發展平台,盡展個人所長。
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也曾指出,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關鍵在於推動香港創科發展。自改革開放這40多年以來,國家發展一日千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香港能夠有幸乘上國家發展的高速列車,參與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深圳、廣州等周邊城市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這些都為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相信越來越多年輕人,如同當年的我一樣,在獅子山下安居,在“一國兩制”的天空下成就美好人生。
加強頂層設計
協調上中下游相互發展
為此,香港要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在創科發展和“再工業化”方面,政府須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力爭在上、中、下游三方面協調和統籌創科發展、豐富創科人才庫、完善創科生態圈,並深化與大灣區兄弟城市的合作,助力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我們要研究制定香港產業政策,支持香港的優勢產業發展,實現“再工業化”。
上游方面,香港基礎科研實力雄厚,擁有“從零到一”的突破能力,更有不少學者專家屢獲殊榮,備受國家以至國際肯定。政府一直透過一系列措施支持基礎科研,例如向研究基金注資以增加專上院校的研究撥款;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創科基金)每年向16所香港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提供資助,和成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推動在港進行環球科研合作等。展望未來,為配合國家發展生命健康前沿科研領域,政府已預留100億元(港幣,下同)為生命健康科研發展提供長遠及完備的配套,包括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設立“InnoLife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香港科技園公司亦會與醫院管理局探討合作,善用其臨床數據作研發用途。同時,政府亦會繼續努力增加創科用地供應,支持大學科研等用途。
中、下游方面,政府過去一直透過不同措施為應用科研及科技初創企業創造有利發展的環境,例如透過創科基金的各項計劃,包括“夥伴研究計劃”、“企業支援計劃”及“公營機構試用計劃”等提供資助,以支援研發中心、科研機構與公司將科研成果轉化成應用技術,並倍增“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每年給每所參與大學的資助額,協助大學科研人才把研發成果落地轉化。
為進一步完善中游發展,應鼓勵大學調整長期以來重學術研究、輕應用轉化的辦學理念與評估機制,加強重視技術服務、應用研究及創業等方面的績效評估,做好成果轉化機制。此外,清晰定位相關工業服務與應用研究機構。就以台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為例,其定位非常清晰,就是擔當大學與企業的橋樑,幫助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而非與大學競爭;很多工研院的部門領導都有在大學工作的經驗,了解大學,也了解產業,這方面未來需着手改進。
下游方面,政府2000年前後曾思考過一些產業發展,比如半導體芯片、中醫藥產業等,但很多都停留在討論階段。香港創科發展得到中央政府支持,必須把握時機,發展與香港科技強項相吻合的高增值行業,以便提供可持續的研究與開發服務。同時幫助一些傳統行業發展成為高增值行業,比如紡織業。紡織業曾是香港的“母親工業”,相關行業有很大潛力與新科技、新應用結合。我認為應善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引進一些高科技產業是非常重要,同時在國家的全力支持下,培植一批真正從本土成長起來的創科產業,創造真正屬於香港的品牌。
財政人才政策配合
支援創科產業發展
在財政支援上,政府為企業合資格的本地研發開支提供首200萬元300%的額外稅務扣減,餘額亦可獲200%扣減,涵蓋不少企業與成果轉化有關的研發工作。此外,政府將會成立50億元的“策略性創科基金”,該基金會專注投資具戰略價值、較具規模和發展潛力的科技企業,豐富香港的創科生態,亦有助這些科技企業把研發成果轉化。
早於2017年,習主席對在港國家兩院院士的來信作出重要批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賦予香港新定位,指明了香港創科發展方向。其後,中央推出並落實一系列惠港科技的重大舉措,包括實現內地科研資金跨境撥付、放寬人類遺傳資源過境來港、對港開放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香港科技人士和專家加入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和進入不同的專家庫等。這些舉措至今已富有成效,例如在科研基金“過河”上,目前已批出超過7.6億元予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物資方面,至今已有4所香港的大學在內地設立的分支機構獲科技部列為試點單位,可獨立申請人類遺傳資源出境來港進行科研工作;特區政府亦會繼續鼓勵香港的科研人員參與國家的重大科研項目,以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國家。
人才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重要引擎。為此,政府一直致力培育本地和吸引海內外人才,多管齊下壯大本地創科人才庫。在培育人才方面,我們推出了一系列措施,由小學至大學畢業不同階段,從小培養學生對創科的興趣,為他們奠下學習基礎,裝備並協助畢業後的青年投身創科行列,包括奇趣IT識多啲、中學IT創新實驗室、創科實習計劃、研究人才庫等。而在吸引人才方面,特區政府的創科“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已吸引海內外30多所頂尖大學和科研機構與本地合作,設立28間研發實驗室,匯聚約2,000名本地和海內外的優秀人才在港進行世界級的研發工作;而“傑出創科學人計劃”亦已支持逾70名國際知名的創科學者和其團隊來港參與教研工作。去年,政府完成檢視人才清單,更清晰闡明部分專業的領域,涵蓋醫療和健康護理科學、微電子等領域的專才,亦會進一步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增加一倍,並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以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優才來港工作。
政府上下一心
譜寫“一國兩制”下創科發展新篇章
我在香港生活這廿多年,深深感受到香港創科潛力雄厚,擁有5所全球70強大學、逾40位兩院院士、國際化和高度市場化的優勢,創科產業大有可為。雖然香港社會在過去一段時間經歷了不少挑戰,但在實施香港國安法和落實完善特區選舉制度後,香港開啟了由亂轉治、由治及興的新篇章,而未來5年更是香港創科發展的關鍵時期。
如今成為局長,任重道遠。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七一”重要講話,全面系統地詮釋“一國兩制”的深刻內涵,為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為香港下一步發展指明方向。他指出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切實為民生排憂解難,要讓市民感到科技帶來生活的便利、要通過產業發展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這也成為我和團隊未來的工作重點。
習主席曾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一直是我的座右銘。今後5年,我及團隊定 “聚精會神謀發展”,繼續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前所未有創科機遇,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國際創新科技合作,成就“十四五”規劃下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國家科技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