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紫祥
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剛剛上任一個月,便在多個方面展現出新氣象,尤其是社會各界深切關注和期待的土地房屋政策漸入佳境。主要官員馬不停蹄與議員溝通交流及搜集市民意見,加強統籌協調及精簡程序,積極推動土地及房屋供應,想方設法為有需要市民提供適切居所及地區配套。
行政長官李家超甫上任,便大刀闊斧成立“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及“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由司級官員領導,分別督導公屋興建及土地發展,決心打通土地、規劃、建造和配套等各個難點,加快造地建屋速度,縮短公屋輪候時間,是對症下藥的好舉措。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日前表示,對於大家最關心、也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眾多基層居住於劏房和籠屋等不適切居所的問題,特區政府主要官員馬不停蹄與議員溝通交流及搜集市民意見。解決跨代貧窮計劃是個深耕細作的工程,未必能夠在短時間內見到成效,但有信心計劃方向正確,會進一步推展幫助更多人,希望計劃能做到官商民合作。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建議逐一審視郊野公園邊陲土地建屋的可行性,並指出若發展大欖隧道西南面的土地,可有效縮短公屋輪候時間,希望獨立討論大欖的選址,以凝聚社會共識。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將推出優化過渡性房屋措施,當中思考方向是興建樓層更高、單位數量更多及附設升降機的項目,找一些使用年期更長的土地等。對居住環境欠佳,尤其是住劏房的市民而言,越快上公屋越好,若市民獲安排入住設施延後落成的公屋,特區政府會考慮提供短期交通路線等支援。由此可見,特區政府已開始觸及問題核心正著手尋找突破口。
事實上,房屋問題已討論多年,過去的一些建議很值得再次深思。其一是應更積極負責地正視公屋富戶問題,認真把好資產審查關,以騰出公屋單位予有真正需要的人;二是申請者在境內外的房產也應審查,以剔除意圖渾水摸魚者,從而縮短公屋輪候人龍;三是優化公屋輪候技術性安排,如引入評分制等。這些建議不涉及土地供應及建屋,卻是既能救近火、又能救遠火的“近水”。相信新一屆特區政府一定能夠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為解決房屋問題尋找更多新的途徑和方案。
筆者認為,凡是有助解決房屋問題的辦法方案,都值得討論、研究、推動。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精簡不必要的程序,切實做到行政主導,在解決房屋問題上儘快拿出成績。香港發展慢不得也等不起,解決房屋問題更要只爭朝夕,多管齊下。荒廢的農地、棕地需要儘快發展,市區丟空的土地需要儘快利用,舊區重建需要加快,務實推進。特區政府可以結合方艙經驗提速興建過渡性房屋,另一方面亦可以考慮鼓勵私人發展商參與興建或提供空置單位用以轉化。總之,符合一切“以結果為目標”的辦法都是好辦法,讓市民早日上樓是特區政府職責所在,也是市民最切實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係深圳市政協委員、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創會會長、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基金會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