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的當下,在我國周邊地緣政治形勢愈加複雜嚴峻的今天,國防教育再次引起重視。國防教育專家、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的原副部長、解放軍少將羅援長期從事國防教育,對國防教育有獨到見解。“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千千萬萬個‘最小國’中的每個成員都熱愛自己的國家,把它作為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整個社會將沐浴在陽光下,國家必將強大盛興!”羅援一席語,讓人深切感悟到“沒有和平的年代,只有和平的國家”的內涵真諦。
文|北京 呂高排
臉色紅潤,聲若洪鐘,身材高大,步伐鏗鏘。陽光下,年逾古稀的羅援將軍健步走來,一雙大手,溫暖有力;一個微笑,神彩飛揚。
“國防是全民的國防,國防教育必須從點滴做起,從幼兒抓起,把它融入家風建設,代代傳承。一個個家庭的發展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作為一名國防教育專家,羅援如今授課對象很寬泛,有黨政軍機關、大專院校,也有廠礦企業、農村社區,最多的還是青少年受眾。他還把國防教育推到境外,比如在新加坡、香港特區、澳門特區,都講過課。“我想,這樣堅持不懈地講下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擴大朋友圈,在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中,每一個公民必將更加熱愛國防,心繫國防。”羅援說。
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國防教育
羅援曾任駐丹麥副武官,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也做過訪問學者。殷憂啟聖,多難興邦。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國防教育,將其視為事關國家存亡和民族興衰的大事,以此激發愛國內生動力。羅援對此印象頗深。
在1972年至1973年,作為軍作訓處連職參謀的羅援參加了抗美援老撾作戰,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殘酷,對國家安全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悟。“有好的傳統,好的作風,好的制度。”羅援通過國內外國防教育的對比,認為中國有國防教育法,從法律上給予準確定位;有專門的隊伍,省市、大的企事業單位都有國防教育辦公室;有光榮傳統,毛澤東主席提出的“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深入人心,全民都在辦國防。
當然,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機制上需要明確。有些地方把國防教育辦公室設在政府機關,有些設在黨委宣傳部,還有些設在軍事武裝部門,缺乏規範,責任不夠明確,不利於管理。二是要有硬指標。不能忙起來就把國防教育忽略了,閑的時候又想起來了;也不能有戰事了抓一抓,長期的和平年代又淡化國防教育。三是要加強力量。國防教育辦公室人員很少,專業人員更少,部隊忙於戰備訓練,投入國防教育的人員和精力不足;地方專業人才又不多。四是內容缺乏規範。單純講講武器裝備和部隊光榮傳統遠遠不夠。國防教育的內涵很深,領域很寬,需要很好地挖掘。廣大公民非常關注國防,但是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渠道,也不知道通過什麼形式來接受國防教育。頂層設計部門就要做好引領,比如各地的市民大講堂、大中小學的課堂、課本,都可以增加國防教育內容。而目前市民大講堂更注重實用主義;學校則分數掛帥,講究升學率,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接納國防教育。
25個政協提案飽含對國防的深情
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南海設立三沙市、成立退役軍人事務部、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法》落地、讓老兵和榮譽戰旗方隊走過天安門接受黨和人民致敬……羅援在擔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密集地到基層部隊調研,傾聽廣大指戰員的心聲;他工作在軍事科學院,這裡專家教授很多,他也經常和他們探討商榷。羅援前前後後有25個提案,其中被國家採納了13個。不難發現,每一個提案都飽含著羅援將軍對國家安全的深切思考、對英烈和戰友們的深情厚意、對國防教育的一往深情。
羅援深情地表示,他很重視全國政協委員這個政治身份和為官兵、為國防建設說話的機會。在研究外軍時,發現美國退役軍人事務部是僅小於國防部的第二大部,中國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退役軍人千千萬萬,也應該有這樣一個部門,解決退役軍人工作出現的職能交叉、政策不平衡、不統一等問題,解決政策滯後、制度“空白”等缺陷,攻克一些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開創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新局面。於是就和葉帥的女兒葉向真聯名,提案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經過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2018年4月16日,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一代人的夙願成真。
在羅援看來,軍人和一般公民不同。一旦國家有難,軍人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乃至生命,捍衛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安全。義務與權利應該是相匹配的,承擔什麼樣的義務就理應享受什麼樣的權利。關愛和尊崇人民子弟兵,這是社會的良心。只有中國軍人有尊嚴地站著,中華民族才能有尊嚴地崛起。他期待維護好軍人地位、保障好軍人權益,解決他們的“後路”“後代”“後院”問題,解決一些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於是在2010年他向政協遞交了相關提案。2021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法》正式施行。“當然,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這同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羅援說。
羅援長期研究世界軍事,對外軍情況比較了解,發現很多國家非常尊崇參戰老兵,他認為中國也應該給功勳老兵更崇高的待遇。他認識很多老將軍,戰功赫赫,對黨忠誠,他們去世時,身上都帶著敵人的子彈,戰創是他們對黨忠誠的光榮花。比如粟裕大將,總是頭疼,就枕在冰冷的玻璃上鎮痛,將軍去世後,從他骨灰裡發現了4塊彈片,其中3塊陳列在軍事科學院院史館。開國十大元帥,7個受過重傷,劉伯承身上有10塊彈片;徐海東身上有20塊彈片。原昆明軍區副司令員徐其孝,記者問他到底受過多少傷,他說數不清,他把衣服一撩,僅肚皮上就有超過10個窟窿。羅援於是寫了提案:在國慶閱兵方隊中增加老兵方隊和榮譽方隊(戰旗方隊)。這件事後來變為現實,羅援感到很欣慰。閱兵那天,看到老兵方隊彩車上,抗戰老戰士、英雄子女、支前模範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充滿自豪地通過天安門,102歲的陳廷儒,92歲的余新元、姜立誠……人人眼噙熱淚。他們是民族的脊樑,勝利的見證者。老人眼裡有淚,觀禮台上不少人也眼中含淚,羅援更是熱淚盈眶。
羅援還有一個提案,設立烈士紀念日。當時的提案題目叫《中華民族英烈紀念日》,現在國家將每年9月30日正式批准為烈士紀念日。我們有了一種共同紀念血灑疆場、為國捐軀的先烈們的方式和時間。
志願軍老兵李際均中將反復叮囑羅援,應在政協會議上提出“呼籲韓國歸葬志願軍英烈遺骸”的提案。許多志願軍老兵也來找他,他們要自費去韓國尋找夢牽魂繞的戰友,因為許多人還被埋葬在那裡。後來羅援在訪問韓國時,也請韓國國防部的官員轉達我們民間對此問題的關切,並與韓國國防部長進行了直接溝通。中韓兩國政府共同努力,圓了志願軍烈士的回家夢。從2014年至今,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魂歸故里已經8批,共計825人。
在研究東海和南海問題時,羅援提出了設立防空識別區的提案。在研究南海問題時,羅援考慮,既然主權是我們的,必須把它具體化,把主權體現出來,於是提出六個存在。第一是行政存在。在那裡建設我們的行政區劃,也就是三沙市。第二是法律存在。必須制定南海法,使維護南海權益有法可依。現在很多人認為九段線之內的海域就是我們的領海,其實不對。按這種說法,其他國家的軍艦、民船若去印度洋就無法通過了,因此有人製造中國威脅論,說中國太霸道了,把南海都圈起來了。其實我們的政策是“土決定水”,也就是說,九段線之內的西沙、南沙及其附近海域,是屬於我們的,島礁和島礁之外,我們是留有國際通道的。這完全符合82年國際海洋法公約,恰恰是美國根本就沒有參加海洋法公約。我們需要把這些給國際社會解釋清楚,把我國在南海的歷史經緯和海洋權益,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三是經濟存在。比如建設一些海上油氣勘探平台,漁業養殖場、水產品交易所等,開展經濟活動。四是文化存在。劃一片區域叫中華海葬陵園,老人去世了在那裡海葬,在海礁上立碑。也可以在這裡建立海上觀光景點,中外遊客都可以到這裡遊玩。五是輿論存在。中國的媒體要有鮮明的主張,理直氣壯地告訴世界,南中國海就是中國的,是不容置疑的。六是軍事存在。這一點已經落實了,南沙和西沙已經成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國防教育應該有新內容、新形式、新手段
羅援一直將國防教育當成一項事業來做,甚至在湖南衛視一檔娛樂節目中出鏡,推廣國防教育。提起這件事,羅援認為,國防教育不能生硬,一定要大眾化、喜聞樂見。他出鏡的湖南衛視《天天向上》這期節目是模擬服兵役,學生們到了部隊後,完全是懵懂狀態,主持人汪涵請他講軍隊的過去和未來。孩子們聽了特別高興,追著羅援問這問那。羅援從自己祖孫三代講起,講三代人18歲的時候,都幹了些什麼,最後引出對青年人的啟示和希望:“我父親18歲的時候,已經深入到敵人的龍潭虎穴,開始他的情報生涯,他的理想信念是救國;我18歲的時候,參軍到了最艱苦的雲南邊防,我的理想信念是衛國;我女兒18歲的時候,在日記本上寫了周總理的一句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她的理想信念是建設國家。現在你們也18歲了,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們的選擇是什麼呢?強國,這是你們這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泛和平主義思潮,什麼問題都要用“和平”兩個字來解決。對此,羅援表示,戰略機遇期是需要維護的,是要去爭取的,祈求和平得不到和平,能戰才能止戰,敢戰方能言和。還要敢於亮劍,善於亮劍,它的人民才會被保護得很好。
通過給孩子們上國防教育課,羅援感到孩子們有愛國激情、崇尚英雄,非常喜歡軍事,非常熱愛國防。怎麼把他們的愛國潛質激發出來,調動出來,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簡單的說教不行,枯燥的灌輸也不行,必須與時俱進,或者寓教於樂;或者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或者深入淺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或者用現代傳媒手段,吸引人、感召人,引人入勝。總之,國防教育應該有新內容、新形式、新手段。
(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大小標題為編者所擬,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2年8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在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的當下,在我國周邊地緣政治形勢愈加複雜嚴峻的今天,國防教育再次引起重視。國防教育專家、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的原副部長、解放軍少將羅援長期從事國防教育,對國防教育有獨到見解。“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千千萬萬個‘最小國’中的每個成員都熱愛自己的國家,把它作為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整個社會將沐浴在陽光下,國家必將強大盛興!”羅援一席語,讓人深切感悟到“沒有和平的年代,只有和平的國家”的內涵真諦。
文|北京 呂高排
臉色紅潤,聲若洪鐘,身材高大,步伐鏗鏘。陽光下,年逾古稀的羅援將軍健步走來,一雙大手,溫暖有力;一個微笑,神彩飛揚。
“國防是全民的國防,國防教育必須從點滴做起,從幼兒抓起,把它融入家風建設,代代傳承。一個個家庭的發展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作為一名國防教育專家,羅援如今授課對象很寬泛,有黨政軍機關、大專院校,也有廠礦企業、農村社區,最多的還是青少年受眾。他還把國防教育推到境外,比如在新加坡、香港特區、澳門特區,都講過課。“我想,這樣堅持不懈地講下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擴大朋友圈,在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中,每一個公民必將更加熱愛國防,心繫國防。”羅援說。
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國防教育
羅援曾任駐丹麥副武官,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也做過訪問學者。殷憂啟聖,多難興邦。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國防教育,將其視為事關國家存亡和民族興衰的大事,以此激發愛國內生動力。羅援對此印象頗深。
在1972年至1973年,作為軍作訓處連職參謀的羅援參加了抗美援老撾作戰,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殘酷,對國家安全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悟。“有好的傳統,好的作風,好的制度。”羅援通過國內外國防教育的對比,認為中國有國防教育法,從法律上給予準確定位;有專門的隊伍,省市、大的企事業單位都有國防教育辦公室;有光榮傳統,毛澤東主席提出的“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深入人心,全民都在辦國防。
當然,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機制上需要明確。有些地方把國防教育辦公室設在政府機關,有些設在黨委宣傳部,還有些設在軍事武裝部門,缺乏規範,責任不夠明確,不利於管理。二是要有硬指標。不能忙起來就把國防教育忽略了,閑的時候又想起來了;也不能有戰事了抓一抓,長期的和平年代又淡化國防教育。三是要加強力量。國防教育辦公室人員很少,專業人員更少,部隊忙於戰備訓練,投入國防教育的人員和精力不足;地方專業人才又不多。四是內容缺乏規範。單純講講武器裝備和部隊光榮傳統遠遠不夠。國防教育的內涵很深,領域很寬,需要很好地挖掘。廣大公民非常關注國防,但是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渠道,也不知道通過什麼形式來接受國防教育。頂層設計部門就要做好引領,比如各地的市民大講堂、大中小學的課堂、課本,都可以增加國防教育內容。而目前市民大講堂更注重實用主義;學校則分數掛帥,講究升學率,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接納國防教育。
25個政協提案飽含對國防的深情
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南海設立三沙市、成立退役軍人事務部、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法》落地、讓老兵和榮譽戰旗方隊走過天安門接受黨和人民致敬……羅援在擔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密集地到基層部隊調研,傾聽廣大指戰員的心聲;他工作在軍事科學院,這裡專家教授很多,他也經常和他們探討商榷。羅援前前後後有25個提案,其中被國家採納了13個。不難發現,每一個提案都飽含著羅援將軍對國家安全的深切思考、對英烈和戰友們的深情厚意、對國防教育的一往深情。
羅援深情地表示,他很重視全國政協委員這個政治身份和為官兵、為國防建設說話的機會。在研究外軍時,發現美國退役軍人事務部是僅小於國防部的第二大部,中國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退役軍人千千萬萬,也應該有這樣一個部門,解決退役軍人工作出現的職能交叉、政策不平衡、不統一等問題,解決政策滯後、制度“空白”等缺陷,攻克一些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開創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新局面。於是就和葉帥的女兒葉向真聯名,提案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經過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2018年4月16日,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一代人的夙願成真。
在羅援看來,軍人和一般公民不同。一旦國家有難,軍人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乃至生命,捍衛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安全。義務與權利應該是相匹配的,承擔什麼樣的義務就理應享受什麼樣的權利。關愛和尊崇人民子弟兵,這是社會的良心。只有中國軍人有尊嚴地站著,中華民族才能有尊嚴地崛起。他期待維護好軍人地位、保障好軍人權益,解決他們的“後路”“後代”“後院”問題,解決一些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於是在2010年他向政協遞交了相關提案。2021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法》正式施行。“當然,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這同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羅援說。
羅援長期研究世界軍事,對外軍情況比較了解,發現很多國家非常尊崇參戰老兵,他認為中國也應該給功勳老兵更崇高的待遇。他認識很多老將軍,戰功赫赫,對黨忠誠,他們去世時,身上都帶著敵人的子彈,戰創是他們對黨忠誠的光榮花。比如粟裕大將,總是頭疼,就枕在冰冷的玻璃上鎮痛,將軍去世後,從他骨灰裡發現了4塊彈片,其中3塊陳列在軍事科學院院史館。開國十大元帥,7個受過重傷,劉伯承身上有10塊彈片;徐海東身上有20塊彈片。原昆明軍區副司令員徐其孝,記者問他到底受過多少傷,他說數不清,他把衣服一撩,僅肚皮上就有超過10個窟窿。羅援於是寫了提案:在國慶閱兵方隊中增加老兵方隊和榮譽方隊(戰旗方隊)。這件事後來變為現實,羅援感到很欣慰。閱兵那天,看到老兵方隊彩車上,抗戰老戰士、英雄子女、支前模範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充滿自豪地通過天安門,102歲的陳廷儒,92歲的余新元、姜立誠……人人眼噙熱淚。他們是民族的脊樑,勝利的見證者。老人眼裡有淚,觀禮台上不少人也眼中含淚,羅援更是熱淚盈眶。
羅援還有一個提案,設立烈士紀念日。當時的提案題目叫《中華民族英烈紀念日》,現在國家將每年9月30日正式批准為烈士紀念日。我們有了一種共同紀念血灑疆場、為國捐軀的先烈們的方式和時間。
志願軍老兵李際均中將反復叮囑羅援,應在政協會議上提出“呼籲韓國歸葬志願軍英烈遺骸”的提案。許多志願軍老兵也來找他,他們要自費去韓國尋找夢牽魂繞的戰友,因為許多人還被埋葬在那裡。後來羅援在訪問韓國時,也請韓國國防部的官員轉達我們民間對此問題的關切,並與韓國國防部長進行了直接溝通。中韓兩國政府共同努力,圓了志願軍烈士的回家夢。從2014年至今,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魂歸故里已經8批,共計825人。
在研究東海和南海問題時,羅援提出了設立防空識別區的提案。在研究南海問題時,羅援考慮,既然主權是我們的,必須把它具體化,把主權體現出來,於是提出六個存在。第一是行政存在。在那裡建設我們的行政區劃,也就是三沙市。第二是法律存在。必須制定南海法,使維護南海權益有法可依。現在很多人認為九段線之內的海域就是我們的領海,其實不對。按這種說法,其他國家的軍艦、民船若去印度洋就無法通過了,因此有人製造中國威脅論,說中國太霸道了,把南海都圈起來了。其實我們的政策是“土決定水”,也就是說,九段線之內的西沙、南沙及其附近海域,是屬於我們的,島礁和島礁之外,我們是留有國際通道的。這完全符合82年國際海洋法公約,恰恰是美國根本就沒有參加海洋法公約。我們需要把這些給國際社會解釋清楚,把我國在南海的歷史經緯和海洋權益,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三是經濟存在。比如建設一些海上油氣勘探平台,漁業養殖場、水產品交易所等,開展經濟活動。四是文化存在。劃一片區域叫中華海葬陵園,老人去世了在那裡海葬,在海礁上立碑。也可以在這裡建立海上觀光景點,中外遊客都可以到這裡遊玩。五是輿論存在。中國的媒體要有鮮明的主張,理直氣壯地告訴世界,南中國海就是中國的,是不容置疑的。六是軍事存在。這一點已經落實了,南沙和西沙已經成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國防教育應該有新內容、新形式、新手段
羅援一直將國防教育當成一項事業來做,甚至在湖南衛視一檔娛樂節目中出鏡,推廣國防教育。提起這件事,羅援認為,國防教育不能生硬,一定要大眾化、喜聞樂見。他出鏡的湖南衛視《天天向上》這期節目是模擬服兵役,學生們到了部隊後,完全是懵懂狀態,主持人汪涵請他講軍隊的過去和未來。孩子們聽了特別高興,追著羅援問這問那。羅援從自己祖孫三代講起,講三代人18歲的時候,都幹了些什麼,最後引出對青年人的啟示和希望:“我父親18歲的時候,已經深入到敵人的龍潭虎穴,開始他的情報生涯,他的理想信念是救國;我18歲的時候,參軍到了最艱苦的雲南邊防,我的理想信念是衛國;我女兒18歲的時候,在日記本上寫了周總理的一句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她的理想信念是建設國家。現在你們也18歲了,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們的選擇是什麼呢?強國,這是你們這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泛和平主義思潮,什麼問題都要用“和平”兩個字來解決。對此,羅援表示,戰略機遇期是需要維護的,是要去爭取的,祈求和平得不到和平,能戰才能止戰,敢戰方能言和。還要敢於亮劍,善於亮劍,它的人民才會被保護得很好。
通過給孩子們上國防教育課,羅援感到孩子們有愛國激情、崇尚英雄,非常喜歡軍事,非常熱愛國防。怎麼把他們的愛國潛質激發出來,調動出來,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簡單的說教不行,枯燥的灌輸也不行,必須與時俱進,或者寓教於樂;或者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或者深入淺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或者用現代傳媒手段,吸引人、感召人,引人入勝。總之,國防教育應該有新內容、新形式、新手段。
(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大小標題為編者所擬,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2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