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 莊蕾)北京報道:文化產業是北京的重要支柱性產業,既是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和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北京堅持“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城市賦能”,立足全國文化中心,持續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引領區建設,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北京市將文化軟實力與城市空間布局有機結合,推動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促進老舊廠房騰籠換鳥、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E9區創新工場內景近日,記者走訪了位於北京朝陽區的E9區創新工場。該園區前身為北京雙橋乳品廠老廠區,占地118畝,規劃面積為10萬平方米,現已完成改造6.7萬平方米。園區以文化科技融合為產業定位,現有入園企業105家,文化科技類企業占比超過88%,業態涉及元宇宙、軟件開發、5G數控及雲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等前沿科技和新媒體內容傳播等,聚集了鯨世科技、觀正文化、天娛數科、特斯聯科技、得物APP等一批文化與科技融合度高、成長性好的行業領軍型企業,形成多層次、跨領域的高精尖產業格局。
園區實施平台化戰略,為入園企業配置政策、產業、研發、資本、市場等生產要素,助推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創新企業加速成長。園區注重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打造服務首都市民創新體驗的複合型文化空間,配置書店、劇場、足籃球場、創客食堂、創意餐廳等設施,為入園企業及周邊社區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被北京市文化改革和發展領導小組評為2020年度北京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提名)。
近年來,北京市制定實施《北京市推進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北京市級文化產業園區認定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措施,出台市級文化產業園區“服務包”,搭建市級園區綜合服務平台,推動智慧園區建設,引導優質文化企業集聚。60%的市級園區由老舊廠房改造而成,助力城市更新成效顯著。越來越多的工業遺存與現代文化產業融合重生,北京坊、798、郎園、首鋼等文化產業園區正在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載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地、優質文化企業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費的打卡地。
北京市各類文化產業園區注重與周邊社區發展相結合、與文化事業需要相結合、與市民文化需求相結合,提高市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不少園區設有公共文化空間,成為周邊居民的“文化會客廳”,如隆福寺的木木美術館、751北京時尚設計廣場的小柯劇場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沙龍、文創市集、演藝活動、文藝展覽、讀書會遍布各個園區,滿足市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如2021年僅798藝術區就舉辦文化活動2300餘場,近期將有青年藝術節、戲劇嘉年華、國際設計節、圖書市集等活動在隆福寺、751、郎園等文化產業園區精彩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