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黃元山 I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蘇曉明 I 團結香港基金藝術及文化研究主任
文化乃軟實力之源。本研究認為,香港面臨加快文創產業發展的關鍵時刻,應該緊抓機遇,在完善政府架構及制訂發展藍圖、支持內容創作與開發、建設文化數據與「文化IP」交易平台、培養新一代人才等四大領域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優先推進八項工作,力爭早日實現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願景。
香港文創產業發展面臨多重機遇
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特區政府已完成架構重組,業界期待已久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已經成立。特區政府對文化及創意產業(文創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投入有所加強。更重要的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確立了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八項定位,當中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及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兩個新定位對香港文創產業的發展意義非凡。

特區政府近年在文化領域主要推動四大方面的工作:(i) 建立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ii) 致力與海外文化機構建立緊密關係;(iii) 持續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 (iv) 善用科技和培養人才。具體措施主要有:(i) 促進文化基礎建設以鞏固香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領頭地位,如西九文化區中新開幕的 M+ 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ii) 支持舉辦國際文化藝術活動,如巴塞爾藝術展、香港藝術節和香港國際影視展等;(iii) 委派專門部門負責香港文化藝術團體於內地巡演等事宜;(iv) 促進藝術與科技的有機結合,2020年特區政府將藝術科技劃為一個新的政策領域,使其成為文創產業的發展重點之一,並以「提升香港在國際藝壇的地位,促進文化交流,鞏固香港國際文化大都會的地位」為目標,加快文創產業的數碼轉型。
2020年,香港文創產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4.5%(1,156億港元)和總就業人數的6.2%(228,600名從業員)。「軟件、電腦遊戲及互動媒體」更是近年來文創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對2020年文創產業的總增加價值和就業人數的增幅貢獻最大,分別為 47.1%和 28.4%。2020年,香港亦首次成為僅次於紐約的全球第二大藝術品交易中心。
要抓住機遇加快文創產業發展,香港特區政府需要在四個領域優先推進八項工作。
完善政府架構及制訂發展藍圖
從管治架構而言,過去文創產業事務分散於兩個決策局——民政事務局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這導致政策方針與資助計劃均缺乏協調,政出多門,不利於產業的長遠發展。在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後,應對涉及「文化」的政府架構與職能作進一步調整,有助加快制訂發展藍圖,為文創產業領航。
優先推進的工作之一:完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涉及「文化」的架構與職能。
管理領域主要包括四個方面:i)文化與藝術;ii)創意產業;iii) 版權;以及iv) 媒體。我們建議將目前負責推動 (i) 文化與藝術及 (ii) 創意產業的部門,包括民政局的文化部和西九文化區部,以及商經局的創意香港辦公室,整合及編入新局。至於 (iii) 版權及 (iv) 媒體的部分,政府可考慮將商經局轄下的知識產權署、香港電台和經濟貿易辦事處的部分功能納入新局。
此外,香港是時候創立一個專門負責未來文化創意政策的機構,參考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或台灣文化內容策進院,進一步鞏固新局在促進文化內容創造上的職能。特區政府可成立一個全新的機構或將現有的部門重新定位並合併,具潛力的部門就有例如香港電台、創意香港辦公室,以及藝術科技專責小組等部門。
優先推進的工作之二:加快制訂文創產業發展藍圖。
制訂香港文創產業發展藍圖,要緊密結合國家相關戰略及香港的實際情況。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國家《「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規劃》、《「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等規劃後發現,國家推動文創產業發展主要強調「數字化」和「產業化」兩大核心戰略。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所制訂的發展藍圖,既應響應國家號召,亦要緊貼並幫助本地業界發展。我們建議藍圖覆蓋i)文化與藝術; ii)創意產業;iii) 版權;以及iv) 媒體四大範疇,提供策略性規劃及撥款。數項應優先納入發展藍圖的要項包括:鼓勵內容創作和開發;強化文化數據和知識產權(文化IP)貿易的數碼建設,及培育新一代文創產業人才和促進交流。
支持內容創作與開發
優先推進的工作之三:支持內容創作。
此處的「內容」既指傳統文化藝術,亦指當代創意表現形式。行業發展趨勢表明,傳統的內容,包括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能夠通過新的形式再展活力。
藝術科技已是全球大勢所趨,並且影響力巨大,成為創造新文化內容的一種手段,亦是振興傳統文化藝術形態的有效方法。團結香港基金2020年發布香港首份「藝術科技」研究報告後,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同年在其藝能發展資助計劃下加入新的「藝術科技」資助類別。香港既推出首個藝術科技政策,政府應訂立清晰的目標和明確的指標,制訂更有影響力的藝術科技策略。政府應將「支持內容創作」訂為政策目標,並就如何善用藝術科技提供指引,這包括為目前支持藝術科技發展的資助計劃,建立更清晰的定位,並且利用科技,從傳統文化形式和呈現方法中創造新的藝術內容。政府應適時為藝術科技確立目標,其一就是運用藝術科技改造提升傳統文化藝術,例如將粵劇視為香港主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平衡創新與傳承,日後加大開發更具意義和影響力的內容。
優先推進的工作之四:支持內容開發。
要打造「產業化」,最重要的是將鼓勵和促進原創內容的開發利用過程納入政策當中。創意作品和知識產權的內容開發是指將一個原創作品(如一本書)改編成不同形式,例如電影、遊戲、戲劇或動畫的過程。這種開發過程帶動創意產業之間的互動,及巨大經濟收益和文化影響力。這亦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必須在政策中建立相應機制,鼓勵和促進原創內容知識產權開發。
在文創產業領域,香港仍未體現產業化的精神,也缺乏專門支持創意的相關資助政策。現時香港最具代表性、最主要的資助計劃,包括電影發展基金、創意智優計劃和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相關的資助當中,並沒有專門支持創意內容和其知識產權開發的計劃。資助計劃大多針對單一項目或特定行業的一次性撥款,未能夠互相合作,亦未能真正貢獻個別產業;計劃之間通常沒有關聯,故此亦未能提供後續發展的縱深,無法產生協同效應,亦無助於行業健全發展。
特區政府應在新局下設立一個新的資助機制,打破文創產業資助計劃之間的隔閡,避免部門各自為政,從而促進和支持創意內容和其知識產權的開發,包攬各種形式的內容開發,並從現有資助項目中整合經驗、廣泛汲取行業反饋。電影發展基金或是未來與影視行業相關的資助計劃都需擴大媒介範圍來鼓勵行業進行更多跨界內容開發。創意智優計劃需助力香港文創產業的IP 內容開發。藝術科技資助與日後其他支持內容開發的資助也要能夠展現跨領域的協同作用。
建設文化數據與「文化IP」交易平台
優先推進的工作之五:建設文化數據。
大數據和知識產權是當下全球熱話。內地、台灣地區都有計劃構建文化數據生態系統,用作數據收集和分析,從而輔助公共和私營機構作出科學決策。香港的文創產業一直缺乏全面的數據統計及分析系統,零碎的數據更無法化為文創產業提供有價值的決策資訊。

無論是擴展「資料一線通」的範圍與功能,抑或是開發一個新的基礎建設系統,特區政府都應建立一個貼近時代步伐的文化數據系統,整合與文創產業相關的數據並加以分析,為公共和私營機構決策提供精闢見解。該文化數據建設應開放予粵港澳市場使用,以建立一個覆蓋面更廣的文化數據庫。
該建設應具備以下八個特點:i) 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科技;ii) 促進傳統和新興文化內容的公私營數據共用;iii) 為數據收集、處理、分發和存取訂立範圍;iv) 協助針對文創產業的政策制定和行內決策;v) 公開資訊予公眾使用 ;vi) 與文化 IP 交易平台結合;vii) 建立認證機制;以及 viii) 符合監管機制。
優先推進的工作之六:建設「文化IP」交易平台。
「文化 IP」一詞泛指多元的非物質文化及文創產品,受版權和其他類別的知識產權法例保護,例如出版、電影、遊戲、視頻、音樂、漫畫、角色設計等。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創意經濟體系,建基於知識產權及其對文化和經濟發展帶來的貢獻。隨著文創產業與數字化日漸融合,知識產權制度如何能夠容納更多創新技術、鼓勵更多交易?
目前香港未有如韓國和台灣地區般,充分發揮文化IP的經濟潛力。政策方面,香港知識產權署亦沒有特別為完善版權資料收集及授權等業務制訂策略。香港雖有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但缺乏真正善用此平台的策略去促進文化IP 交易。知識產權,包括版權、商標、專利和外觀設計等都是創意的貿易載體。版權構成了文創產業中大部分經濟活動,全球版權產業對中國內地生產總值的貢獻平均為 5.54%。若開發得當,香港的版權制度是有龐大的發展空間,專門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特別是在文化IP交易方面,促進線上貿易。
特區政府應建立一個致力於推廣文化IP交易的數碼平台,並藉此促進香港文化「走出去」和發揮經濟作用。特區政府可以完善現有的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或建立一個全新、專為文化IP交易而設的平台。該建設應具備四個特點:i)全面的數據庫功能,用於儲存和管理從公私營文化機構收集而來的版權資料;ii)交易功能,以促進版權擁有者和使用者之間高效透明的網上授權協議;iii)連接文化數據建設,並與其同步;iv)供本地、區域及國際市場使用。這將有助進一步實現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將香港打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兩個願景。
培養新一代人才
優先推進的工作之七:加強跨境文創合作和人才培訓。
沉浸式產業將成為文創產業的重中之重,而能夠掌握和應用沉浸式技術的人才也變得格外重要。全球對「沉浸式人才」(包括藝術科技)的需求不斷增加。香港雖已開始回應專業人士的訴求並推出相應舉措,但年輕一代的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仍未得到重視,更遑論培養具有沉浸式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人才培育是助香港落實「十四五」新文化願景和定位的關鍵。特區政府應探索與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研究機構和產業合作的可能性,建立提升文創產業發展的跨境機構,實踐新一代創意人才的培訓。這些機構應具備文創產業相關技術的研發能力、能夠提供產業培訓的機會、並跨越粵港澳三地,以便加強大灣區的文化交流,拓寬人才培養的管道。
未來的跨境培訓機構必須建基於三大支柱:業界、政府和高等院校,並涵蓋以下要素:i) 提供包括實時遊戲引擎、實時 3D 和其他沉浸式技術等面向未來的培訓;ii) 以業界為主導,並提供實習機會;以及 iii) 注重人才發展,對人才建設有長遠規劃。在政策的支持和推動下,香港定能把握住大灣區的機遇。
優先推進的工作之八:做好未來文化及創意產業人力規劃。
極為關鍵的是,特區政府需制訂並實施文創產業的未來人才策略,才能確保該行業的創造力和競爭力。但香港籌建於2020年的藝術科技專責小組原定應有教育局的參與,並負責制訂包括人力規劃在內的策略和措施,惟至今仍未公布任何具體措施。
特區政府應透過新局、藝術科技專責小組或其他方式,制訂長遠人才培育策略,以激勵行業的發展。此人才發展規劃尤須注重數字化和沉浸式趨勢下所需的技能。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2年7-8月號第32-36頁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