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終於開放。全靠中央政府鼎力支持,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出914件珍貴文物,供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這批珍寶由故宮186萬餘件文物中精挑細選出來,部分逾千年歷史,當中更有35件屬國寶級,包括乾隆皇帝評為「洛神賦第一卷」的《洛神賦圖》北宋摹本、名列宋朝四大書法家之米芾所書的《研山銘》、中國繪畫史上極其罕見以水為主題的《水圖》。
這批國寶分3期展出,每期僅有一個月,其後便需送還,休眠至少3年。現時已是第二期展出,反應熱烈而一票難求,向隅者眾。還未參觀的市民,定要把握機會,觀賞第3期展覽。
過往有部分人貶抑香港為「文化沙漠」,但這股故宮熱潮正說明香港人喜愛文化,欠的只是喚起熱情的「導火線」——經過多年耕耘,文化的「軟硬件」逐漸完善,終於燃起文化熱。
早於1998年政府已初步構思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即西九文化區的前身),但奈何政治內耗不斷,該構思更被抹黑為「文化大白象」。慶幸延宕多年,西九文化區的設施終於相繼竣工,東九龍文化中心、油麻地戲院擴建工程即將完成,新界東文化中心及文物修復資源中心亦將動工。香港的文化「硬件」趨齊全,不但能妥善展出、收藏文物,亦令本地文藝界有更多優質場地演出。
這次「故宮熱」,有兩項「軟件」發揮作用,應再接再厲地使用。
第一,琳瑯滿目的展覽。西九文化區擁有世界級博物館,未來應善用此優勢,承接是次國寶展覽的好開端,吸引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寶到港展出。但「打鐵還需自身硬」,政府首要做的,是力爭更多華夏瑰寶到港展出,進一步培養我們固有的文化底蘊。只要我們底蘊深厚,世界各地的文藝界自然趨之若鶩,正如現在羅浮宮借出珍品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第二,相宜的宣傳策略。世界級的展覽固然激起市民對文化的熱情,但要維持濃厚的文化氛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尚要扶持本地文藝界。香港從來不乏用心創作的文藝作品,只要宣傳得宜,便能吸引市民觀賞。政府宜參考這次「故宮熱」的宣傳經驗,研究如何協助業界推廣本地作品。
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到支持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讓香港有雄厚後盾,一往無前達成該目標。這次「故宮熱」帶起市民對文化的熱情,我們必需善用並「升級」已有的軟硬件,乘勢把熱情化為文化素養。這樣,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自然指日可期。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