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是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在疫情前為超過25萬人提供工作機會,也貢獻了約4.5%的國民生產總值,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多年來,香港旅遊都是以購物為賣點,特別是名牌產品,隨著港元升值、海南免稅購物等挑戰,這種旅遊模式逐漸失去優勢。加上香港缺少新旅遊景點,入境檢疫措施亦較鄰近地方嚴格,海外遊客不願將香港列為旅遊首選地。雖然特區政府早前提出了「雙城三圈」的發展理念,建議將北部都會區的東邊發展成生態旅遊景點,但有關模式沒有善用香港自身中西文化融合的優勢,亦難以持續發展,預期效果有限。要令香港再次吸引到全球遊客的焦點,筆者建議善用離島資源,發展文化特色深度遊。
在討論前,必須對“離島文化深度遊”作出定義。顧名思義,有關的旅遊計劃是希望善用離島固有的傳統文化和故事資源,以創新手法進行展示及活化,並創作出更多商標,藉此打造出跳島文化旅遊的國際品牌,最終實現文化輸出的願景。筆者建議發展離島,主要原因有四:第一,它們有著海島的渡假風情,同時傳統文化元素仍然保留,為遊客帶來新鮮的體驗;第二,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跳島遊模式在日本成功實踐,吸引大量遊客參觀,2019年就有118萬人參觀,帶來180億日元的經濟收益,是值得參考並在離島優化實踐的模式,彌補離島缺少大型盛事的不足;第三,離島是香港十八區面積最大的一區,佔全港面積的16%,具有擴充發展的可行性;第四,離島算是租金最便宜的遊客區,可以為年輕創作者提供創作和銷售產品的機會,讓他們在文創產業中找到自身的職業路向,共同實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
第一,政府應增加離島的公共設施數目,應付未來大幅增加的遊客數目。現時,政府在興建公共設施的標準是參考區內居住的人數,但離島作為遊客區應將遊客人數一併計算,而且是以每個島作單位,並非以整個離島區作考慮,避免大多數設施都落戶到大嶼山,而忽略其他島嶼的需求。
第二,離島旅遊的瓶頸往往來自渡輪班次、住宿、餐飲等旅客接待能力的不足,政府有必要作出加強。回看過去日子,太平清醮時期每天就有數萬人湧入長洲,旅客接待尚算能勉強應付,可是不少島嶼的配套仍未達到長洲的標準,在發展跳島遊時應加以考慮作出支援。要是成本問題無法加開島嶼間的渡輪班次,政府應考慮讓島民申請街渡牌照,並嚴厲打擊無牌船隻,讓島民在安全的情況下提供交通服務,以作輔助。
第三,善用空置場地,供非牟利團體和專業團體租用,為青年藝術家提供創作及產品銷售的空間。正如上述所言,因為政府跟隨人口基數興建設施,因此離島的設施較其他地區少,特別是文化相關的場地。在“離島文化深度遊”起動之初,投入大量金錢興建文化設施亦未必符合成本效益。筆者認為應善用空置校舍,加快對非牟利團體和專業團體的申請審批,特別是與島嶼相關的團體,在促進離島成為國際品牌旅遊景點的同時,讓其變成年輕藝術家的搖籃。
第四,成立離島文化深度遊發展委員會,平衡不同持份者的聲音,確保計劃按時間表推行。“離島文化深度遊”涉及大量的島嶼合作和規例改變,因此有必要像大嶼山般發展專責小組,讓不同島嶼的代表及各個專業的人士擔任委員,讓事情可以有更全面的思考,最終把計劃更好落實。
旅遊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產業,我們必須將文化軟實力融入社區、融入生活,透過旅遊做好文化輸出,善用香港接國際的經驗,並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筆者深信只要做好“離島文化深度遊”,將會為香港帶來數以百億元的經濟得益和實現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定位。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雲浮市青聯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