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天文台台長一職退休逾兩年,岑智明閒來興起,接連編寫了3本書,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他也帶來了,並指著其中兩本:“這本是‘迷雲男人’,另一本是‘吸風颱長’”,詼諧地以往日媒體為他起的別名,簡短地概括了它們。
今年出版的新作《颱風解密:你也可以做天氣達人! 》和前作《觀雲識天賞光影——有趣的雲和大氣光學現象》,皆具備很強的科普功能。科普的責任,岑智明肩負至今,繼續活躍於社交平台發布天文科普知識、澄清關於颱風預測路徑的不實傳聞等。
岑智明是最早一批開設社交帳號的特區政府官員,那時天文台就是否開設官方帳號,內部存在分歧,“那我就先行一步,先把釋疑的工作做起來”。於是他以個人名義開設帳號,直接與公眾互動。
“颱風對香港的影響可以非常大。”在香港,當八號或以上“風球”懸掛,整個城市將如同被按下暫停鍵,大多數公共交通工具停止服務、商場店鋪停止營業、停課停工。岑智明記得,有次颱風到來前,全港網絡阻塞,因為很多人同時間在確認天文台何時發出“八號風球”。基於此,岑智明堅信,天文台必須即時回應不實傳聞,避免引起公眾恐慌。
在長達9年的台長生涯中,岑智明共發出過3次“十號風球”,包括“韋森特”(2012年)、“天鴿”(2017年)、“山竹”(2018年),成為發出最多次“十號風球”的台長,“吸風颱長”由此得名。
印象最深是山竹,岑智明至今想來猶有餘悸。 “‘山竹’在菲律賓登陸,令風力減弱。如果正面吹襲香港,可能無法保證沒有人員傷亡。”根據天文台資料顯示,山竹造成香港至少458人受傷,另有超過6萬宗的塌樹報告,數目為有記錄以來最多。
“山竹”襲港前一周,岑智明已與特區政府相關部門開會,做足防災準備。 “山竹”襲港期間,天文台懸掛八號以上“風球”時間長近28個小時,岑智明更是近50個小時沒有合眼,一直盯著颱風路徑等數據。
當告別漫長的公僕旅程,他又重歸一位行山途中常被綺雲吸引的“迷雲男人”。採訪這日午後,陽光裹挾著不可小覷的悶熱,岑智明額角很快聚起細密的汗,但絲毫無阻他與記者分享十多年前拍到的一朵“貓眼”雲的熱忱。
“短短幾分鐘之內,一道窄長看似平滑的雲,已經變成傳統的‘脆麻花’樣子,然後再漸漸消散至無影無踪。”岑智明也由觀雲體悟人生。
2020年,他原計劃前往日內瓦擔任世界氣象組織服務司司長一職,啟程在即,卻因眼疾惡化須接受手術,無奈放棄。在此之前,他還曾有兩次可負笈海外的機會,也因主觀選擇或客觀因素放棄。回頭看,遺憾過嗎?岑智明側耳傾聽完,帶著淺笑搖頭:“隨遇而安,人生也像雲一樣無常,每時每刻也在變化,只是我們可能沒有抬頭留意。而換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沒有兩片雲是相同的。”
在他用了很多年的個人社交帳號簡介一欄,有簡單的一行字: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岑智明便是這樣,以性格里平和而有韌勁的部分,接納並消解了逆境,逍遙、充實地生活著。眼下,他正修讀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碩士課程,閒時應邀出席講座、寫書,還發掘新興趣——提筆作畫。近來他頗得意的是,為香港著名作家西西的詩作繪畫,畫了一隻貓,正憑欄遠眺星空。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