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粉嶺高球場建屋環評及北區土地發展的消息,引起本地社會廣泛關注,反映出市民大眾對土地問題的關注,亦突顯出港府在積極覓地建屋的同時,也要引入新的發展思維,並對現有的土地發展流程進行改革,才能儘快落實提速、提效、提量的建屋目標,紓緩基層家庭因長時間輪候公屋而面對的生活困難。
據本地智庫組織今年5月發表的房屋供應預測報告顯示,未來6至10年本港房屋供應或會出現「斷層」,尤其公營房屋於未來5年落成量將會大幅落後供應目標30%。該預測反映出,加快土地建房供應速度經不起拖延,這也是為何環諮會押後粉嶺高球場建屋環評報告引發社會關注,市民大眾憂慮高球場建屋方案又會被「拖字訣」阻撓,使覓地建屋工作減速。
長期以來本港覓地建屋舉步維艱,其中一大原因是審批程序太過冗長,當中很多環節都可能被部分有心人利用,成為拖延甚至推翻整個發展項目的工具。因此,港府須引入新思維,並研判、參考外國精簡發展審批程序的成功經驗,大刀闊斧地改革已實施20多年的環評條例,以及發展土地等的審批程序,為增加土地供應提速。
同時間,港府亦可考慮放寬土地發展及工廈活化建過渡房的地積比率,發揮土地及工廈「熟地」資源的最大效益,藉此增加房屋供應。以近期土木工程拓展署申請放寬古洞北/粉嶺北37幅住宅地地積比率事件為例,若放寬地積比,同樣面積的土地可增加30%公營房屋用地,而私營房屋用地亦會增加20%,令土地使用更有效率。另方面,市區內有大量工廈「熟地」資源,若政府能放寬工廈活化的地積比,並為工廈業主改建過渡房提供誘因,相信在短期內便能增加大量的居住空間,紓緩本港的房屋壓力。
要知道,中央領導人對解決本港房屋問題的叮囑言猶在耳,市民亦期盼新一屆政府能解決存在已久的土地房屋問題,因此政府要多管齊下,並適時地修改法例配合,以回應市民的期盼和訴求。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