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文 I 九龍婦女聯會
九龍婦女聯會於2022年1月份開始,進行一項關於香港高齡人口的調查,分析特區政府應對高齡海嘯準備不足之處,提出以照顧者為本的政策建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出自《孟子. 梁惠王上》,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推崇王道仁政。這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癈疾者皆有所養。」 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這無疑是中華民族長期一貫的傳統思想,推行仁政,必行尊長、敬老、護老之事,特區政府從政策層面上照顧好長者是必有之義!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定義,一個國家內 65 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 7%以上,稱為高齡化社會。目前,香港已經踏入高齡化社會,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2021年65歲及以上人口約145萬(佔總人口19.1%)。在未來, 2040年80歲及以上人口會倍增至接近99萬(佔總人口12.2%),更會成為超高齡社會。
九龍婦女聯會於2022年1月份開始,進行一項質性研究,通過本會轄下27個屬會及4個婦女和幼兒中心,尋找對象,採用不同方法收集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的抽樣範圍來自九龍五個區 ,45 個不同背景樣本組別的受訪者,篩選出不同類型疾病的被照顧者及照顧者以分析目前特區政府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準備不足之處,提出以照顧者為本的政策建議,希望特區政府能夠積極應對好及重視高齡海嘯的來臨。
以高齡海嘯的來臨反映老齡化的趨勢,是因為香港人口老齡化態勢嚴峻,長者人數佔總人口比例高,規模發展速度快。就第五波疫情為例,長者染疫比例大,院舍群組爆發,公營醫療系統幾近崩潰,特區政府要使用《緊急法》從內地輸入醫護,解決抗疫人手緊缺,暴露了香港公營醫療、護老、安老服務一直長期人手不足的短板,而隨著老齡化急速發展,在家養老的支援不足,「以老護老」不勝負荷例子比比皆是,令倫常慘案時有發生,底層低學歴的高齡、獨居、空巢長者更苦不堪言,更遑論「安享晚年」、「幸福感」和「安全感 」。
因應香港高齡海嘯來臨的客觀現實,建立全社會應對的系統,是特區政府民生工程的重點工作,香港更是全球最長壽地區,長者問題關乎千家萬戶的福祉,新一屆特區政府應積極面對: 科學應對老齡化社會來臨,未雨綢繆協調統籌推進各政策局、各行業、各領域的規劃設計、政策措施和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老齡化社會相關法律體系,如「長者權益保障法例」等,弘揚中華優良傳統美德,保障老年人權益,孝老、護老;理順、落實架構職能,政務司、財政司統籌下民政、醫療、勞福、房屋、創新科技等相關政策局共同推動老齡化社會的政策落實;開發銀髮產業新動能,認識老齡化社會的消費潛力和特點,加快供需結構性改革,發展多元化、一站式鏈結服務模式,滿足老齡群體的需求;弘揚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倡導敬老、護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締建關愛助老的友善空間和社區氛圍;安老事務以結果為目標,在老齡化社會來臨之際,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
第五屆特區政府於6月9日公布支援長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的顧問研究報告非常適切,提及涵蓋11項建議,包括識別高危照顧者並提供及時支援、加強暫託服務,以及提供照顧者為本的培訓及介入服務等。 但就本會是次調查顯示:照顧者在身體、心理、社交及經濟四方面都會受到頗大的影響,不容忽視;特區政府在公營醫療服務、社區支援措施以及宣傳三方面有著明顯的不足,為此九龍婦女聯會研究小組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建議特區政府應訂立以照顧者為本的政策及服務:
建議一 : 建立長者大數據及簡易檢測工具及平台
特區政府可用統一評估機制向正在輪候長期護理服務的長者提供全面的低、中、高度失能情況評估,確定他們所需要的支援,並作出適當的轉介和配套服務。同時,全面建立分區、分類、分流的長者大數據庫,設立長者一站式連結專用網站、應用程式,方便使用者查閱和選擇服務,數據庫自動更新、掌握服務使用情況和需求、輪候、或缺的情況,以方便調適、匹配實際的服務需求,合理使用資源。
建議二:加強社區照顧、支援服務及宣傳
特區政府現時提供了不少長者服務資源,但因老齡化急速發展,院舍宿位長期不足,平均輪候時間超過3年,對照顧者也造成不少壓力。因此建議:
(1)按老齡人囗急速發展現實,有序增建更多公營院舍,利用專業認證、提升薪酬職級等正面誘因,吸納青年人入行,以外勞、專才等渠道引入醫護人員,簡化非本地醫生註冊,從處所、人手增援去縮短輪候時間;
(2)增設更多的長者日間中心,做到公屋邨邨有日間中心,提供家居安老照顧者的課程和支援;
(3)延長日間暫託服務時間及增名額,提供包括周六、日服務,讓全職照顧者有較靈活的喘息時間;
(4)設立長者服務諮詢熱線,街站宣傳,資料指引等,令他們及時掌握要領,得到適切的服務;
(5)設立社區關愛隊,訂定周期探訪獨居長者計劃,時節慰問,為有需要長者提供派飯服務等。
(6)以便民、利民,減輕公營醫療門診壓力的專業外展隊,因應失能長者變化評定等級,提供恆常性適切的上門服務;
(7)為基層長者提供牙醫就診計劃,避免因經濟拮据延醫而導致進食、營養問題,衍生其他功能性疾病;
(8)照顧長者的外傭可獲政府免費培訓,獲專業認證者,實務照顧期可由顧主代申領政府額外津貼。
現行「家居安老」大部分照顧者對於政府現有專業照顧服務知曉不多,意味著政府現有專業長者照顧的服務宣傳不足。因此,特區政府應就現有的服務支援加強宣傳,通過電視、電台、水電費單郵遞宣傳資料;社福機構多管道舉辦相關長者服務日宣傳、社區活動等,方便有需要的使用者獲取資訊。
建議三:增加照顧者津貼名額及降低長者津貼門欄
增加照顧者及長者不同津貼的金額。長者津貼及醫療券金額加碼;失能長者加設護養金(尿片、流質營養品等),給基層全職照顧者更多的津貼,舒緩他們的經濟壓力。而擁有私人樓宇的長者也應享有豁免差餉,或超過某個年齡層並可與基層長者一樣享有長者服務津貼。
採取津貼遞減制度。只要照顧者的住戶月入不超過規定的上限(全港中位數的75%),儘管同時是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的受助者,也有資格申請照顧者津貼。但津貼的總金額將會隨照顧者獲得的其他經濟援助而有所遞減。由於避免了濫用的問題,政府可考慮提高津貼金額,增加照顧者津貼名額及降低長者津貼門檻,以及把計劃恆常化。
建議四:建議增加照顧者身心健康服務
在日間服務中心增設照顧者課程,舒緩照顧者壓力和解決他們的情緒問題。增撥資源於社區健康中心,加強社工專業輔導照顧者服務及個案管理,及早發現問題個案,避免情況惡化,以堵截倫常慘案發生。
建議五:建立及推動香港版「時間銀行」
時間銀行模式借用了銀行的存取理念,由時間銀行充當信用的中介。以「老老互助」模式,年輕長者可透過做義工換取時分,儲存時分換服務,當自己日後需要時,便可以時分換取合適的服務。以「長者幫長者」概念,弘揚助人自助精神。
政府可結合服務平台或應用程式,如現時「全港社區抗疫連線」平台,儲存做義工的時分,容易使用積存時分獲取服務。政府應設置時間銀行的劃一規範管理,令義工服務價值如滾雪球般積存,助人自助,生生不息,服務不斷。
建議六:開發大灣區樂齡公寓
面對人口老齡化,特區政府應發揮大灣區的協同效應,推動商界開發與大灣區連結,增設公私營安老院舍,以及有一站式配套服務的樂齡公寓。政府可透過買位運營方式營辦的頤康院為有長期照顧需要的香港長者提供服務,而位處深圳的安老院舍有一定吸引力,希望將來政府會透過向不同機構買位運營方式,在內地提供有關服務。
本會是次通過抽樣調查家居護老照顧者,了解照顧者的情緒、壓力與困擾同時,研判本港高齡海嘯急速來臨趨勢,作出政策未及的預警,我們期望新一屆政府抱著以民為本的初心,「補齊民生短板」,幫助長者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應對高齡海嘯。特區政府應未雨綢繆,有預見、有步驟、有規劃、有方略去解決老齡社會的常態化,從政策根本上,強化家庭功能,鼓勵生育,解決少子化,扭轉人囗生態上的劣勢,為建設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的美好家園而努力。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2年7-8月號第61-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