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25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了一种血液蛋白,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中起關鍵作用,這有助設計創新治療策略,降低發病風險和改善患者病況。
科大研究團隊介紹,早前有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無法有效清除有害的澱粉樣蛋白斑,導致神經細胞功能失調,引起記憶喪失和認知障礙。
近日,由科大晨興生命科學教授兼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葉玉如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血液和大腦中的可溶性ST2蛋白含量增加,會擾亂細胞因子白介素33的功效,降低小膠質細胞清除澱粉樣蛋白斑的能力,導致澱粉樣蛋白斑累積。
綜合而言,團隊的發現揭示降低可溶性ST2蛋白水平可以是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一種方法,有助研發創新治療策略。
葉玉如說,這次研究進一步提高了科學家對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的理解,並為新藥開發提供了重要靶點。團隊下一步將開發針對可溶性ST2蛋白的臨床干預措施,評估其在預防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方面的可行性。
該研究成果近日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衰老》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