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10月19日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並於近日邀請多名全國政協常委及港區人大代表舉行施政報告諮詢會,冀能廣納民意。其中疫情下如何逐步推動社會復常,恢復與內地通關預料將會是今次施政報告重中之重。同時有消息指,李家超將於31日訪問廣州、深圳,與廣東省和深圳市領導會面,使外界關注港府會否藉此機會與廣東省討論通關議題。
筆者認為,港府若想在與內地通關問題上,達到「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除要向廣東省展示出全力防範疫情再次反彈的決心外,更要因時制宜地拿出短、中和長期的復常通關路線圖及過渡方案,增加廣東省對香港的信心,才能逐步推動免檢通關之路。
要知道,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廣東省是與香港聯繫最緊密,人員來往最頻繁的地區,亦是香港許多企業融入大灣區發展,進入經濟「內循環」的第一站。然而,「封關」兩年多令香港與廣東省的交流被按下「暫停鍵」,民生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同時香港亦被孤立於中國經濟「內循環」之外。因此,若想香港經濟和民生得到真正的復蘇,與內地通關是必由之路,其中又以先與廣東省恢復有限度通關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事實上,本港各界人士亦曾提出過很多折衷的過渡方案,例如在香港本地或關口建立合規格的隔離設施充當「健康驛站」,減少深圳隔離設施的壓力;利用高鐵和直通車建立全封閉的通關專列,運送核酸檢測陰性的港人北上;又或者將有意北上市民的「港康碼」進行實名制,與廣東省的「粵康碼」對接等等。這些建議都是希望在不改變國家的防疫政策,不給內地防疫帶來風險的前提下,有限度地恢復與廣東省的人員往來,緩和現時港人北上配額少等問題。因此,港府不但要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疫策略上要有新思路、新措施,在推動通關方面亦要有積極的作為,主動向廣東省提出更多新的方案及建議,哪怕是爭取多開放一個通關口岸,多縮減一個檢疫環節,都可為未來推動兩地免檢通關打下更好的基礎。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