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論壇開幕紫荊雜誌(記者 肖揚)大理報道:8月28日上午,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在雲南大理洱海之濱隆重開幕,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會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郭衛民,中共雲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曾艷,雲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王顯剛,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東盟副秘書長艾格帕,上海合作組織副秘書長索海爾·汗,以及來自泰國、厄瓜多爾、莫桑比克等近30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國際組織代表,中外知名專家學者、企業高管、相關機構代表、媒體記者、各行業青年領袖等300余名中外嘉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出席論壇。大理州委書記楊國宗在論壇向全球發表《文化浸潤助推生態文明的大理實踐》的主旨演講表示,吸引各國駐華使節、媒體的高度關註,尤其一幅幅反應綜合治理後美麗洱海生態劇照,更加引人註目。
雲南大理州委書記楊國宗先生發表主旨演講楊國宗表示,大理是中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遠在五千多年前,大理先民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千百年來,各族人民親仁善鄰、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一直與蒼山洱海共存共榮,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使大理獲得了“多元文化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範”“文獻名邦”等美譽。這得益於大理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意識,“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的生態理念,“兼乎萬物”“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比如白族服飾、器飾上各種自然圖案體現的自然崇拜;蘊含豐富崇水觀念的“耍海會”“開海節”等生態禮俗;“五六尺以上的大魚不捕撈”“撈取海草、底泥堆曬作底肥”等生態經驗;白族民居家家流水、戶戶養花的生活習慣。這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或篆刻在碑文上,或記載於史書中,至今已深深浸潤在大理人民生產生活各方面,紮根於血脈中,成為了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基因。
大理州白族服飾楊國宗指出,傳承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親臨大理,作出了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的重要指示。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大理州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傳承傳統生態文化中創新,在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中發展,在白州大地繼續書寫崇尚自然、保護資源、永續發展的時代故事,開辟了以生態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的新境界。
洱海之濱(楊繼培攝影)傳承發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保護觀,堅決踐行綠色使命,用綠色手段塑造生態之美。“山清水秀生態美”是老祖宗給大理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是大理人加快發展的金字招牌。大理堅決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全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絕跡多年的小熊貓、林麝等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重現蒼山,消失已久的水質風向標海菜花在洱海連片開放,天藍、水清、地綠的美麗大理更加令人心馳神往。
蒼山洱海(楊繼培攝影)特別在洱海保護精準治理方面,大理州堅持系統治湖、科學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強力推進“七大行動”“八大攻堅戰”和“六個兩年行動”,紮實推進洱海山水項目等工程,洱海水質、水生態、水環境持續改善,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取得全新進展,實現了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態之治”的根本性轉變。大理的實踐證明:歷史更叠不斷,強盛的文明、優秀的文化從不會因肆意、貪婪而得到延續,唯有依憑規律、順應造化、呵護自然,才能至於平衡、傳承延綿。
世界500強聚焦大理大理州傳承發展“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的綠色發展觀,加快壯大綠色經濟,用綠色產業築牢生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大理州堅持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更加主動愛護綠色、懂得綠色、運用綠色,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大理州錨定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示範區,成立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積極推動傳統農業綠色化、有機化、數字化轉型,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洱海海西國家級鄉村振興示範園初現雛形。大理州搶抓“雙碳”重大歷史機遇,聚焦新能源電池、矽光伏兩條重點產業鏈建鏈,推進綠色鋁產業延鏈補鏈,湖南立新、貝特瑞等一批先進製造和高新技術項目穩步推進,清潔能源成為新的產業支撐。大理州搶占數字經濟新風口,建立並深化與中科院計算所、科大訊飛、中國電子等科研院所、頭部企業的合作關系,雲南信創產業園落地大理,“蒼洱雲”建成運行,“蒼洱數谷”成為大理新名片。大理州致力挖掘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自然景觀資源,民宿客棧、田園花海等新業態新產品不斷湧現,大理古城、喜洲古鎮、沙溪古鎮、雙廊藝術小鎮、洱海生態廊道等網紅打卡地成為各地遊客追逐詩和遠方的最佳選擇,“有一種生活叫大理”等系列IP引發強烈反響,“一帶三道十八廊”“漫步蒼洱”世界級康旅品牌內涵正逐漸變得豐滿。大理的實踐證明:在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碰撞的過程中,唯有立足實際、遵循規律、綠色發展,才能實現生態與利益齊飛,發展共環境一色,走出一條以生態文明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國家方誌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舉行開館儀式大理州傳承發展“兼乎萬物、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系統布局綠色空間,用綠色理念構建生態家園。為解決城市生態空間不足、生態服務功能退化、環境汙染嚴重等問題,讓城市保留更多生態空間,成為人民群眾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大理州加強頂層設計,持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深入實施“雙核驅動、協同發展”戰略,初步構建起了區域空間拓展、產業轉型發展、資源整合共享、上下協同聯創的“雙核五組團”產業發展格局。大理州堅持“統籌城鄉、綠色發展”,實施“大祥巍”一體化發展戰略,系統推進東部工貿協同、南部農旅結合、西部綠色主導、北部文旅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單位社區為點、河湖綠廊為線、公園城市建設為面,深入實施口袋公園、綠道連通、無廢城市、水美鄉村等建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一城三區四單元”城鎮發展新格局加快構建。大理州倡導綠色低碳,強化生態文化供給,深入推進綠美大理行動計劃,植綠護綠、垃圾分類、節水節電、“光盤”行動等綠色環保的行為文化不斷塑造,勤儉節約、文明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成為人民群眾追求的“新時尚”。大理的實踐證明:無論是加快發展還是保護生態環境,都要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為出發點,堅持產城人融合發展,最終讓人們共享生態紅利、分享綠色福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的大理,正沿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在文化中承襲、在創新中發展,全力以赴將大理打造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基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全國示範樣板。大理州堅信,通過與會各方共同努力,論壇一定能夠越辦越好,為保護全球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