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濟社會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行業,信息通信業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信息通信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為加快推進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接受本刊記者採訪,詳述十年來中國信息通信業澎湃盎然的發展畫卷。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十八大以來信息通信產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記者: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我國信息通信業取得了哪些發展?呈現出哪些特點?
余曉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信息通信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一是支撐能力不斷夯實,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固定網絡實現“光進銅退”。光纖用戶佔比由2012年的不到10%提升至當前的95%,固定寬帶接入速率實現由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躍升,千兆光網已具備覆蓋超4億戶家庭的能力。移動網絡從3G普及邁向5G商用。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獨立組網網絡,截至7月底,5G基站達196.8萬個,佔全球60%以上,覆蓋全國所有地市級城區、縣城城區和96%的鄉鎮鎮區,5G移動電話用戶達4.75億戶。網絡能力持續演進升級。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網絡互聯架構進一步優化,固定和移動網絡的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改造全面完成,網絡質量、IPv6普及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算力設施高速發展,算力規模位居全球第二。
二是技術產業日益完備,移動通信技術實現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跨越。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實現突破。2022年,我國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數量全球佔比40%,位居全球第一;5G中頻設備國際領先,5G芯片設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立覆蓋通信系統、終端、芯片、儀表等各個環節的完整產業鏈,華為、中興等成長為全球通信設備龍頭企業。智能手機、移動通信設備、光通信設備、光模塊器件、光纖光纜全球市場份額均超過50%。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水平躋身全球第一梯隊。互聯網企業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10家企業躋身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前30強。
三是融合應用賦能千行百業,形成全球最大最活躍最具潛力的數字服務市場。信息消費快速壯大。“互聯網+”應用場景不斷豐富,網絡社交、網絡約車、直播帶貨、短視頻等一批新興應用崛起,電子商務銷售額全球佔比從8%上升至57%,移動支付交易額增長了227倍。產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信息通信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5G和千兆光網賦能工業製造、港口、礦山、醫療、教育、文旅等諸多行業領域,全國5G應用案例超5萬個。工業互聯網從無到有,建成網絡、平台、安全三大體系,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平台超過150家。工業互聯網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路徑,在45個國民經濟大類中得到了應用,產業規模邁過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大關,發展水平邁入全球前列。
四是普惠民生成效顯著,信息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城鄉數字鴻溝加速彌合。我國連續組織實施8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先後支持13萬個行政村通光纖,7萬個4G和5G基站建設,推動行政村通寬帶比例從不足70%提升至100%,歷史性實現全國行政村“村村通寬帶”。網絡提速降費深入實施。2015年以來,我國相繼取消手機長途漫遊費、流量漫遊費,實現單位流量平均資費下降超過95%,固定寬帶和4G用戶端到端平均下載速率提高7倍。
五是行業監管體系日趨完善,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升。行業管理水平持續提升,針對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等行政許可事項,優化審批流程、簡化審批材料,有效激發市場活力。電信網絡詐騙、垃圾信息、APP侵害用戶權益等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治理。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網絡和數據安全管理體系不斷健全,基礎電信網絡保持安全穩定運行,工業互聯網、車聯網、5G等新型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框架體系初步形成。
信息通信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
創新驅動、融合引領作用持續彰顯
記者:當前,信息通信業覆蓋廣泛,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信息通信業的發展給我們的社會生產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余曉暉:黨的十八大以來,信息通信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創新驅動、融合引領作用持續彰顯。
一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智能手機、智能網聯汽車、移動支付、視頻直播等產品與服務升級換代,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公共服務向更大範圍、更廣人群擴散,不斷為人們帶來更加便捷、美好的生活體驗。同時,隨著農村及偏遠地區網絡覆蓋水平提升,過去要爬到山上舉著手機四處“找信號”的村民,現在拿起手機、動動手指就能實現特色農產品和工藝品網上銷售,有效助力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數據成了新農資。
二是驅動實體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信息通信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一大批極具活力的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比如,2021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已超過萬億元,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增長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同時,信息通信技術以數據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促進各類生產要素流向更大需求、更高效益的領域,全方位、多層次優化資源配置,有效提升設計研發、生產運營、服務維護等環節效率。比如,寶鋼通過5G網絡實現生產作業過程中風機設備運行情況的在線監控,使得點檢效率提升81%。
三是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升。數字政府、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加快建設推廣,不斷提升政府決策和管理能力,推動實現社會治理精準化。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央和地方相繼推出健康碼、通信行程卡等信息化工具,為抗擊疫情、助力復工復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各地政府積極搭建各類政務服務平台,提升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能力,大幅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和水平,實現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國家政務服務平台已打通46個國務院部門的1,376項服務,覆蓋全國524萬項政務服務,平台注冊用戶超過5.8億人。
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為製造業轉型
升級提供新的動力和路徑
記者: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我國信息技術在與製造業融合發展、助力製造業轉型升級方面有何進展?為推動製造強國建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余曉暉: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推動產業數字化、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16年國家出台《關於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7年出台《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等等。這些促進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專項政策文件的出台,為深化信息技術在製造業中的融合應用指明了方向。近年來,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加快了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為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新的動力和路徑。
一是融合應用水平不斷拓展。信息技術在製造企業研發、生產、經營等各環節的應用持續深化。截止到2021年底,我國重點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5.3%和74.7%,較2012年分別提高30.7和25.9個百分點。這些融合應用顯著提升了製造業的研發、生產效率。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加速融合,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比如5G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在不斷拓展,變革性作用初步顯現。在港口行業,利用5G技術實現集裝箱運輸無人化和港機自動化遠程控制;在鋼鐵行業,利用5G實現產品缺陷實時檢測和遠程集中操控,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在採礦行業,利用5G實現控制台從掘進面後撤200米,解決工人作業危險系數大、勞動強度高的問題。
二是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近年來,平台化設計、智能化製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製造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在促進製造業降本、增效、提質、綠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截至2021年底,開展服務型製造的企業比例達到29.6%,製造業企業服務環節增值的佔比持續提高,2021年第三批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的服務營收佔總營收的比重已達到48%,大幅增加了製造企業新的收入來源。
三是融合支撐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工業互聯網已經成為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工業互聯網的網絡基礎更加堅實。“5G+工業互聯網”全國建設項目累計已超過3,100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基本建成,國家頂級節點日均解析量顯著提升,達到1.5億次,二級節點覆蓋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4個重點行業。工業互聯網平台體系百花齊放。其中重點平台的工業設備連接數超過7,900萬台、工業APP數量28萬餘個。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同步完善。國家、省、企業三級協同聯動的技術監測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制度建設、技術手段、服務能力同步提升。此外,工業互聯網進產業基地、進產業園區、進重點企業持續提速,行業賦能、賦值、賦智作用日益凸顯。
總體上,我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取得階段性成效,正進入加速發展階段。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入發展,必將重塑我國製造業生產方式、創新方式和管理方式,為推動製造業質量變革、動力變革、效率變革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徑,最終為製造強國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數字經濟作為國民經濟“加速器”
“穩定器”的作用愈發凸顯
記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經濟受到重大衝擊,與此同時,數字技術、數字經濟逆勢發展,成為帶動經濟復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如何理解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余曉暉:這個作用可以從“一總三分”四個方面來理解:
在總體上,黨的十八大至今,我國數字經濟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5.9%,高於同期GDP平均增速7個百分點,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45.5萬億元,已數年穩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在整個GDP中的比重提升至39.8%,作為國民經濟“加速器”“穩定器”的作用愈發凸顯。這在宏觀總體上充分彰顯了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並且作用還在不斷增強。
此外,還有三個方面作用:
一是穩投資。數字技術、數字產業、數字基礎設施等是拉動有效投資的重要領域。比如,截至2021年底,5G拉動電信運營商網絡投資4,016億元,帶動垂直行業網絡設備投資約377億元,如果再加上帶動的流量、手機終端、信息服務等消費,預計5G累計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約2.36萬億元,間接帶動總產出6.2萬億元。
二是促增長。數字技術不斷催生新業態新產業,打造經濟新增長點。比如,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網絡視頻、網絡社交、數字醫療、數字文化等數字消費快速發展,不斷創造出新的消費內容和形態,為消費者帶來新消費體驗,為經濟帶來新增長點。再比如,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數字領域企業主體和產業規模快速擴張,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21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突破1.3萬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複合增速超30%;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3,000家。
三是優結構。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持續賦能行業轉型升級。2021年,我國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2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32.5%。其中,服務業的數字化水平為43%,是數字技術放大、疊加、倍增作用發揮最突出的領域,我國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部分服務業數字化引領全球。農業的數字化水平為10%,空間廣闊。智能農業技術持續普及,農業數字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工業的數字化水平為23%,正處於加速發展階段,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內發揮數字技術放大、疊加、倍增作用的主戰場。工業數字化轉型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據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的實施,使得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48%,產品研製周期平均縮短了38%,產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
加強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應從
五方面重點發力
記者:信息通信業更新迭代迅速,如何展望新一輪的產業變革方向?未來我國將怎樣進一步加強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
余曉暉:當前,信息通信業正處於系統創新和智能引領的重大變革期。先進計算、高速互聯、高端存儲、智能感知等全面進入升級換代新階段,並與製造、材料、能源等技術交叉融合,推動以泛在、智能、綠色為特徵的群體性技術突破。傳統以信息傳輸為核心的網絡基礎設施加速向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基礎設施演進升級。數據要素滲透到人類社會活動的各領域全過程,驅動生產主體、生產對象、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深刻變革調整。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要求,加強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應從五個方面重點發力。
一是加快網絡建設,夯實新型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堅持適度超前的原則,系統布局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5G和千兆光網建設,深化共建共享,持續擴大網絡覆蓋廣度深度,不斷擴大應用規模。深度推進數網、數雲、雲邊協同發展,推進東數西算,優化全國數據中心布局,加快算力基礎設施集群化發展、智能化改造和綠色化升級。加強國際通信設施、衛星互聯網等建設布局。積極穩妥推進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升級。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實現關鍵基礎領域創新突破。錨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目標,加快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拉長長板,加快5G演進國際標準研制,系統布局6G、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補齊短板,加大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攻關力度,增強集成電路、核心器件、基礎軟件等重點領域的保障能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培育生態,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三是深化融合應用,賦能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5G To B和To C應用創新,構建推廣行業應用標準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商業模式。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深化融通應用,推廣智能化製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推進信息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工業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
四是強化數據賦能,全面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技術應用、市場流通、制度創新三路並舉、協同發展,更大力度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在技術應用方面,重點是加強數據全生命周期產品研發,打造數據技術產業集群,推動數據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深化與創新發展。在市場流通方面,重點是以工業為突破口打造可信工業/產業數據空間,培育一批數據交易服務商,建設和完善多層次的數據要素市場。在制度創新方面,重點是加快建立數據確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治理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
五是擴大對外開放,推動數字空間共享共贏。以全球視野在數字空間開放發展中爭取戰略主動。有序推進國內市場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深化技術標準、產業分工、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國際合作,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主動參與網絡空間治理國際規則和標準研究制定,共同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