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南京條約》簽訂180周年,也是香港回歸25周年。1842年8月29日,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在南京下關江面上簽訂,香港由此被迫與祖國分離,開始長達百年殖民統治的屈辱歷史。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國懷抱,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新紀元。回歸以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豐富實踐,印證了香港與祖國命運與共、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脈。8月29日,香港地方志中心、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及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線上線下聯合舉辦“由痛徹肺腑到民族復興:《南京條約》與香港回歸”蘇港地方志互贈儀式暨主題研討會,共同探討如何通過加強歷史教育,激勵民眾鑒古知今,在牢記曾經的苦難之餘,將歷史的教訓化作奮進的力量,增強國民身份認同和愛國情懷。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以視像方式發表致辭表示,要培育國家觀念和身份認同,必須全面正確認識國家歷史和香港歷史。他說,“《香港志》通過尋根、記載、傳承的方式,記述香港千百年變遷,全面反映香港與國家發展休戚與共的關係。香港在祖國的發展中從不缺席,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既作出貢獻,同時也受益於內地高速發展,肩負起內地與世界各地間的橋樑角色。鑑古知今,香港會繼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香港地方志中心總裁林乃仁在香港會場致辭時指,180年前,《南京條約》的簽訂是中國屈辱外交的起點。25年前,香港回歸祖國,標志著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他希望通過是次活動擴大志書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香港的歷史、南京的歷史、中華民族的歷史。
在嘉賓討論環節,香港特區首任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指出,要充分重視青年人對國家近代史的認識,“青年興則國家興”。她說,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肆意搶掠、殺戮,“當年清政府希望保障人民的健康,不讓他們抽鴉片,英方卻認為這是損害了他們的貿易利益,於是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但這些歷史大部分香港年輕人可能沒有印象,反而長期接觸西方文化,覺得西方文化比東方文化好,實際上是中了西霸權國家的奸計,讓香港青年對國家、國家的文化、國家的歷史文物都不懂。
“所以我們要將真實的歷史講給年輕人聽”,范徐麗泰強調,未來要教育好香港年輕人,說好中國故事,必須以史為鑒,自強不息,協助他們明白“弱國無外交”的事實,以及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真實面目。特區政府及香港社會都要同心協力教育好年輕人,更有責任讓青年認識國家近代史。范徐麗泰又指,香港在2019年發生的黑暴事件令人心痛,責任不只是被人利用的香港人和香港青年,社會各界都有責任,“我們的責任就是沒有好好地將中國故事、中國歷史告訴他們。”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高級研究員、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劉蜀永認為,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署具有雙重歷史作用,一方面中國的領土主權受到嚴重侵害,中國從此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另一方面,這又是國家覺醒和民族復興的開端。劉蜀永指出,列強憑借船堅炮利打開中國的大門,對此,中國先進分子開始覺醒,並努力探索社會變革和革命之路。十九世紀,國家積貧積弱,香港地區被外國侵占。1997年在國家強大起來後,香港順利回歸祖國,這有必然的歷史邏輯聯繫。
香港地方志中心編審委員會首席召集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及珠海學院校長李焯芬教授指出《南京條約》的簽訂,導致香港被迫脫離祖國,是百年屈辱的開始。他表示,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今天,回顧歷史、以史為鑒,可以為國家、為香港開創更睿智、更美好的未來。
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邱逸表示,從《南京條約》到香港回歸過程中,疊加了封建王朝中衰、三千年未有變局、新形態帝國入侵的諸多歷史問題,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波瀾壯闊、最九死一生、最曲折跌宕的奮鬥史,也是古老的農耕民族通過革命再生,走向現代化的歷程。“《南京條約》代表的衰落碎裂有多悲慘,香港回歸代表的復興歸來就有多震撼。我們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這對現在中國人身份的重構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香港研究所所長孫揚指出,講好“香港故事”,首先要把握五千年文明史、八十年近代史、一百年奮鬥史三個時間維度,把香港史納入國家歷史叙述框架中。其次應當認識到,香港不能自外於祖國,中國不能自外於世界。孫揚續指,應當闡明“國家好、香港好”的歷史邏輯,正是背靠國家、面向世界,香港發展了自己、建設了國家、貢獻了世界。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堅持實事求是,香港與祖國一路同行、風雨兼程。惟有堅持實事求是,經歷了“共有歷史”的香港與祖國,方能一同走向更加寬廣的共有未來。
在互贈儀式上,香港地方志中心向江蘇省方志館、南京市方志館贈送《香港志》,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則向香港地方志中心回贈《江南通志》,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向香港地方志中心送贈《南京通史》。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2/9/1/ny2nJc5n4GgWb2w63Ldh8pK9yDniRdFHVnb.jpg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2/9/1/wv1sDULFZqvsFaOwF8Pe7vVzzQ234xeDlDd.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2022年是《南京條約》簽訂180周年,也是香港回歸25周年。1842年8月29日,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在南京下關江面上簽訂,香港由此被迫與祖國分離,開始長達百年殖民統治的屈辱歷史。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國懷抱,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新紀元。回歸以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豐富實踐,印證了香港與祖國命運與共、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脈。8月29日,香港地方志中心、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及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線上線下聯合舉辦“由痛徹肺腑到民族復興:《南京條約》與香港回歸”蘇港地方志互贈儀式暨主題研討會,共同探討如何通過加強歷史教育,激勵民眾鑒古知今,在牢記曾經的苦難之餘,將歷史的教訓化作奮進的力量,增強國民身份認同和愛國情懷。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以視像方式發表致辭表示,要培育國家觀念和身份認同,必須全面正確認識國家歷史和香港歷史。他說,“《香港志》通過尋根、記載、傳承的方式,記述香港千百年變遷,全面反映香港與國家發展休戚與共的關係。香港在祖國的發展中從不缺席,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既作出貢獻,同時也受益於內地高速發展,肩負起內地與世界各地間的橋樑角色。鑑古知今,香港會繼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香港地方志中心總裁林乃仁在香港會場致辭時指,180年前,《南京條約》的簽訂是中國屈辱外交的起點。25年前,香港回歸祖國,標志著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他希望通過是次活動擴大志書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香港的歷史、南京的歷史、中華民族的歷史。
在嘉賓討論環節,香港特區首任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指出,要充分重視青年人對國家近代史的認識,“青年興則國家興”。她說,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肆意搶掠、殺戮,“當年清政府希望保障人民的健康,不讓他們抽鴉片,英方卻認為這是損害了他們的貿易利益,於是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但這些歷史大部分香港年輕人可能沒有印象,反而長期接觸西方文化,覺得西方文化比東方文化好,實際上是中了西霸權國家的奸計,讓香港青年對國家、國家的文化、國家的歷史文物都不懂。
“所以我們要將真實的歷史講給年輕人聽”,范徐麗泰強調,未來要教育好香港年輕人,說好中國故事,必須以史為鑒,自強不息,協助他們明白“弱國無外交”的事實,以及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真實面目。特區政府及香港社會都要同心協力教育好年輕人,更有責任讓青年認識國家近代史。范徐麗泰又指,香港在2019年發生的黑暴事件令人心痛,責任不只是被人利用的香港人和香港青年,社會各界都有責任,“我們的責任就是沒有好好地將中國故事、中國歷史告訴他們。”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高級研究員、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劉蜀永認為,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署具有雙重歷史作用,一方面中國的領土主權受到嚴重侵害,中國從此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另一方面,這又是國家覺醒和民族復興的開端。劉蜀永指出,列強憑借船堅炮利打開中國的大門,對此,中國先進分子開始覺醒,並努力探索社會變革和革命之路。十九世紀,國家積貧積弱,香港地區被外國侵占。1997年在國家強大起來後,香港順利回歸祖國,這有必然的歷史邏輯聯繫。
香港地方志中心編審委員會首席召集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及珠海學院校長李焯芬教授指出《南京條約》的簽訂,導致香港被迫脫離祖國,是百年屈辱的開始。他表示,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今天,回顧歷史、以史為鑒,可以為國家、為香港開創更睿智、更美好的未來。
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邱逸表示,從《南京條約》到香港回歸過程中,疊加了封建王朝中衰、三千年未有變局、新形態帝國入侵的諸多歷史問題,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波瀾壯闊、最九死一生、最曲折跌宕的奮鬥史,也是古老的農耕民族通過革命再生,走向現代化的歷程。“《南京條約》代表的衰落碎裂有多悲慘,香港回歸代表的復興歸來就有多震撼。我們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這對現在中國人身份的重構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香港研究所所長孫揚指出,講好“香港故事”,首先要把握五千年文明史、八十年近代史、一百年奮鬥史三個時間維度,把香港史納入國家歷史叙述框架中。其次應當認識到,香港不能自外於祖國,中國不能自外於世界。孫揚續指,應當闡明“國家好、香港好”的歷史邏輯,正是背靠國家、面向世界,香港發展了自己、建設了國家、貢獻了世界。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堅持實事求是,香港與祖國一路同行、風雨兼程。惟有堅持實事求是,經歷了“共有歷史”的香港與祖國,方能一同走向更加寬廣的共有未來。
在互贈儀式上,香港地方志中心向江蘇省方志館、南京市方志館贈送《香港志》,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則向香港地方志中心回贈《江南通志》,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向香港地方志中心送贈《南京通史》。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2/9/1/ny2nJc5n4GgWb2w63Ldh8pK9yDniRdFHVnb.jpg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2/9/1/wv1sDULFZqvsFaOwF8Pe7vVzzQ234xeDlD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