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能夠從一個邊陲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教育在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一句俗話說,三歲定八十,不無道理,特別是有關國民身份認同的教育,更必須從小朋友做起,才能協助他們從小就正確認識國家的歷史和中華文化的深遠廣博。
本人作為汕頭市政協常務委員、九龍西潮人聯會常務副會長,在與家鄉汕頭市各級領導人及鄉親的接觸和交往中,親身感受到九龍西地區潮籍鄉親及非潮籍人士的兒童和學生,在對國家和國民身份的認同上存在著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覺得有如下幾個方面:其一,不少學生尤其是弱勢社群的學生,包括九龍西地區少數族裔學生,因為得不到或少得到社會的關愛,容易產生一種不受重視和關懷的心態,並由此而產生自悲、自暴自棄的負面情緒,並在學校生活中暴露出來,比較突出的表現在對社會漠不關心,對學習不以為然,甚至有的學生還認為自己被社會拋棄,並因此產生對社會的不滿。其二,因為弱勢社群的學生家庭經濟拮据,沒有能力像其他同學一樣可以從補習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增強自己的知識能量,他們在覺得無法追趕上其他同學的情況下,索性採取消極的放棄態度,導致愈來愈與追求知識的意慾脫節,被學習知識的慾望拋棄。其三,學生時期是追夢的時期,一張白紙本來可以描繪最美的畫圖,可以追夢未來的人生,包括對未來事業、生活、前途等的美好追求,並因此而獲得動力,然而因為他們身處的家庭經濟環境無法滿足這種夢想而失落。其四,疫情一直未見曙光,正常的學校生活包括正常的授課受到嚴重影響,上網課一直以來被不少家長視為很難與正常的班房授課相比,落差之大是造成學生減少汲納新知識的主要原因,弱勢社群家庭的學生有的沒有較好的電腦設備可以上網課,自然影響他們對網課的投入程度和積極性,後果當然直接響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
學校教育是提高社會素質的重要部分,為建立學生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特區政府擬設立撥款計劃,支援弱勢社群的學生。學校也需要加強推動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積極面對逆境,建立正向思維,特別是對於弱勢社群的學生,更需要以扶持和幫助的正面手法予以鼓勵和支援。特區政府則希望能夠善用撥款計劃,考慮對弱勢社群學生的扶持和支援。
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方針,在如何支援弱勢社群學生發揮最大學習積極性上,也需要在確立弱勢社群學生提高學習積性,建立正面的國民身份認同感結果的前提下,從各方做好支援的措施。這是本人在參與社會活動中的切身體會,期待在行政長官第一份施政報告中得到積極的回應。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汕頭市政協常委 九龍西潮人聯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