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志斌
9月8日,“工商界增強香港發展動能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座談會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出席座談會致辭時指出,未來五年是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發展、完成新飛躍的關鍵期,香港工商界匯聚世界各地的金融專業人才,是香港發展的“新能源”和“新車輪”,要敏銳且主動地把握香港發展方向,在鞏固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的同時,努力增強香港發展的動能,挖掘其在“一帶一路”的潛能,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對接“十四五”規劃,全面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激發自身固有的全球化“本能”,在與內地和世界共融的經濟發展中,實現共榮共贏的效能。香港特首李家超亦指出,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既是國家與世界各地營商的橋樑,也是聯繫各方的關鍵門戶,香港可以發揮連通海外的通道定位,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增強發展動能,在“一帶一路”機遇下大展所長。
如果把香港比喻成東方的一壇歷經百年的美酒,在換了“新樽”即進入世界格局大洗牌的新時代下,這壺“老酒”要如何保存、如何歷久彌新,這些問題在“一帶一路”的藍圖面前都成為了香港繼續追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說香港是“老酒”,一方面說的是香港“舊有”的地緣優勢和獨一無二的國際地位。近日,加拿大菲沙研究所公布了《世界經濟自由度2022年度報告》,繼續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尤其是在“國際貿易自由”及“監管”的評估大項中,香港排列第一。香港的第一自由經濟體是當之無愧的: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香港擁有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也是中國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而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仲裁地區之一,香港在解決國際法律事務和處理跨國爭議方面有一套成熟完善的體系,必然為中國企業的國際合作空間提供全面、專業乃至成熟的法律保障,為我國企業和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權益提供一流的專業服務,更可以為內地企業和世界各地的經貿合作提供符合國際商貿標準的司法公平。與此同時,作為中西文化的交匯之地,香港擁有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匯聚中外的人文影響力乃至跨國合作的配套設施(包括項目融資、服務資源、創新科技、人力建設、文化認知等),這使得香港有能力也有信心在“一帶一路”的版圖中有所為,有可為。
另一方面,說香港是“老酒”更是因為香港社會固有的轉型挑戰和危機已經浮現,並到了不可不克服的程度。例如香港勞動人口老齡化、產業結構單一且轉型困難、青年就業前景黯淡以及住房貧困等問題,都使得香港社會未來的發展活力被活生生地打壓。根據大公報7月份的一組數據,今年4月至6月,香港失業人數共有17.86萬人。但其中,20至24歲年輕人失業率卻高達11%,25至27歲年輕人的失業率為5.7%。香港青年就業的問題也恰恰與香港社會的財富階級固化,社會分層壁壘難破乃至經濟結構性不平衡等大問題息息相關。以上種種挑戰和困境就像香港這壇美酒中的雜質與殘渣,既影響了整體的口感和觀感,也必然對香港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而所謂的“新樽”不僅代表的是新時代的世界新格局,更代表的是香港的新機會和建設的新錨點。“一帶一路”是中央政府鑄造的一個海納百川的“新樽”,這個“樽”既求同存異也交融互通,這個“樽”既是香港這壇美酒的未來安置處,也是香港與世界再次相遇的關鍵點,它也必然會成為發揮香港舊有優勢,解決香港舊有困境的起始點。例如今年7月1日以來,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支持香港發展的有力政策: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開展“互換通”合作、建立常備貨幣互換;滬深港通股票標的擴大;支持香港推出人民幣股票交易櫃枱和國債期貨的服務;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進一步擴大對港開放;扶持香港加入RCEP;以及推動更多符合條件的中央企業在港上市、發債,等等。與此同時,港府和內地政府深入合作,開展了如“展翅青見計劃”、“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2022保就業”計劃等,積極地為香港青年北上發展開拓空間,提供政策紅利。
香港這壺“老酒”必然會在“一帶一路”的國際之“樽”中越釀越香,也必然會在大灣區的建設之中,製造獨特的香港風味。年份是老酒的“裡子”,新樽是好酒的“面子”,老酒之“老”是底蘊,新樽之“新”是機遇,唯有將舊有的底蘊優勢放在新的機遇面前,傳統優勢才會成為香港的新動能。
(作者為中國僑聯委員、安徽省政協委員、香港安徽聯誼總會常務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