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台工作和兩岸關係發展情況舉行發布會。
記者提問:大陸方面已經公布了兩批“台獨”頑固分子,表示對其依法懲戒。請問,在這方面將採取哪些舉措措施?是否會考慮出台《反分裂國家法》實施細則,或另外制定“國家統一法”?
朱鳳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台工作的重要論述,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法治力量依法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保障兩岸同胞的合法權益。
積極運用法律武器打擊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對“台獨”頑固分子及其關聯企業和金主等主要支持者依法實施懲戒,是打擊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重要舉措,極大震懾了島內的“台獨”分裂勢力,極大鼓舞了島內外支持祖國統一的愛國人士,受到了廣泛的支持和肯定。
我們將持續依法對“台獨”頑固分子採取精準打擊措施,對涉“獨”言論囂張、謀“獨”行徑惡劣、“倚美謀獨”活動猖獗的極少數“台獨”頑固分子加大懲戒的力度,禁止其本人和家屬進入大陸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限制其關聯企業和大陸有關的組織和個人進行合作,絕不允許其關聯企業和金主在大陸謀利,以及採取其他必要的懲戒措施,依法對“台獨”頑固分子追究刑事責任,終身有效。島內外“台獨”分子如果執迷不悟、不知收斂、一意孤行,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我們要強調,憲法和反分裂國家法、國家安全法等國家法律對於解決台灣問題、促進祖國統一已有明確規定,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我們將持續加強運用法治方式和法治力量打擊“台獨”分裂勢力,推進祖國統一進程,我們也將根據形勢發展變化,進一步出台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圖謀及行徑的法治新舉措,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中央台辦:對於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既有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也充滿自信
記者提問:當前台海局勢更趨複雜嚴峻,島內“綠化”趨勢明顯上升,很多民衆對大陸方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導權,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存在一定擔心。請問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謝謝。
中央台辦研究局局長仇開明:剛才這位記者提到,當前台海局勢更趨複雜嚴峻,島內“綠化”趨勢明顯上升,儘管當前台海形勢嚴峻複雜,面臨多重挑戰,但是我們對於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既有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也充滿自信。
這份信心來自國家發展進步。來自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包括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在內的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極大提升,大陸已經對台灣形成全面性實力優勢。2021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14萬億元人民幣。大陸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羣體,有1.6億市場主體和全球最完備、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隨着大陸的持續發展,將不斷增強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力、吸引力,不斷增強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牽引力、主導權。
這份信心來自道義的力量。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兩岸尚未完全統一,但中國主權和領土從未分割,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正義的事業必定勝利。
這份信心還來自人民的力量。絕大多數台灣同胞是反對“台獨”、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要和平、要發展、要過好日子,是台灣的主流民意。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逐漸認識到,台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繫於民族復興。14億多大陸同胞和海內外中華兒女熱切期盼統一、堅定捍衛統一,這是我們的最大底氣所在。
這份信心更來自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紐帶最牢固,文化的力量最持久。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追求團結統一,大一統的文化理念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脈,是“天地之長經,古今之通義”,維護國家統一是中國人最珍視的民族氣節。
搞“台獨”分裂,抗拒統一,根本過不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這一關,也根本過不了中國14億多人民的決心和意志這一關,是絕對不可能得逞的。兩岸同胞要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反對“台獨”分裂,堅定統一信心,匯聚統一力量,在不斷深化交流合作中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共創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偉業。

兩岸民間交流合作及人員往來有哪些進步發展?中央台辦回應
記者提問:請問兩岸民間各領域交流合作以及人員往來在這幾年有哪些進步發展?以及如何緩解新冠疫情對兩岸交流所造成的影響。另外,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到大陸求學、就業,在吸引台灣年輕人到大陸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謝謝。
中央台辦新聞發言人朱鳳蓮:謝謝大家關注兩岸的基層民衆和青年。確實,兩岸關係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來自於民間和青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會同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斷拓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親情福祉,為兩岸關係發展增添了強勁內在動力。我們歸納了一下,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兩岸同胞要交流、要合作、要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兩岸大交流格局堅實穩固。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領域交流不斷擴大,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格局。2015年實施台胞來往大陸免簽註政策,全面實施卡式台胞證,進一步方便了台胞往來兩岸,當年達到985萬人次峯值。2020年以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和民進黨當局設置政治障礙的影響,線上交流已經成為兩岸同胞交流互動的主要形式,兩岸各界每年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近千場交流活動。
第二,同等待遇政策不斷深化細化,助力更多台灣同胞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我們會同各地區各部門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為台胞提供大陸的發展機遇、落實同等待遇,包括制發台灣居民居住證、取消台灣居民就業許可證、擴大台胞在事業單位就業試點、擴大對台招生、保障台胞在大陸參與職業資格考試和社會保險、台胞在大陸免費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等。
現在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在大陸找到了發展舞台,我們累計設立了78家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服務和入駐台灣青年創業項目企業220多個,有兩千多名台灣青年學者在大陸高等院校任教。每年有近三千名台灣大學生在大陸高等院校獲得獎學金,有近千名台胞已經考取了大陸各類熱門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有近三百名在大陸工作生活的台胞獲得了地市級以上的五一勞動獎章、五四青年獎章、三八紅旗手、五好家庭等榮譽稱號。
第三,兩岸社會文化融合發展不斷深化,新時代新征程帶來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新氣象。每年有大量台胞來到大陸尋根問祖。影視、音樂、美術、創意設計、圖書出版、非遺等兩岸文化交流蓬勃開展。大陸優秀的影視劇等文化產品深受台灣民衆,特別是青少年的喜愛。每年也有上千人次的台灣演藝人員參與大陸廣電視聽節目和影視制作,台灣少數民族也參加了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第四,基層民衆和青年羣體已經成為兩岸交流的主力軍,厚植兩岸關係發展的社會基礎和前進動力。現在兩岸的交流已經更多面向基層民衆、面向年輕一代。兩岸民間交流的最大平台海峽論壇已經連續舉辦了13屆,兩岸城市交流的重要平台“上海—台北城市論壇”連續舉辦了13屆。兩岸科技、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宗教和民間信仰、工會、婦女等各領域各界別的交流廣泛開展,每年舉辦數百場的台灣青少年夏(冬)令營、研習營,以及海峽青年節、海峽青年論壇等大型交流活動,吸引數以萬計的台灣青少年參與。在大陸台胞也都積極參與助力扶貧攻堅、鄉村振興及支教義診、賑災助困、抗擊疫情等志願服務。
展望未來,我們將出台更多的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持續為兩岸各界交流合作創造有力條件,促進兩岸同胞加深相互了解,增進互信認同,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
中央台辦:任何歪曲事實、否定和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行徑都將以失敗告終
記者提問:近段時間,民進黨當局大肆鼓吹“兩岸互不隸屬”謬論,美國不斷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如何認識台灣問題的性質、一個中國原則的內涵及意義?謝謝。
中央台辦研究局局長仇開明:各位記者朋友們上午好,剛剛這個問題由我來給大家回答。當前台海形勢嚴峻複雜,原因是民進黨當局堅持“台獨”分裂立場,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美國一些勢力出於霸權心態和冷戰思維,變本加厲“以台制華”,為此民進黨當局大肆鼓吹“兩岸互不隸屬”謬論,美國不斷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以達到其政治目的。我們要徹底揭露,以正本清源還其本來面目,無論是“互不隸屬”謬論,還是美方掏空一個中國原則,都是試圖歪曲台灣問題的性質和現狀、否定一個中國原則。
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歷史經緯清晰、法理事實清楚。大量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台灣的情境,也記載了自12世紀中葉起,中國歷代中央政府開始在澎湖、台灣設治,實施行政管轄的情況。
台灣問題的產生和演變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休慼相關。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陷入內憂外患、山河破碎的悲慘境地,台灣更是被外族侵佔長達半個世紀。1943年,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把日本竊取的包括台灣和澎湖列島在內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條款必將實施。1945年,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經過浴血奮戰,取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台灣隨之光復,重回祖國懷抱。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在中國這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情況下的政權更替。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沒有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的主權。由於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海峽兩岸陷入長期政治對立的特殊狀態。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一決議不僅從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徹底解決了全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而且明確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只有一個,不存在“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問題。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處理涉及台灣問題均遵循一個中國原則。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中國同181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有關歷史事實、法理基礎和國際現實充分證明,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儘管海峽兩岸尚未完全統一,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從未分割,民進黨當局出於“台獨”本性和政治私利,散布、炒作所謂“兩岸互不隸屬”“台灣地位未定”等謬論,否定和挑戰一個中國原則,是歪曲事實、混淆視聽。
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幹涉。中美兩國建交以妥善處理解決台灣問題為前提,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明確闡述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所做的承諾。美國政府在1972年《上海公報》中明確表示“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在1978年《中美建交公報》中明確承諾,“美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美國承認中國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然而,近年來美方卻在不斷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公然違背其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就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承諾,開歷史倒車。我們堅決反對。我們敦促美方切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慎重妥善處理台灣問題。
正如白皮書所指出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法理事實不容置疑,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不容改變。任何歪曲事實、否定和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行徑都將以失敗告終。
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式實現祖國統一將給台灣帶來哪些好處,中央台辦回應
記者提問:在今年8月發布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中提到了“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實踐問題。請問,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式來實現祖國統一,將給台灣帶來哪些好處?另外,將對台灣同胞帶來哪些福祉和利益?
中央台辦宣傳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馬曉光:我來回答你的提問。“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體現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華智慧。和平統一後,“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和感情。“一國兩制”是為解決兩岸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而提出的最具包容性的方案,是和平的方案,民主的方案,善意的方案,共贏的方案。按照“一國兩制”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將給台灣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台灣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兩岸統一後,台灣可以實行不同於祖國大陸的社會制度。台灣同胞可以在和平安寧的狀態下生活和工作。祖國大陸將更有條件、更好地照顧台灣同胞。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台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所有擁護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台灣同胞將在台灣真正當家作主,參與祖國建設,盡享發展紅利。
兩岸統一後,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制度化更加完善,以大陸市場為廣闊腹地,台灣經濟發展空間更大,競爭力更強,產業鏈供應鏈更加穩定通暢,創新活力更加生機勃勃。長期困擾台灣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衆多難題,可以在兩岸融合發展、應通盡通中得到解決。台灣財政收入儘可用於改善民生,多為老百姓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
兩岸統一後,台灣的文化創造力將得到充分發揚,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交流互鑑、化育後人,台灣地域文化在中華文化根脈的滋養中更加枝繁葉茂、煥發光彩。
兩岸統一後,台灣同胞發展空間將更大,在國際上腰桿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耀。
必須強調的是,中國的統一,不會損害任何國家的正當利益包括其在台灣的經濟利益,只會給各國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只會給亞太地區和世界繁榮穩定注入更多正能量,只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環球網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