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志(記者 馮琳)北京報道:9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促進制造業區域協調發展”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制造業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引導重點區域制造業集聚集群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等方面的工作情況。
工信部新聞發布會現場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規模實力雄厚,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據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東文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曆史機遇,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大力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加快培育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集聚港澳創新資源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五年來取得明顯成效。
他指出,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人民幣。目前大灣區已形成了門類齊全、規模龐大的制造業和服務業體系。其中,香港、澳門地區服務業高度發達,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超9成;大灣區內地9市已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今年上半年,大灣區內地9市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55.9%和33.1%,形成了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萬億級產業集群,成為廣東工業發展的主引擎。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東文吳東文表示,廣東省深入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始終堅持將創新作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策源力和主動力,不斷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一是圍繞戰略性產業集群布局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產業共性技術攻關的“推動器”。大灣區推動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創建,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領域布局建設27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17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大灣區區域創新能力連續5年位列全國領先水平,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連續9年位居全國前列,有效發明專利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全國領先。
二是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積極性建設企業技術中心,打造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加速器”。目前,大灣區內地9市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7家,累計培育996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已逐步成為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創新載體。創新能力的提升也助推了企業成長,2021年大灣區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累計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8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7家。
三是著力推進大灣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以點帶面”引領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一年來,橫琴新增澳資企業700多家,總數現在超過5000家。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一年來累計注冊港資企業1.19萬家,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5%。探索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推動港澳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轉化落地,在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等領域培育形成一批新興產業集群。
他指出,下一步,廣東將在先進制造業領域重點布局,充分發揮港澳創新資源集聚、科技金融活躍、人才交流頻繁等優勢,暢通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加快制造業創新成果產業化,打造創新資源高度集聚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