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全球人均壽命最長的地區之一,但人口老齡化、老年貧困惡化與養老資源短缺問題卻成為重大挑戰,令本港長者常常難以實現高質量長壽,新冠疫情的爆發令香港老齡化問題暴露的更加明顯。
為了激發社區在應對香港老齡化問題方面的潛力,推動香港安老護老走向健康、科學及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立法會江玉歡議員研究團隊就“社區支援對於實現香港居家安老作用”展開初步研究,以問卷調查結合社區支援設施實地調研的方式,收集當區居民對於社區支援與養老照顧相關服務的期望及相關設施使用情況,探討社區支援對於香港長者實現居家安老的作用及香港市民對於未來社區支援服務的期待。
研究團隊於今年8月進行了“社區支援對香港老年人實現居家安老的作用情況問卷調研”,共在何文田邨周邊與柴灣興華一邨收回106份有效問卷,同時結合對恩庭長者活動中心進行實地調研與探訪。
調查總結一:市民對本港安老政策了解度不足,對於社區支援、安老服務設施等的認知意識淡薄。
在隨機調查的106位受訪者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對“居家安老”這個詞彙聞所未聞。作為目前本港安老政策的總方針,“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知名度”卻並不理想,甚至在走訪過程中研究團隊發現,“居家安老”四個字對於很多受訪者而言都是較為生澀的詞彙。
佔比七成的受訪者對於自己未來養老方式更傾向於家庭養老(即與家人一起生活),選擇“居家養老(家庭、社區與政府共同參與)”選項的受訪者佔比為21%,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市民拒絕這一養老方式,考慮一半以上的受訪者並不了解此概念,也是影響他們做出選擇的重要原因,側面反映出受訪者對“居家安老”政策的認知度較弱。
調查總結二:目前長者服務設施對於使用者而言較易申請,而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社區券)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目前長者服務設施對於使用者而言較為容易申請,大部分受訪者均表示自己就可以直接申請成功。然而,了解或試圖使用長者服務設施的市民,卻未能及時使用社區券來幫助其使用該服務。
在調查中發現,從未聽過社區券的受訪者佔七成以上,只有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了解社區券。根據調查數據,市民對長者服務設施的了解度高於對社區券的了解度,從而可以合理推測,有部分知道此類服務設施的市民因為從未聽說過社區券而得不到幫助。可見,仍在試驗階段的長者社區服務券(社區券)僅對了解此服務的長者作用較大。
調查總結三:市民對區內醫療服務及社工支援的要求度較高,其次是區內交通服務與社區文娛社交活動。
對於不同社區支援服務的期待,調查結果顯示,需求度由高到低的服務依次是社區醫療服務、社工支援、區內交通服務及社區文娛社交活動。可見受訪者普遍關注到社區支援的便利性,能做到方便就醫、易於求助和交通便利十分重要,這大有可能幫助延緩他們趨向年老衰弱,驅使長者積極走出家居、融入社區。
調查總結四:現時部分長者中心存在樓面面積不足、設施老舊及更新替換率低等問題,服務政策難以全面接觸更多“隱蔽”長者。
研究團隊實地調研小型社區長者活動中心後了解到,現時香港的社區服務中心雖近年有一定發展,但相對於區內長者人口數,其用地及樓面面積仍不足,且存在設施老舊、更新替換率低等問題,提供的服務及設施難以完全滿足不斷增加的需要。從提供社區支援服務的機構角度出發,現行服務政策難以全面接觸更多 普通及“隱蔽”長者,並難以即時為他們提供協助。
政策建議:
1.特區政府應持續加大力度向公眾宣傳“居家安老”政策,達到該政策深入人心的效果。
2.短期內建議政府重新調整、統籌資源,豐富社區支援內容。
3.定期檢視及優化“社區券”的試驗效果,研討服務券未來發展方向,結合疫情暴露出的本港“居家安老”現狀,及時調整政策方向。
4.特區政府作為主導,牽頭各方共同參與发展及完善適合本港的成熟穩定的長期照護系統。
5.加快樂齡科技發展,應對人口嚴重老化的挑戰。
6.擴大社區支援財政預算,並同步建立針對社區支援的資金籌措體系,即建立政府、企業、非牟利機構即家庭資金來源渠道。
7.打造老齡友好城市,應逐步放開服務門檻,特區政府應考慮通過制定政策,改變過去及現有的“補救式”養老模式。
8.推進社區支援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老齡化問題是長期性問題,涉及不同世代和年份更迭,希望特區政府從長遠出發制定政策,社會各界亦要共同參與,進而根本性應對不斷增長的老齡人口,真正將香港建成具備國際水準的老齡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