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9月29日,中日迎來邦交正常化50周年。半個世紀以來,中日兩國關係經歷多重嚴峻考驗,在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軌道上實現了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在實現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際,兩國各界不少人都在思考如何總結過去,開創未來。
文|北京 趙慶 范大祺
8月22日,習近平主席致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時表示,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我願同你一道,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兩國領導人的積極互動,為兩國關係發展提供了戰略指引。當前,中日關係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筆者認為,無論基於東方文化價值理念,還是廣泛深刻的共同利益,雙方都應放眼長遠,學習和汲取前人求同存異的智慧,共同開創兩國和平發展新未來。
中日兩國是重要近鄰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同處東亞板塊,有著上千年的交往歷史,共享地緣政治經濟和生態環境系統。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交流交融留下了許多佳話。
1972年9月2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共同發表聲明,宣布中日邦交正常化,這是當時中日兩國領導人在複雜的形勢下展現出的非同一般的勇氣、魄力和智慧。
半個世紀以來,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日關係經歷多重考驗,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方面均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政治上,中日兩國先後簽署了四個政治文件、達成四點原則共識,構成了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也確定了兩國關係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在經濟上,中國連續15年穩居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日本對華進出口在對外貿易中佔比均超過20%。2021年,雙邊貿易額增加到3,714億美元,再創新高,預計超過日本的第二到第四個貿易夥伴對日貿易的總和。在文化上,兩國文化交流日益繁盛,在文學、藝術、電影、戲劇、動漫、宗教等多領域交流取得豐碩成果。在安全上,中日兩國結束了近代以來的對立與戰爭,有效維護了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如今,中日關係不僅對兩國來說是最重要雙邊關係之一,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中日關係迎關鍵節點
在國際變局下,中日兩國也各自進入新時代,兩國關係蘊含的時代價值和戰略內涵不斷豐富,邁向新階段、開啟新篇章的條件日趨成熟。在關注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兩國關係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近兩三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烏克蘭危機、氣候變化以及世界經濟下行等各方面因素影響,中日民間對對方國家的負面看法比例呈上升趨勢。
中國國際出版集團(中國外文局)“2021年中日關係輿論調查”顯示,中國受訪者對日本持“很好”和“相對較好”印象的比例為32.1%,與2020年(45.2%)相比下降13.1個百分點,對日本印象“相對不好”或“不好”的受訪者比例則由2020年的52.9%上升至66.1%。據日本《朝日新聞》今年9月12日最新中日關係民意調查數據顯示,47%的受訪者認為日本今後“最好深化對華關係”,44%的受訪者認為“最好保持距離”;對於中日關係的現狀,11%的受訪者認為“良好”,而83%的受訪者則“不認為”兩國關係良好。值得注意的是,《朝日新聞》還就中美圍繞台海問題爆發武力衝突,日本捲入其中的不安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76%的受訪者表示“有不安感”,23%的受訪者表示“沒有不安感”。
從某種角度來說,雖然這並非是“理想”狀態,卻是正常現象。一方面,這與中日歷史關係有關,從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一直到1972年中日才恢復邦交,在這段時期兩國人民缺乏相互深入了解的機會。另一方面,日本長期以來陷入少子老齡化危機之中,人口減少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動力不足。觀之中國,綜合國力與日俱增,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與百年前的中國大相徑庭。日本未能在面對中國的快速發展時調整和擺正心態,針對中國的“威脅論”“恐懼症”“脫鉤論”以及置喙台灣問題等中國內政的喧囂再度抬頭,造成近年來中日民間好感度下降。除此之外,中美博弈的發展及擴大化對中日關係產生了明顯的負面效應。在中美關係上,日本政府的態度影響媒體輿論的走向。加之受全球疫情影響,中日兩國政府、民間交流陷入停滯,一定程度上導致兩國的關係降至冰點。
通往東亞共同體之路
交好鄰邦,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應是國際交往的基本信條。雖然中日兩國關係發展歷程並非一帆風順,曾經幾度跌入低谷,但也在經歷一次次考驗、戰勝一次次困難中愈發強韌。
中日兩千年交往史以及邦交正常化50年來的歷史都證明,中日兩國除了和平友好沒有其他選項,這時至今日依然是雙方廣泛共識。近期以來,中日雙方聯合主辦了一系列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活動,充分表明維護和發展中日友好合作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於亞洲乃至世界和平、穩定、繁榮。
為此,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國際經貿秩序重塑、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響世界的新形勢下,中日應抓住機遇進一步加強合作,用誠意共築東亞命運共同體。
第一,把握好兩國關係的正確發展方向。“合則兩利、鬥則俱損”,這是歷史留給中日兩國的重要啟示。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中日兩國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珍惜和維護中日關係來之不易的改善發展大局,切實恪守四個政治文件原則和精神,本著相互尊重和求同存異的精神,妥處彼此分歧差異,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為契機,確保兩國關係始終沿著和平友好的方向發展。
第二,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50年來,中日經貿合作始終是互利共贏的典範。過去如此,今後也應如此。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是兩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特別是中國和日本通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首次達成了雙邊關稅減讓安排,彰顯了兩國堅持自由貿易與多邊主義的發展方向,也意味著中日經貿合作依託這一框架將實現更大互利共贏。中日兩國應進一步夯實雙邊經貿合作基礎,本著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推進RCEP內容的落實,鞏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階段性成果,攜手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及區域經濟一體化,共同做大合作的“蛋糕”,為亞洲以及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做出建設性貢獻,推動中日互利合作邁向更高水平。
第三,以民間交流深化中日人民友誼。“人之相交貴在知心,國之相交在於民相親”。中日兩國人文交流淵源深厚,積澱了兩國獨特的文化交融,凝聚成聯結兩國人民的牢固紐帶,形成了促進兩國關係發展的不竭動力。目前,兩國締結了250多對友好省縣和友好城市,人員往來增加到疫情前的1,200萬人次,中國大陸居民訪日人數接近1,000萬人,佔訪日外國人總數30%和消費的36.8%以上。中日兩國應堅持與時俱進,發揚優良傳統,以中日文化共通性加強民間文化交流,進一步鞏固兩國傳統的友好關係和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謀求民心相通。
香港是中日友好關係發展的積極因素
面對百年變局,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願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為中國南大門,香港與日本聯繫緊密,是日本企業進入龐大的內地市場,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理想夥伴。目前,香港有近1,400家日本公司,其中約有一半將香港作為其地區總部或地區辦事處。可見,香港已經成為中國拉動日本對華貿易及經濟增長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將成為支撐日本經濟復蘇不可忽視的大市場。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的競爭優勢繼續發展,並備受肯定。未來,香港定會結伴日本企業,一同開拓發展機會、相互成就,為全世界帶來無限發展機遇。
(趙慶係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外話語創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范大祺係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外話語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2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