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式現代化就是立足於中國國情,其實踐路徑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符合人類現代化發展客觀規律的一條嶄新道路。正是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與時俱進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助力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大飛躍。
文|北京 楊宜勇
黨的十八大以來開闢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境界
眾所周知,中國式現代化形成於中國共產黨人持續百餘年探索過程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並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科學途徑。特別是進入新時代,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踐行的中國式現代化,深刻闡明了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時代課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體內容。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2021年7月6日,在來自160多個國家的50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領導人參加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旨發言中系統總結性地指出,中國共產黨將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貢獻。
近十年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新成就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總體設計,又有系統推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具體體現在以下領域的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和實踐成果: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堅持黨領導一切,持續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治理現代化。新時代我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完善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完善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式現代化深化了對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出並發展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實踐。我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形成了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構建了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全體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2012年以來,我國共有近200件次法律草案向社會徵求意見,有約110萬人次提出300多萬條意見建議,許多反映民意、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建議和意見受到重視或被採納。其中2018年11月個人所得稅法草案徵求意見時,共收到30多萬條公眾意見;2020年民法典制定過程中,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餘條意見建議。2021年,34件法律草案通過中國人大網公開徵求意見,共收到108,221人次提出的475,254條意見,真正實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之“涉及民眾”之“全”、範圍涵蓋之“全”、“參與內容”之“全”和“民主流程”之“全”的基本內涵。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持續推進經濟建設和經濟治理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堅持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斷前進。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後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確處理增長和分配關係,把“蛋糕”切好分好。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要創造條件、完善制度,穩步朝著這個目標邁進。2013至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不僅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6%的增速,而且也高於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國內生產總值2021年突破1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達114.4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為2012年的1.8倍。2013至2021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超過18%。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持續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現代化。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我們把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增強全體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和社會共同體,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打防結合、整體防控,專群結合、群防群治,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發展好基層社會治理的“楓橋經驗”,平安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國家政治安全能力進一步提高,掃黑除惡取得歷史性成就。據統計,2021年,全國公安機關共偵辦黑社會性質組織案件195起、惡勢力犯罪集團案件1,086起,破獲各類刑事案件1.88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66萬名;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44.1萬餘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69萬餘名,打掉涉“兩卡”違法犯罪團夥3.9萬個,追繳返還人民群眾被騙資金120億元。近年來,社會矛盾總量呈現穩中有降趨勢,社會治安狀況處於歷史最好水平,形成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續寫了中國社會長期穩定的世界奇跡。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堅持文化自信,持續推進文化建設和文化治理現代化。增強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十年,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千百年來,包括端午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延不絕,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彰顯好中國特色提供了文化滋養與精神支撐。2021年,全國文化系統貫徹落實《關於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推動全國公共文化機構建立常態化疫情防控機制。繼續推進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啟動實施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公共文化雲建設項目,示範性旅遊廁所建設和旅遊廁所數字化建設取得新進展。2021全國“村晚”示範展示活動和“舞出中國紅”全國廣場舞展演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成功舉辦,文化惠民工作持續推進。成功舉辦2021年長三角及全國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長三角及部分地市、粵港澳大灣區、西南地區暨成渝雙城文采會等。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治理現代化。在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鍥而不捨,久久為功,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從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麗中國”、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進聯合國,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十年來中國加強環境治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也被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建設良好生態環境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和世界永續發展的目標,“下決心、花力氣”改善生態環境,普惠百姓的中國決心、中國信心和中國作為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認可。2015年11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說,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雖然中國為此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們有信心和決心實現自己的承諾。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發展中國家探索現代化道路積累更多的有益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重要思想貢獻和理論貢獻,反映了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我們始終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綠色低碳,著力攜手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客觀上,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為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沒有走歷史上一些國家依靠侵略和擴張實現崛起的老路,而是堅定致力於探索一條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新路。目前中國堅持開展對外援助,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第二大出資國和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未來我們要努力創造出更加成熟定型、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模式,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更多的中國經驗。在2017年的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指出,從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到150多年前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從70多年前聯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到60多年前萬隆會議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際關係演變積累了一系列公認的原則。這些原則應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遵循。這表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了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傳統,並在21世紀使之升華,既包容了西方的現代性,又超越之,著眼於全球性、整體觀。
結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就是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苦苦尋求中國現代化之路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與光明前景,大大增強了社會主義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充分證明了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中國也沒有辜負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蘊含的整體性思維、創新性實踐、制度性優勢和包容性文化等,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可以為關心治國理政和人類發展、謀求穩定發展繁榮的世界各國提供參照和借鑒,對世界各國克服前進方向之困、道路選擇之惑、國家治理之難提供新的視角和選擇。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我們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係國家發改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2年10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