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盛會在即。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於10月16日舉行。這次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海內外中華兒女無不期待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早日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事關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中華民族發展和國家安全核心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為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進行了不懈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共召開12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黨代會)。每次黨代會都會對對台工作作出重大決策,都會將對台工作作為重要問題加以論述,這些方針政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指導對台工作不斷取得重大進展,推動祖國統一進程。重溫建國以後歷次黨代會關於對台工作的論述,不僅使我們更加堅信,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而且將為新時代的對台工作提出有益的歷史啟示。
文|北京 楊親華
八大: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新思路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統治集團開始將最後的落腳點放在台灣。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發表《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時評,首次提出“解放台灣”的戰略口號。12月31日,中共中央發表《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提出1950年的任務是“解放台灣、海南島和西藏”,“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公然以武力阻止中國人民解放台灣,並把侵佔台灣作為一項長期政策,由此產生台灣問題。
1955年,國際形勢趨於緩和,中國大陸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濟建設。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共中央開始考慮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1955年5月,周恩來首次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上宣布和平解放台灣的政策主張:“中國人民解放台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1956年1月,毛澤東提出:“只要現在愛國,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人都團結起來,為我們的共同目標奮鬥。”他還說:“國共已經合作了兩次,我們還準備進行第三次合作。”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這是黨在全國執政後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的八大政治報告申明:“我們願意用和平談判的方式,使台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而避免使用武力。”這個重要決策,是毛澤東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作出的。在修改報告這部分內容時,毛澤東加寫了兩段十分重要的話:“解放台灣的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武力,那是在和平談判喪失了可能性,或者是在和平談判挫敗以後。”這兩個重要原則,表明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基本立場,標誌著黨的對台方針由武力解放台灣向和平解放台灣的戰略性調整。
九大至十一大:對台工作在曲折中克難前行
1966年,正當國家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時候,一場長達十年、給黨和國家事業造成嚴重災難的“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其產生的一個直接後果是給黨的對台工作造成嚴重衝擊。1966年6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重新提出“一定要把五星紅旗插到台灣省”的政治口號,改變了黨的八大確立的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方針。這篇社論被視為黨的對台政策發生重大逆轉的開始。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九大報告再次強化“一定要解放自己的神聖領土台灣”的政策立場,通篇沒有再提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方式,但由此也表明中國共產黨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十大報告重申了一定解放台灣、一定要統一的立場。但這一時期,毛澤東對圍繞中美關係的國際形勢十分關注。他適應形勢的新變化,審時度勢,及時對外交工作作出富有遠見的重大調整,打開了我國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我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得到恢復,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得以開啟,並基本完成同美國以外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建交過程。為台灣問題的解決創造了有利條件。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大會宣告“文化大革命”結束,重申黨的根本任務是要在20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但由於歷史條件限制,大會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理論和實踐、未能擔負起為實現歷史轉折制定正確路線方針的任務。關於對台工作,十一大報告指出:“根據公報(注:指中美上海公報)的精神,要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美國必須斷絕同蔣幫的所謂外交關係,撤退美國在台灣和台灣海峽地區的一切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廢除同蔣幫的所謂‘共同防禦條約’。台灣省是我國的神聖領土,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解放台灣,這完全是中國的內政,決不容許任何外國干涉。”報告繼續延用“解放台灣”提法,但強調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前提條件是“斷交”、“撤軍”、“廢約”;解決台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決不允許任何外國干涉。
十二大:實現新時期黨的對台工作方針的戰略性調整
20世紀70年代末,國內外形勢均發生深刻變化。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並實行改革開放。這一歷史性決策決定了黨的對台方針的調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使用了“台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統一大業”的新提法,替代了“解放台灣”的老用語,對台工作方針實現了歷史性轉變。對台工作新方針的具體內容體現在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中。這一重要文告鄭重宣告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由此兩岸關係發展揭開新的歷史篇章。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這是中國共產黨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鄧小平在大會開幕詞中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大會報告制定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宏偉綱領。十二大關於對台工作論述最鮮明特點是,徹底放棄了八大以來一直延用的“解放台灣”的提法。報告指出:“我們黨還面臨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就是要同全體愛國同胞攜手合作,為完成祖國統一的神聖使命而努力奮鬥。”強調台灣回到偉大祖國的懷抱,是全國同胞的共同要求,是中國的內政,任何外國無權干涉;明確表示,“希望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督促國民黨當局,審時度勢,以國家前途民族大義為重,不要執迷不悟,及早舉行國共兩黨的談判,共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十二大報告表明,黨中央在尊重台灣現實的基礎上,開闢了以推動國共第三次合作,通過和平談判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新途徑。
十三大至十五大:新時期“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與發展
作為“一國兩制”構想的創立者和倡導者,鄧小平曾多次回顧對台工作新方針形成的歷史背景。1983年6月26日,他在會見楊力宇教授時說:“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是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制定的,有關政策是逐漸完備起來的,我們將堅持不變。”1984年6月22日、23日,他在分別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知名人士鍾士元時說:“近幾年來,中國一直在克服‘左’的錯誤,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來制定各方面工作的政策。經過五年半,現在已經見效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來解決香港和台灣問題。”
1979年1月1日,《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後,台灣問題被提上黨和國家重要議事日程。此後,黨中央進一步從全局高度統籌考慮祖國統一問題。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全面系統闡述了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後稱為“葉九條”)。“葉九條”的發表,標誌著“一國兩制”構想開始形成。1982年1月,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1983年6月,鄧小平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六條方針,進一步充實了“一國兩制”的構想。
“一國兩制”構想最早是為解決台灣問題提出的,但首先被運用於解決香港、澳門問題的實踐,並取得成功。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逐步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十三大報告指出:“按照‘一國兩制’的原則,中英、中葡已就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達成協議。我們正按照這個原則努力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歷史將證明,按‘一國兩制’實現國家統一的構想和實踐,是中華民族政治智慧的偉大創造。”報告首次將“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寫入黨代會的報告,表明“一國兩制”構想既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又充分考慮到台灣、港澳的歷史和現實,是推動祖國和平統一的創造性方針。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大會提出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任務。這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決策。大會報告從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九個方面,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概括,報告不僅首次將“一國兩制”科學構想列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之一,首次闡明“一國兩制”的科學內涵,指出“在祖國統一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而且首次在黨代會的報告中完整使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表述,報告提出“我們堅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積極促進祖國統一”。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這次大會是在世紀之交,香港已經回歸祖國、澳門即將回歸祖國,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道路上邁出重要步伐的背景下召開的。十五大報告首次闢出專節論述對台工作,反映了黨中央對世紀之交對台工作的高度重視。報告將“一國兩制”構想作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論述,完整闡釋了其科學涵義。報告指出:“‘一國兩制’構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內容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台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這一構想,既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又充分考慮台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體現了高度的靈活性,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這將有助於台灣同胞了解“一國兩制”的真正內涵,爭取其理解和支持祖國和平統一事業。
十六大:鄭重宣示完成祖國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大會確定,完成祖國統一,是中國人民進入21世紀的三大任務之一。這是黨中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報告指出:“我們黨必須堅定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闡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新論述,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的表述,首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充分表明毫不動搖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堅定立場,也對海峽兩岸關係釋放出極大善意。重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並首次具體提出“三個可以談”,即“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可以談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空間問題,也可以談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等問題”。提出“兩岸統一後,台灣可以保持原有的社會制度不變,高度自治。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不變,他們的切身利益將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灣經濟將真正以大陸為腹地,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台灣同胞可以同大陸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利,共享偉大祖國在國際上的尊嚴和榮譽”。進一步充實“一國兩制”的內涵。報告強調:“國家要統一,民族要復興,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首次將“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上升到民族復興的高度,突顯了我們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推進國家的統一的使命感和緊迫感。
十七大至十八大: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央對台工作大政方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積極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首次將“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的主題”這一重要思想觀點寫入黨代會報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孕育於反“台獨”鬥爭尖銳之時。黨的十六大以後,黨中央高度關注陳水扁當局“台獨”分裂活動不斷升級的事態發展。針對陳水扁當局“台獨”分裂活動不斷加劇,發生“台獨”重大事變的可能性明顯增大,威脅我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現實危險性日益嚴重的現實,黨中央作出將反對和遏制“台獨”作為對台工作首要任務的重大決策。2005年3月4日,胡錦濤提出發展兩岸關係四點意見,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對台政策進入“以法遏獨,以法促統”的新階段。同時,黨中央積極推動島內外認同“九二共識”、主張發展兩岸關係的積極力量共同反對“台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來訪,開啟兩岸政黨交流。胡錦濤與連戰會談後發表《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首次提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概念。2006年4月,胡錦濤在會見連戰時,首次提出“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的重要主張,並且呼籲“兩岸同胞攜起手來,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個主題。”
據此,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努力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這是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也是對台工作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次重要大會。大會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確立了“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宏偉目標。這一關乎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戰略性決策,決定了對台工作的方針政策,並引領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大會強調,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和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納入對台工作大政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會報告要求,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努力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鬥,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圖謀。這些論述構成了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重要途徑、強大動力和必要條件。首次把堅持“九二共識”寫入黨代會的報告,表明對“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治基礎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度重視,並強調加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化建設,主張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並對此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合情”就是照顧彼此關切,不搞“強加於人”;“合理”就是恪守法理基礎,不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
十九大:確立“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為新時代對台工作基本方略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大會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大會報告將“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現階段對台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宣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強調“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和文化往來,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進一步明確了對台工作必須堅持什麼、推動什麼、反對什麼、實現什麼,為做好新時代對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報告特別指出“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台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這為破解兩岸政治僵局指明了方向。報告提出“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體現了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新理念。報告強調“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六個絕不”擲地有聲,充分顯示了中國大陸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圖謀和外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堅定意志、堅強信心和強大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對台工作論述,集中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對台工作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是做好新時代對台工作的行動指南。
(作者係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港澳局原副局長,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2年10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