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馮琳
7月18日至8月19日,“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又走過了一個圓滿的暑假,近百名來自香港、澳門的青年學子以線上線下的不同方式在內地16家文博機構完成了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工作。
因疫情原因,今年的活動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方式進行。中國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國美術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中演演出院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科學技術館、宋慶齡同志故居、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首都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北京自然博物館等16家內地文博機構和文旅企業為港澳青年學生共提供了92個實習崗位,崗位類型包含宣傳策劃、設計、文員、文獻管理、文物保護等。
“我在故宮修文物”
來自香港教育大學的徐皓楠本次實習的工作是在故宮博物院唐卡修復組跟隨方小濟、王猷等幾位老師學習唐卡修復。唐卡是西藏獨有的藝術作品,以彩畫、刺繡、堆綾等多種藝術手法製作。
在實習的初始階段,方老師根據徐皓楠的簡歷背景,悉心推薦並提供了六部有關唐卡和文物修復的著作及論文,幫助徐皓楠系統地了解唐卡歷史以及諸多關於唐卡繪製的知識,例如顏料、畫法、畫派等等。這讓徐皓楠從唐卡欣賞者的角度轉換為唐卡製作者的角度開始認識藝術品背後的各種細節和設計,也讓他認識到“文物修復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的真正意涵。
掌握一定基礎知識後,終於迎來了令徐皓楠萬分期待的實操工作。他參與的項目是對《蓮花生大師》和《四臂觀音》兩幅實驗樣品進行病害圖的繪製,通過對圖片進行高清晰度的掃描,再用不同的符號一點一點勾勒出其中存在的如蟲害、崩陷、污漬等各類病害,以方便後續修復。
都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徐皓楠在躬行中有了更深的體悟。“我在閱讀文物修復書籍時,並沒有感覺到非常複雜,但是實際開展工作後,一下就發現了書本知識與實踐操作的距離。”他舉例說道,著作中所列的文物病害水漬圖往往非常典型且好分辨,但是實際操作中,這些水漬並不好分辨,有時候甚至無法確定是水漬還是污漬。這讓他想起之前所研究的青銅器,書本上所列的青銅器斷代方法通常是以標準器為界,但是實際上一件青銅器往往有多種且複合型的紋飾,這時候必須要借助經驗方可斷代,唐卡病害圖繪製亦是如此。
勾勒病害圖的工作更令徐皓楠初嘗到“坐得住”的艱辛與不易。“我之前曾看過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對於文物修復師常年可以和國寶打交道感到羨慕不已。但是實際參與工作後,感覺其實大多數的工作都需要修復師有很好的耐心和恒心,因為其中的寂寞和枯燥也非常磨練人的性格。”由此,他更加衷心地欽佩文物修復從業者。在徐皓楠看來,他們不僅僅擁有豐富的學識和實踐經驗,也有良好的恒心,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願意投身於這樣一個偉大卻又寂寞行業的勇氣和理想,非常值得後輩們學習。
“我在劇院當場務”
“在北京擊退上輪疫情後,收到了文化和旅遊部給港澳學生的福利,得知北京的大機構實習終於重新舉辦起來了,我立刻填寫並發送意向表格。因為我以後的碩士研究方向是文化管理,所以這次我唯一申請了國家話劇院的實習工作,最終如願以償得到了offer!”就讀於北京語言大學的龔渝婷在萬分期待中來到了國家話劇院擔當場務管理員。她的實習工作日常包括:檢票、引位、維持現場秩序、貴賓接待、後台化妝間服務與管理等等。
“7月18日,是我第一天上班,下午兩點半到國家話劇院報到。當天沒有什麼特別的工作,就是認識各個地方,看得我眼花繚亂。”龔渝婷告訴記者,“國家話劇院雖然沒有國家大劇院的規模,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談起劇院的管理日常,她儼然是半個行家了:檢票的順序是“一看、二唱、三撕、四放行”,劇場座位的分布規則為左邊是單號、右邊是雙號,身高一米二以下兒童在大部分演出時是不放行的,食物和鮮花不可以帶入場內,遲到觀眾要看情況才能入場,遇到中途離場的觀眾要向他們詢問情況……
“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龔渝婷從實踐當中找到了門道兒。為何身高一米二以下兒童不放行?“因為小朋友身高不夠,坐下來不能看清楚舞台。如果不是兒童場,音響和燈光也會因演出要求時大時小,這些都是對小朋友健康的不利因素。有些小朋友因為黑場而害怕然後大聲哭鬧,確實會影響到演出。”“另外一些限制,如食物,是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和對演出的尊重,不讓帶鮮花是為維持場內秩序而考慮,詢問離場觀眾是避免會有逃票的可能等。”
龔渝婷感到,這份工作並沒有想象中簡單,需要解決各種突發情況和解答觀眾的各種問題。“遲到的觀眾不可以在人物獨白的時候放行,會干擾演出人員。我也遇到過觀眾抱怨‘我都遲到了,你還不快點讓我們進去’,這種情況就需要和觀眾好好溝通。”
借著實習的機會,龔渝婷還在劇場觀看了很多演出,包括《鐵路東進》、《冰雪奇緣2》、《西城大媽》、《念》等,她非常敬佩話劇演員的精湛演技和專心致志的狀態。
雖然實習時間很短暫,但是龔渝婷和劇院的老師、同事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就如我的指導老師所說,沒有觀眾會把我當成實習生,我的一舉一動都是代表了國家話劇院。我們的團隊十分團結、互幫互助、大家都很有愛,擁有自己的團魂!”這份實習對她未來的人生規劃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僅幫助她提前預習了文化管理知識,更讓她懂得——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我給先輩辦展覽”
坐落於北京什剎海的宋慶齡故居正在籌辦一組《孫中山宋慶齡與香港》展覽,身處香港的李澤宜和陳青瑤成為了本次展覽的重要助力。
為生動講述宋慶齡女士在香港期間的經歷,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的陳青瑤需要製作一條3分半鐘的視頻。此前,陳青瑤曾擔任過不少機構的視頻剪輯,但這一次任務的不同之處在於,需要她自己做好前期資料整理、文案策劃等準備工作。為此,她專門前往中環半山的香港孫中山紀念館以及尖沙咀的歷史博物館收集資料。
“這次的實習確實讓我體驗了許多,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於視頻製作是不是太過於自信了。因為實習機構的老師很早就給我們布置了工作,卻因為我輕視了前期準備的難度導致第一次的考察困難重重。”好在後來她及時調整了計劃,所以還算順利。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李澤宜在宋慶齡故居調查研究崗位實習,也參與了該展覽的策展工作。此前從未有過相關經驗的她,如今已成為了一名頗有幾分專業氣質的策展員,向記者介紹起來繪聲繪色。
李澤宜說,策劃一個展覽最基礎的是要針對龐大的資料進行匯整,包括對所有資料進行篩選、重組資料以進行說明、再呈現給大眾的過程;不同的展覽帶有不同的目的,《孫中山宋慶齡與香港》展覽項目是知識型展覽,主要是想講述歷史、教育大眾,所以需要大量照片以供展示,還需要實地考察。
李澤宜的具體實習任務包括,從各種資料中找到孫中山先生和宋慶齡女士在香港活動過的相關地點,制定合適的行走路線後去拍下有關照片,再結合各種資料對照片進行說明和闡述。“老實說,一開始需要搜集資料的時候真的會有一種錯覺,就是感覺所有資料都很有用,什麼都想說。在這裡要感謝指導老師,雖然疫情下我們不能面對面進行交流,可當我們有問題的時候她都從旁協助。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讓我們有一個大方向的同時,也給了我們足夠大的自由度和空間可以盡情地嘗試、摸索、去思考哪些資料是需要的,而且要上哪兒才能找到和獲得所需要的資料,務求達到傳遞展覽想要帶出的訊息予觀眾,也懂得如何向各大機構和學校聯繫收集與展覽相關的照片、素材。”李澤宜說。
這一次的實習經歷讓李澤宜找到了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令她意識到投身於文博行業是其熱情所在。“現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博產業,可見國家對於傳播和加深公眾對中華文化歷史和藝術認識的重視,這對於香港來說是喜聞樂見的。我覺得自己需要把握好這個機遇,為文博事業發展作出貢獻。”李澤宜還說,希望《孫中山宋慶齡與香港》展覽成功展出後,能有更多人來看看和認識我們中國偉大的革命家在香港的一些故事。
幫助港澳青年打開擇業、生活的新篇章
“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港澳台辦、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秘書處、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青年工作部、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教育與青年工作部、香港青年聯會、澳門基金會共同主辦,旨在通過文化學習考察、實習實踐、遊學交流、藝術採風等多種方式,促進港澳大學生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加深對中華文化和祖國國情的認知了解,為港澳同學開拓視野、鍛煉本領、成長成才提供更多幫助。
自2005年開始,“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迄今已連續成功舉辦18年,成為內地與港澳青年交流重點品牌項目,是港澳青年朋友認識祖國發展、了解民族歷史文化、增長社會閱歷的有益平台。多年來,數千名港澳優秀青年學子參與其中,到內地知名博物館、劇院劇場、文旅企業等開展工作實習和文化交流,讓港澳同學們深刻體會到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底蘊,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國際人文交流方面,找到發揮自身作用的空間,就此打開擇業、生活的新篇章。
很多同學因疫情無法到京,於是主辦方特意組織了雲遊故宮博物院、雲遊中華世紀壇、“探秘北京中軸線”雲展覽、“香港的未來,故宮的使命”線上講座、“四十六種聲音,聽見故宮之美”線上直播、“暢遊故宮,細味中華”線上分享會等精彩紛呈的“雲”參訪體驗活動。
疫情絲毫未消減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反而在“雲端”的相連中給這段經歷增添了幾分珍貴回憶。就如張樂兒同學所記——“雲遊在千年的清風與流明之間。”
8月26日下午,2022年“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圓滿閉幕。文化和旅遊部港澳台辦二級巡視員張棟總結表示,希望港澳同學通過參加文化實踐活動,做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使者、做講好當代中國故事的先鋒、做“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香港故事澳門故事的親身實踐者,把自身發展融入國家發展之中,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施展才華、成就事業。
港澳青年學子們也紛紛訴說感受道,參加本次文化實踐活動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經歷,不單於形式上的創新,內容上也相當豐富,短短一個多月的實習生活十分充實;通過在實習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實踐任務,學習和體驗了中華歷史文化,親身感受到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相信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好,而且會有更多的港澳青年來內地求學工作和生活,因為我們都在努力變得更好和變得強壯!”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2年10月號,文章圖片均由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提供)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本刊記者 馮琳
7月18日至8月19日,“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又走過了一個圓滿的暑假,近百名來自香港、澳門的青年學子以線上線下的不同方式在內地16家文博機構完成了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工作。
因疫情原因,今年的活動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方式進行。中國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國美術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中演演出院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科學技術館、宋慶齡同志故居、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首都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北京自然博物館等16家內地文博機構和文旅企業為港澳青年學生共提供了92個實習崗位,崗位類型包含宣傳策劃、設計、文員、文獻管理、文物保護等。
“我在故宮修文物”
來自香港教育大學的徐皓楠本次實習的工作是在故宮博物院唐卡修復組跟隨方小濟、王猷等幾位老師學習唐卡修復。唐卡是西藏獨有的藝術作品,以彩畫、刺繡、堆綾等多種藝術手法製作。
在實習的初始階段,方老師根據徐皓楠的簡歷背景,悉心推薦並提供了六部有關唐卡和文物修復的著作及論文,幫助徐皓楠系統地了解唐卡歷史以及諸多關於唐卡繪製的知識,例如顏料、畫法、畫派等等。這讓徐皓楠從唐卡欣賞者的角度轉換為唐卡製作者的角度開始認識藝術品背後的各種細節和設計,也讓他認識到“文物修復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的真正意涵。
掌握一定基礎知識後,終於迎來了令徐皓楠萬分期待的實操工作。他參與的項目是對《蓮花生大師》和《四臂觀音》兩幅實驗樣品進行病害圖的繪製,通過對圖片進行高清晰度的掃描,再用不同的符號一點一點勾勒出其中存在的如蟲害、崩陷、污漬等各類病害,以方便後續修復。
都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徐皓楠在躬行中有了更深的體悟。“我在閱讀文物修復書籍時,並沒有感覺到非常複雜,但是實際開展工作後,一下就發現了書本知識與實踐操作的距離。”他舉例說道,著作中所列的文物病害水漬圖往往非常典型且好分辨,但是實際操作中,這些水漬並不好分辨,有時候甚至無法確定是水漬還是污漬。這讓他想起之前所研究的青銅器,書本上所列的青銅器斷代方法通常是以標準器為界,但是實際上一件青銅器往往有多種且複合型的紋飾,這時候必須要借助經驗方可斷代,唐卡病害圖繪製亦是如此。
勾勒病害圖的工作更令徐皓楠初嘗到“坐得住”的艱辛與不易。“我之前曾看過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對於文物修復師常年可以和國寶打交道感到羨慕不已。但是實際參與工作後,感覺其實大多數的工作都需要修復師有很好的耐心和恒心,因為其中的寂寞和枯燥也非常磨練人的性格。”由此,他更加衷心地欽佩文物修復從業者。在徐皓楠看來,他們不僅僅擁有豐富的學識和實踐經驗,也有良好的恒心,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願意投身於這樣一個偉大卻又寂寞行業的勇氣和理想,非常值得後輩們學習。
“我在劇院當場務”
“在北京擊退上輪疫情後,收到了文化和旅遊部給港澳學生的福利,得知北京的大機構實習終於重新舉辦起來了,我立刻填寫並發送意向表格。因為我以後的碩士研究方向是文化管理,所以這次我唯一申請了國家話劇院的實習工作,最終如願以償得到了offer!”就讀於北京語言大學的龔渝婷在萬分期待中來到了國家話劇院擔當場務管理員。她的實習工作日常包括:檢票、引位、維持現場秩序、貴賓接待、後台化妝間服務與管理等等。
“7月18日,是我第一天上班,下午兩點半到國家話劇院報到。當天沒有什麼特別的工作,就是認識各個地方,看得我眼花繚亂。”龔渝婷告訴記者,“國家話劇院雖然沒有國家大劇院的規模,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談起劇院的管理日常,她儼然是半個行家了:檢票的順序是“一看、二唱、三撕、四放行”,劇場座位的分布規則為左邊是單號、右邊是雙號,身高一米二以下兒童在大部分演出時是不放行的,食物和鮮花不可以帶入場內,遲到觀眾要看情況才能入場,遇到中途離場的觀眾要向他們詢問情況……
“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龔渝婷從實踐當中找到了門道兒。為何身高一米二以下兒童不放行?“因為小朋友身高不夠,坐下來不能看清楚舞台。如果不是兒童場,音響和燈光也會因演出要求時大時小,這些都是對小朋友健康的不利因素。有些小朋友因為黑場而害怕然後大聲哭鬧,確實會影響到演出。”“另外一些限制,如食物,是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和對演出的尊重,不讓帶鮮花是為維持場內秩序而考慮,詢問離場觀眾是避免會有逃票的可能等。”
龔渝婷感到,這份工作並沒有想象中簡單,需要解決各種突發情況和解答觀眾的各種問題。“遲到的觀眾不可以在人物獨白的時候放行,會干擾演出人員。我也遇到過觀眾抱怨‘我都遲到了,你還不快點讓我們進去’,這種情況就需要和觀眾好好溝通。”
借著實習的機會,龔渝婷還在劇場觀看了很多演出,包括《鐵路東進》、《冰雪奇緣2》、《西城大媽》、《念》等,她非常敬佩話劇演員的精湛演技和專心致志的狀態。
雖然實習時間很短暫,但是龔渝婷和劇院的老師、同事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就如我的指導老師所說,沒有觀眾會把我當成實習生,我的一舉一動都是代表了國家話劇院。我們的團隊十分團結、互幫互助、大家都很有愛,擁有自己的團魂!”這份實習對她未來的人生規劃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僅幫助她提前預習了文化管理知識,更讓她懂得——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我給先輩辦展覽”
坐落於北京什剎海的宋慶齡故居正在籌辦一組《孫中山宋慶齡與香港》展覽,身處香港的李澤宜和陳青瑤成為了本次展覽的重要助力。
為生動講述宋慶齡女士在香港期間的經歷,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的陳青瑤需要製作一條3分半鐘的視頻。此前,陳青瑤曾擔任過不少機構的視頻剪輯,但這一次任務的不同之處在於,需要她自己做好前期資料整理、文案策劃等準備工作。為此,她專門前往中環半山的香港孫中山紀念館以及尖沙咀的歷史博物館收集資料。
“這次的實習確實讓我體驗了許多,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於視頻製作是不是太過於自信了。因為實習機構的老師很早就給我們布置了工作,卻因為我輕視了前期準備的難度導致第一次的考察困難重重。”好在後來她及時調整了計劃,所以還算順利。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李澤宜在宋慶齡故居調查研究崗位實習,也參與了該展覽的策展工作。此前從未有過相關經驗的她,如今已成為了一名頗有幾分專業氣質的策展員,向記者介紹起來繪聲繪色。
李澤宜說,策劃一個展覽最基礎的是要針對龐大的資料進行匯整,包括對所有資料進行篩選、重組資料以進行說明、再呈現給大眾的過程;不同的展覽帶有不同的目的,《孫中山宋慶齡與香港》展覽項目是知識型展覽,主要是想講述歷史、教育大眾,所以需要大量照片以供展示,還需要實地考察。
李澤宜的具體實習任務包括,從各種資料中找到孫中山先生和宋慶齡女士在香港活動過的相關地點,制定合適的行走路線後去拍下有關照片,再結合各種資料對照片進行說明和闡述。“老實說,一開始需要搜集資料的時候真的會有一種錯覺,就是感覺所有資料都很有用,什麼都想說。在這裡要感謝指導老師,雖然疫情下我們不能面對面進行交流,可當我們有問題的時候她都從旁協助。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讓我們有一個大方向的同時,也給了我們足夠大的自由度和空間可以盡情地嘗試、摸索、去思考哪些資料是需要的,而且要上哪兒才能找到和獲得所需要的資料,務求達到傳遞展覽想要帶出的訊息予觀眾,也懂得如何向各大機構和學校聯繫收集與展覽相關的照片、素材。”李澤宜說。
這一次的實習經歷讓李澤宜找到了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令她意識到投身於文博行業是其熱情所在。“現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博產業,可見國家對於傳播和加深公眾對中華文化歷史和藝術認識的重視,這對於香港來說是喜聞樂見的。我覺得自己需要把握好這個機遇,為文博事業發展作出貢獻。”李澤宜還說,希望《孫中山宋慶齡與香港》展覽成功展出後,能有更多人來看看和認識我們中國偉大的革命家在香港的一些故事。
幫助港澳青年打開擇業、生活的新篇章
“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港澳台辦、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秘書處、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青年工作部、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教育與青年工作部、香港青年聯會、澳門基金會共同主辦,旨在通過文化學習考察、實習實踐、遊學交流、藝術採風等多種方式,促進港澳大學生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加深對中華文化和祖國國情的認知了解,為港澳同學開拓視野、鍛煉本領、成長成才提供更多幫助。
自2005年開始,“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迄今已連續成功舉辦18年,成為內地與港澳青年交流重點品牌項目,是港澳青年朋友認識祖國發展、了解民族歷史文化、增長社會閱歷的有益平台。多年來,數千名港澳優秀青年學子參與其中,到內地知名博物館、劇院劇場、文旅企業等開展工作實習和文化交流,讓港澳同學們深刻體會到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底蘊,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國際人文交流方面,找到發揮自身作用的空間,就此打開擇業、生活的新篇章。
很多同學因疫情無法到京,於是主辦方特意組織了雲遊故宮博物院、雲遊中華世紀壇、“探秘北京中軸線”雲展覽、“香港的未來,故宮的使命”線上講座、“四十六種聲音,聽見故宮之美”線上直播、“暢遊故宮,細味中華”線上分享會等精彩紛呈的“雲”參訪體驗活動。
疫情絲毫未消減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反而在“雲端”的相連中給這段經歷增添了幾分珍貴回憶。就如張樂兒同學所記——“雲遊在千年的清風與流明之間。”
8月26日下午,2022年“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圓滿閉幕。文化和旅遊部港澳台辦二級巡視員張棟總結表示,希望港澳同學通過參加文化實踐活動,做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使者、做講好當代中國故事的先鋒、做“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香港故事澳門故事的親身實踐者,把自身發展融入國家發展之中,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施展才華、成就事業。
港澳青年學子們也紛紛訴說感受道,參加本次文化實踐活動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經歷,不單於形式上的創新,內容上也相當豐富,短短一個多月的實習生活十分充實;通過在實習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實踐任務,學習和體驗了中華歷史文化,親身感受到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相信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好,而且會有更多的港澳青年來內地求學工作和生活,因為我們都在努力變得更好和變得強壯!”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2年10月號,文章圖片均由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