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債務上限比作美國聯邦政府得到國會授權可以舉債的“信用卡額度”,那麼美國政府短期內幾乎肯定會再次“刷爆”這張“信用卡”,尤其是在財政支出擴大和美聯儲激進加息的背景下。
在突破30萬億美元八個多月後,美國國債規模日前突破31萬億,不斷逼近31.4萬億美元的法定債務上限!
美國財政部最新公布數據顯示,截至10月3日,美國未償聯邦政府債務餘額約為31.1萬億美元,其中公眾持有的債務約24.3萬億美元,政府間債務約6.8萬億美元,已大大超過美國去年全年約23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
美國兩黨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聯邦政府已於2021年10月底觸及當時28.9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此後,美國財政部採取非常規措施,避免出現債務違約,直至當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立法,提高債務上限至31.4萬億美元。不到一年時間,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已達31.1萬億,僅剩3000億美元“額度”。
分析認為,在美國政府持續擴大財政支出、美聯儲不斷加息的背景下,美國公共債務規模將繼續攀升,美國政府財政可持續性受到挑戰,在當前世界經濟金融形勢下,外溢效應不可低估。
美國彼得·彼得森基金會指出,美國財政支出在新冠疫情暴發前就已走上一條不可持續的道路,結構性驅動因素早就存在,疫情則迅速加劇了美國的財政挑戰。該基金會首席執行官邁克爾·彼得森說,聯邦政府債務不斷累積是國會民主、共和兩黨在財政問題上多次“不負責任”的結果。過去幾十年,華盛頓政客多次選擇減稅或推動政府支出計劃,而非考慮美國未來。
近年來,美國政府更是推出多輪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包括前總統特朗普政府約2.3萬億美元的一攬子支出法案、拜登政府1.9萬億美元“美國救助計劃”等。過去兩年的財政刺激力度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
但美國政府不以為意,繼續“放水”“撒錢”。今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通脹削減法案》,被美國多家主流媒體稱為“大規模新開支法案”。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刊文說,《通脹削減法案》是拜登政府去年推出的瘋狂開支政策的重演,而這些政策已經導致全球經濟陷入亂局。
據彼得·彼得森基金會4日統計,31萬億美元債務比中國、日本、德國、英國的經濟體量總和還多。將這巨額債務分攤到美國民眾身上,則相當於每個家庭負債23.6萬美元,每人負債9.3萬美元。如果每個美國家庭每月貢獻還款1000美元,則需要19年才能還清所有債務。
與此同時,隨著美聯儲激進加息,聯邦債務的利息成本顯著上升。該基金會預計,由於利率上漲,未來10年美國聯邦政府在利息上的開支將增加1萬億美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警告,日益沉重的債務負擔和更高的通脹率可能增加財政危機風險,削弱市場對美元的信心,並抬高私營企業在國際市場的融資成本。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田軒告訴新華社記者,超常規的財政舉措致使美國債務規模突破31萬億美元,美債收益率也在震盪中走高。市場依然存在的加息預期,以及動蕩的外部政治環境影響,將進一步降低投資者信心。從現有市場情況分析,未來幾個月內美債收益率依然有走高態勢。
他說,自美加息週期啟動以來,各國紛紛拋售美債,包括中國在內的美國國債投資者,應繼續維持減持操作。不過美債震盪性走勢可能性較大,需關注階段性機會,將損失降到最低。
債務上限是美國國會為聯邦政府設定的為履行已產生的支付義務而舉債的最高額度,觸及這條“紅線”,意味著美國財政部借款授權用盡。調高債務上限後,財政部可以通過發行新債來履行現有支付義務。
不過,自2013年以來,美國國會不再直接調高債務上限,而是設置時限暫停債務上限生效,允許財政部在規定時間內不受限制地發債。最近一次暫停始於2019年8月,當時債務上限約為22萬億美元,國會允許財政部繼續發債直至2021年7月31日。伴隨債務上限恢復,“技術性”債務違約陰影再現,直到美國國會2021年12月上調債務上限,方才暫時解圍。
美國迄今距離“技術性”債務違約最近的一次險情,是發生在2011年8月的債務上限危機。當時,民主、共和兩黨圍繞提高債務上限持續博弈,在距離違約只有數天的最後關頭才達成妥協,引發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導緻美國歷史上首次遭遇主權信用降級。發展中國家也被迫為其發行的以美元計價的債券支付更高利息。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如果美債真正違約,其後果將更為嚴重,甚至可能引發國際金融危機。
田軒認為,多年來債務上限問題已成為兩黨政治鬥爭的重要手段。目前來看,民主黨還可以通過預算調節手段主動進行美債上限調節。美債違約將帶來政府“停擺”,股市動盪,進而引發國際性金融危機。這是各方均不願看到的局面。
債務上限機制本來旨在定期檢視美國政府開支狀況,但如今已難實現強化財政紀律、控制債務增長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