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黃元山 I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麥穎聰 I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提出對香港未來的四點希望,支持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並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要做到這些願景,打通區域內的人才流通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本文分析大灣區人才流通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意義,並就吸引和留住內地高學歷人才及支援港人到內地發展兩方面提供政策建議,為香港探索符合長遠發展需求的人才政策。
一、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
人才流通對香港而言有雙重意義:首先,香港的產業結構單一,新興產業未能創造足夠職位。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四個主要產業的總增加價值接近本地生產總值的六成,而為近年發展重點的創新及科技產業則僅佔1%。由此可見,有志從事新興行業的年輕人出路受限,缺乏上流發展的空間;其二,香港的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行業在未來五年的人力需求預計仍會持續增長,但本地的整體人力供應將呈下降之勢 。在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發展八大中心之時,本地人才未必能應付個別行業的需求,而大灣區內的高學歷人才就可以填補這些空缺。
社會上不時有聲音擔心青年人「北上」會導致香港流失人才、競爭力下降。然而,人才流通主要針對的是上述兩個不同的群體的流動,並不是一個由香港單向輸出本地人才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人才流通本質是一個循環流動的概念,本地人才向外尋求機遇、積累經驗後亦可選擇「回流」謀求新發展。因此,人才的流通能令人才學以致用,得到更大空間發展所長;城市之間也可靠吸納人才以鞏固優勢和提升各自的競爭力,從而達到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初衷。
團結香港基金的《促進灣區人才流通 拓展港人發展機遇》報告發現,香港市民普遍理解灣區人才流通的必要性;受訪本地居民中多達66%同意在全球化環境下引入外來人才屬無可避免,超過一半不排斥內地人才來港讀書及工作,並指出外來人才有助發展新興產業及填補部分行業的人力短缺。另外,在大灣區生活的受訪港人中有超過一半對其生活狀況感到滿意,自評移居內地後的社會經濟地位亦有所提升。在所有受訪者之中,在大灣區從事行政及支援服務活動,和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行業的受訪者社經地位提升最多。可見,大灣區能為從事非傳統優勢產業的港人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不過,調查同時反映無論是內地人才來港還是港人北上發展,他們都面對不少挑戰,需要港府進一步提供政策支持。
二、吸納內地高學歷人才,
支持產業發展
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和世界最自由經濟體,是國家對外開放重要窗口,但香港在吸引及留住人才方面,未能趕上發展步伐。根據《2021年IMD世界人才排名報告》,香港吸引及留住人才的排名從2016年第4位跌至2021年第26位。面對本地人口老化、國家及地區之間的人才競爭,香港在吸納人才的措施及成效明顯落後國際,以致人才選擇離開香港到其他地區發展。基金會的研究更反映,不同工種及學歷的人才長期留港的意欲亦有分別;例如,從事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藝術娛樂長遠留港發展的意願較低(圖一);同時,博士學歷的人才與其他學歷的人才相比長遠留港的可能性亦較低。數據證明,香港發展八大中心最需要的人才恰恰最不願長遠留港的,可見現時的政策及配套有檢討的必要性。
圖一 不同行業的內地人才長期(超過五年)留港意願
(一)為吸引人才入境拆牆鬆綁
在全球化的人才市場中,各國都出盡渾身解數,透過完善出入境政策吸引人才定居。為招攬世界各地人才到香港就業,特區政府先後推出了不同人才入境簽證方式。然而,部分入境計劃的設計和審批過程等都未臻完善,令計劃未能充分發揮成效。以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為例,計劃旨在吸引高技術人才或優才來港定居長遠發展,因此申請人無需在定居前獲得本地僱主聘任。此本可提升計劃對人才的吸引力,但負責甄選申請者的入境處「輸入優秀人才及專才諮詢委員會」並非常設機構,只會每三個月舉行一次會議,因此審批時間會多於六個月,需時比澳洲和英國類似的計劃長。假若申請者同時申請多個移民計劃,並率先被其他國家批准而搶去先機,香港只能望洋興嘆。
另外,專為從事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網絡安全等13個科技範疇的人才而設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在近三年來的申請數目僅約250人,對外來人才吸引力明顯不足。原因之一是計劃只限於直接參與研發的前線人員,其他從事科技專業支援如知識產權、科技管理等的人員都被排除在外;而計劃更要求企業申請者每聘用一至三名非本地科技人才,便須增聘一名本地全職僱員及兩名實習生,未能切合中小型初創科技企業的實際需要。因此,政府需審視現有人才計劃的申請準則、配額、計分方法及審批流程等,以更有效地吸納更多高端人才來港。
(二)改善居住環境以留住人才
吸引人才的下一步是留住人才,而舒適的居住環境對一個城市的吸引力影響深遠。然而,眾所周知,香港房屋供求長期失衡,而租金卻冠絕全球,無論是本地居民或外來人才都無法擁有自己的「安樂窩」。基金會的調查發現,約60%持工作簽證來港的內地高學歷人才傾向不打算長期(超過五年)留港發展,當中超過六成指出居住環境不佳是離港的主因,為眾多因素之冠(圖二)。雖然香港現時有科學園的「創新斗室」人才公寓項目為外來人才提供住房福利,但其500個宿位僅限於園區內的企業或潛在的合作夥伴,而其入住率僅達74%,反映「創新斗室」計劃未能有效支援在港發展的高端人才,有空間放寬申請資格。其次,內地城市,如深圳、杭州及西安等均為外來人才提供優厚住屋待遇,以市值一半或更低租金提供數以萬計的人才公寓套房,增加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度。正當其他城市已經想方設法解決住屋問題,但香港仍落後於人,試問人才為何還要來港「捱貴租」?故此,特區政府應考慮擴大現有人才公寓的服務範圍,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予重點產業的專才,為人才留港提供誘因。
圖二 居住環境不佳是人才有意離港的其中一個主因
(三)協助內地人才融入社區
人才的社區融入度及歸屬感亦影響其長遠留港發展的意願。基金會的調查發現,有38%內地人認為自己不屬於香港;顯然,不少居港的內地人欠缺對香港的歸屬感。研究亦指出,61%在香港工作的內地受訪者表示自己幾乎沒有或只是偶爾與居住社區的本地人交往,而56%受訪者則同樣表示在休閑時間內很少和本地人交往,反映出內地人即使來到香港也難以融入當地社區,建立本地的生活圈子。
由此可見,特區政府除了現行為失業或就業不足的新移民設立技能和語言課程之外,亦需更進一步為新來港人才組織更多文化課程及活動,協助他們融入本地社區。特區政府可以參考加拿大的做法,為內地剛到埗的人才提供文化、語言等免費課程及服務,協助他們認識香港社會和取得獲取本地資訊的途徑,從而消除他們在溝通互動上面對的隔閡。
三、優化大灣區生活配套,
助青年拓展多元出路
香港除了要吸納頂尖人才支持本地產業,亦要便利港人到大灣區發展,協助他們拓展多元出路。調查結果反映,到內地發展的受訪港人的收入(圖三)與香港水平(每月工資中位數為HKD18,700)相若或更可觀。
圖三 在內地大灣區城市發展的受訪港人的收入水平
(一)改善醫療及在地支援水平,增加港人在內地工作的信心
基金會的調查指出,在選擇定居城市時,85%受訪者表示衞生醫療是選擇定居城市時的重要因素,但多達67%卻對內地醫療服務評價為「不滿意」或「一般」。為提升針對港人的醫療服務水平,特區政府近年推動多項跨境醫療融合項目,如「港澳藥械通」及在疫情期間資助港人到港大深圳醫院覆診等。特區政府應推動跨境醫療資源流動,透過實行「醫健通」病歷跨境互通、擴大「港澳藥械通」互通範圍等措施,讓香港的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整個大灣區。
此外,雖然中央政府已推出約40項針對港人就學、就業、創業的便民政策,不過約半數受訪者仍對這些政策不甚了解,未能受惠於中央對港澳居民釋出的善意。更重要的是,受訪者對相關便民政策的了解程度與其對在內地發展的前景的信心有著正面影響,充分突顯宣傳大灣區便民政策的重要性。特區政府可結合自身的資源和各內地港人團體(商會、聯誼會、創業協會等)豐富的地區經驗,為更多內地港人提供適切支援,以及就業創業諮詢、交流活動等服務。特區政府同時可加強與內地港人團體的溝通,了解內地港人的政策需要和生活疑難,增強他們在大灣區發展的信心。
(二)加深青年對內地的了解,打開跨境發展的方便之門
調查亦發現過往已有內地工作經驗的受訪者自評社會經濟地位更高,反映出對內地市場及文化認識較深的人才在當地發展有相當優勢。就此,特區政府應深化與內地的交流活動,如實習、就業創業計劃及交流團等,持續與內地相關機構合作,透過及早、具深度的專題導向式活動為參加者累積生活與工作經驗,加強有意立足大灣區的青年的競爭力。與此同時,雖然《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為一部分行業奠定了實行資歷認可的框架,但大灣區仍缺乏統一的學術及專業資歷架構,導致大部分「打工仔」仍難以憑自身資歷到大灣區發展。特區政府應繼續推動兩地合作,積極研究兩地資歷框架對接,設立機制系統化資歷認可。
要充分釋放大灣區發展對香港之利,人才流通是重中之重。特區政府需從人才政策方面著手,提升香港對於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為港人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這能充分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精神,同時能為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的宏大目標作出重大貢獻。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2年9-10月號第46-49頁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黃元山 I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麥穎聰 I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提出對香港未來的四點希望,支持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並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要做到這些願景,打通區域內的人才流通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本文分析大灣區人才流通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意義,並就吸引和留住內地高學歷人才及支援港人到內地發展兩方面提供政策建議,為香港探索符合長遠發展需求的人才政策。
一、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
人才流通對香港而言有雙重意義:首先,香港的產業結構單一,新興產業未能創造足夠職位。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四個主要產業的總增加價值接近本地生產總值的六成,而為近年發展重點的創新及科技產業則僅佔1%。由此可見,有志從事新興行業的年輕人出路受限,缺乏上流發展的空間;其二,香港的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行業在未來五年的人力需求預計仍會持續增長,但本地的整體人力供應將呈下降之勢 。在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發展八大中心之時,本地人才未必能應付個別行業的需求,而大灣區內的高學歷人才就可以填補這些空缺。
社會上不時有聲音擔心青年人「北上」會導致香港流失人才、競爭力下降。然而,人才流通主要針對的是上述兩個不同的群體的流動,並不是一個由香港單向輸出本地人才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人才流通本質是一個循環流動的概念,本地人才向外尋求機遇、積累經驗後亦可選擇「回流」謀求新發展。因此,人才的流通能令人才學以致用,得到更大空間發展所長;城市之間也可靠吸納人才以鞏固優勢和提升各自的競爭力,從而達到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初衷。
團結香港基金的《促進灣區人才流通 拓展港人發展機遇》報告發現,香港市民普遍理解灣區人才流通的必要性;受訪本地居民中多達66%同意在全球化環境下引入外來人才屬無可避免,超過一半不排斥內地人才來港讀書及工作,並指出外來人才有助發展新興產業及填補部分行業的人力短缺。另外,在大灣區生活的受訪港人中有超過一半對其生活狀況感到滿意,自評移居內地後的社會經濟地位亦有所提升。在所有受訪者之中,在大灣區從事行政及支援服務活動,和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行業的受訪者社經地位提升最多。可見,大灣區能為從事非傳統優勢產業的港人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不過,調查同時反映無論是內地人才來港還是港人北上發展,他們都面對不少挑戰,需要港府進一步提供政策支持。
二、吸納內地高學歷人才,
支持產業發展
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和世界最自由經濟體,是國家對外開放重要窗口,但香港在吸引及留住人才方面,未能趕上發展步伐。根據《2021年IMD世界人才排名報告》,香港吸引及留住人才的排名從2016年第4位跌至2021年第26位。面對本地人口老化、國家及地區之間的人才競爭,香港在吸納人才的措施及成效明顯落後國際,以致人才選擇離開香港到其他地區發展。基金會的研究更反映,不同工種及學歷的人才長期留港的意欲亦有分別;例如,從事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藝術娛樂長遠留港發展的意願較低(圖一);同時,博士學歷的人才與其他學歷的人才相比長遠留港的可能性亦較低。數據證明,香港發展八大中心最需要的人才恰恰最不願長遠留港的,可見現時的政策及配套有檢討的必要性。
圖一 不同行業的內地人才長期(超過五年)留港意願
(一)為吸引人才入境拆牆鬆綁
在全球化的人才市場中,各國都出盡渾身解數,透過完善出入境政策吸引人才定居。為招攬世界各地人才到香港就業,特區政府先後推出了不同人才入境簽證方式。然而,部分入境計劃的設計和審批過程等都未臻完善,令計劃未能充分發揮成效。以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為例,計劃旨在吸引高技術人才或優才來港定居長遠發展,因此申請人無需在定居前獲得本地僱主聘任。此本可提升計劃對人才的吸引力,但負責甄選申請者的入境處「輸入優秀人才及專才諮詢委員會」並非常設機構,只會每三個月舉行一次會議,因此審批時間會多於六個月,需時比澳洲和英國類似的計劃長。假若申請者同時申請多個移民計劃,並率先被其他國家批准而搶去先機,香港只能望洋興嘆。
另外,專為從事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網絡安全等13個科技範疇的人才而設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在近三年來的申請數目僅約250人,對外來人才吸引力明顯不足。原因之一是計劃只限於直接參與研發的前線人員,其他從事科技專業支援如知識產權、科技管理等的人員都被排除在外;而計劃更要求企業申請者每聘用一至三名非本地科技人才,便須增聘一名本地全職僱員及兩名實習生,未能切合中小型初創科技企業的實際需要。因此,政府需審視現有人才計劃的申請準則、配額、計分方法及審批流程等,以更有效地吸納更多高端人才來港。
(二)改善居住環境以留住人才
吸引人才的下一步是留住人才,而舒適的居住環境對一個城市的吸引力影響深遠。然而,眾所周知,香港房屋供求長期失衡,而租金卻冠絕全球,無論是本地居民或外來人才都無法擁有自己的「安樂窩」。基金會的調查發現,約60%持工作簽證來港的內地高學歷人才傾向不打算長期(超過五年)留港發展,當中超過六成指出居住環境不佳是離港的主因,為眾多因素之冠(圖二)。雖然香港現時有科學園的「創新斗室」人才公寓項目為外來人才提供住房福利,但其500個宿位僅限於園區內的企業或潛在的合作夥伴,而其入住率僅達74%,反映「創新斗室」計劃未能有效支援在港發展的高端人才,有空間放寬申請資格。其次,內地城市,如深圳、杭州及西安等均為外來人才提供優厚住屋待遇,以市值一半或更低租金提供數以萬計的人才公寓套房,增加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度。正當其他城市已經想方設法解決住屋問題,但香港仍落後於人,試問人才為何還要來港「捱貴租」?故此,特區政府應考慮擴大現有人才公寓的服務範圍,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予重點產業的專才,為人才留港提供誘因。
圖二 居住環境不佳是人才有意離港的其中一個主因
(三)協助內地人才融入社區
人才的社區融入度及歸屬感亦影響其長遠留港發展的意願。基金會的調查發現,有38%內地人認為自己不屬於香港;顯然,不少居港的內地人欠缺對香港的歸屬感。研究亦指出,61%在香港工作的內地受訪者表示自己幾乎沒有或只是偶爾與居住社區的本地人交往,而56%受訪者則同樣表示在休閑時間內很少和本地人交往,反映出內地人即使來到香港也難以融入當地社區,建立本地的生活圈子。
由此可見,特區政府除了現行為失業或就業不足的新移民設立技能和語言課程之外,亦需更進一步為新來港人才組織更多文化課程及活動,協助他們融入本地社區。特區政府可以參考加拿大的做法,為內地剛到埗的人才提供文化、語言等免費課程及服務,協助他們認識香港社會和取得獲取本地資訊的途徑,從而消除他們在溝通互動上面對的隔閡。
三、優化大灣區生活配套,
助青年拓展多元出路
香港除了要吸納頂尖人才支持本地產業,亦要便利港人到大灣區發展,協助他們拓展多元出路。調查結果反映,到內地發展的受訪港人的收入(圖三)與香港水平(每月工資中位數為HKD18,700)相若或更可觀。
圖三 在內地大灣區城市發展的受訪港人的收入水平
(一)改善醫療及在地支援水平,增加港人在內地工作的信心
基金會的調查指出,在選擇定居城市時,85%受訪者表示衞生醫療是選擇定居城市時的重要因素,但多達67%卻對內地醫療服務評價為「不滿意」或「一般」。為提升針對港人的醫療服務水平,特區政府近年推動多項跨境醫療融合項目,如「港澳藥械通」及在疫情期間資助港人到港大深圳醫院覆診等。特區政府應推動跨境醫療資源流動,透過實行「醫健通」病歷跨境互通、擴大「港澳藥械通」互通範圍等措施,讓香港的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整個大灣區。
此外,雖然中央政府已推出約40項針對港人就學、就業、創業的便民政策,不過約半數受訪者仍對這些政策不甚了解,未能受惠於中央對港澳居民釋出的善意。更重要的是,受訪者對相關便民政策的了解程度與其對在內地發展的前景的信心有著正面影響,充分突顯宣傳大灣區便民政策的重要性。特區政府可結合自身的資源和各內地港人團體(商會、聯誼會、創業協會等)豐富的地區經驗,為更多內地港人提供適切支援,以及就業創業諮詢、交流活動等服務。特區政府同時可加強與內地港人團體的溝通,了解內地港人的政策需要和生活疑難,增強他們在大灣區發展的信心。
(二)加深青年對內地的了解,打開跨境發展的方便之門
調查亦發現過往已有內地工作經驗的受訪者自評社會經濟地位更高,反映出對內地市場及文化認識較深的人才在當地發展有相當優勢。就此,特區政府應深化與內地的交流活動,如實習、就業創業計劃及交流團等,持續與內地相關機構合作,透過及早、具深度的專題導向式活動為參加者累積生活與工作經驗,加強有意立足大灣區的青年的競爭力。與此同時,雖然《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為一部分行業奠定了實行資歷認可的框架,但大灣區仍缺乏統一的學術及專業資歷架構,導致大部分「打工仔」仍難以憑自身資歷到大灣區發展。特區政府應繼續推動兩地合作,積極研究兩地資歷框架對接,設立機制系統化資歷認可。
要充分釋放大灣區發展對香港之利,人才流通是重中之重。特區政府需從人才政策方面著手,提升香港對於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為港人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這能充分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精神,同時能為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的宏大目標作出重大貢獻。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2年9-10月號第46-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