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0月31日,香港舉行第七屆香港金融科技周,大會將圍繞以下四個主題與全球行業及政府機關部門等人士進行探討:環球金融科技概況、中國內地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科技、新興科技的應用和虛擬資產。近期,香港政府官員在外媒以及國內媒體發表的針對於香港未來定位和戰略布局的言論和展望也引起了熱議。
受訪人簡介

任煜男先生於199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持有法律學士學位,並於1999年在哈佛大學法學院取得法律碩士學位。任先生亦具備紐約州律師及中國香港特區律師資格。
任煜男先生自2018年7月9日起,擔任歐科雲鏈控股(01499.HK)公司執行董事、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以及本公司數間全資附屬公司董事。同時,還出任歐科集團旗下若幹公司董事。任先生擁有豐富的投資經驗,曾任UBS Investment Bank中國香港分行執行董事,乾源資本合夥人以及中信證券國際私募投資董事總經理。
記者:近年來新興科技的發展備受關註,本屆金融科技周也將“新興科技的應用”作為大會四大主題之一。而從去年以來,在科技圈最熱門的話題就是Web3了。很多巨頭都在加速擁抱這一領域,即便半年虧損57.7億美元,Meta也依舊堅定布局元宇宙和Web3。投融資方面也能顯示Web3的熱度,2021年僅風投在數字加密行業相關項目就投入了超過1700億元人民幣,超過了此前10年的總和。那麼,面對Web3在內的新興科技領域,企業究竟該如何布局?是否有一些成功案例或成熟經驗可以分享?
任煜男: 2021年6月香港政府發布的《金融科技2025》的策略綱領中提到,需求、數據和生態圈是香港金融科技行業發展三大方向。 建立於數據之上的新基建以及新興科技的應用是香港金融科技行業發展之根本。
而在眾多新興科技中,區塊鏈技術近年來受到的社會關註度之高、創新應用速度之快,以及發展勢頭之猛都是較為罕見。像降本增效新型政府治理,微軟、Meta、英偉達等建立的元宇宙平臺,包括騰訊、百度、谷歌在內的科技巨頭積極搭建的Web3基礎設施,愛馬仕、Gucci等眾多明星和品牌相繼入局的NFT,基於區塊鏈網絡的商業銀行外匯轉賬,甚至是新型金融模式DeFi等等,這些創新都顯示出了區塊鏈行業的創新力與生命力。
這麽多創新和方向可以布局,也帶來了社會關於新的生產關系的思考。不過,區塊鏈技術本身並不是靈丹妙藥。多年的投資經驗告訴我,支撐一個行業長期發展的從來都不單單是技術,而是基於真實數據的精確分析和商業模式的重構。否則,就是如同荷蘭郁金香熱的估值泡沫,或者無法形成商業閉環的估值故事。
企業要想正確布局這一領域,需要對這個行業有著深刻洞察和對其本質理解——Web3和元宇宙在某種程度上都理解為是對鏈上數據的重新處理和重新應用。鏈上數據就是數據新基建的根本元素。作為數據的一種,由於區塊鏈的技術特性,以及當前不同區塊鏈網絡的兼容性問題,鏈上數據的組成和結構都會變得更加複雜。加之目前區塊鏈行業隨著多鏈的發展,數據量也會增多。根據我們統計,截止目前歐科雲鏈OKLink收錄的鏈上數據量就已超過200TB,鏈上交易數據高達167億條。要想收集、存儲、處理和分析這些數據,其研發投入是十分驚人的。華為董事長梁華曾說過,全球70億人,平均每人每天產生的數據高達1.5GB。未來,鏈上數據的發展空間是十分有潛力的。
目前,國際上已經湧現出一批基於鏈上數據提供各類服務的科技創新企業,備受資本市場青睞。Chainalysis、Glassnode、Nansen均已成為美國政府的鏈上數據服務商,用鏈上數據分析與數字資產來為決策服務。在中國,目前只有我們等極少數的科技企業在鏈上數據這個賽道上,能為區塊鏈行業與數字經濟發展構建完善的基礎服務設施,並在鏈上數據分析領域保持足夠的國際競爭力,這也是我們選擇布局的方向。
基於我們在區塊鏈大數據領域的創新經驗,我們認為要想在新興科技和前沿創新領域有所成就,至少應該從以下三點出發:
首先,在對行業有深刻洞察,了解本質的情況下,戰略定位選擇一條適合長期發展的細分賽道,建立自己的商業護城河。例如我們選擇鏈上數據領域總結有2個主要原因:一是技術研發成本較高和數據結構複雜等特點,使得鏈上數據領域的準入門檻較高;二是我們多年的從業經驗和技術實力讓我們對底層技術以及鏈上數據更為熟悉。始於此,才能根深葉茂,功到自然成。
其次,有遠見的開發者與運營者應該選擇自身熟悉的領域。例如2018年,港版支付寶AlipayHK和菲律賓的Grace公司合作,共同完成第一筆使用區塊鏈技術的電子錢包匯款服務,實現了借助區塊鏈技術進行跨境支付。英偉達推出為元宇宙打造的虛擬平臺Omniverse。通過雲端的 Omniverse,用戶可以連接世界各地的團隊,共同設計、構建和運行虛擬世界和數字孿生。
另外,要關註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大灣區給到香港企業的機會是非常多的,與深圳科技創新的人才交流學習,以及合理搭建技術團隊並打造頂尖高效敏捷的團隊,也是我們關註的重點。首先,團隊的擴建都是由業務所驅動的,這就是良性的增長動因。其次,培育團隊開放的文化,這也契合Web3.0時代技術的去中心化、開放性等特點。最後,是結果為導向,我們公司就是為用戶提供技術服務支持,那麽,無論是敏捷式開發還是在項目管理上,把用戶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為了技術而開發,都是我們團隊正在打造的文化,以及通過產品的使用,相信用戶也能感知到我們的團隊文化。
記者:在即將到來的香港金融科技周,將會加入Web3和元宇宙等新元素,包括以NFT形式向參與者派發限量版等出席證明協議代幣,持有者可以憑借該代幣優先參加其他行業活動。結合近期香港財政司司長的公開發言,宣稱要推動香港建設成為國際虛擬資產中心。請您談談關於香港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在國際虛擬資產中心競爭中獲得優勢的一些看法,以及在香港推動行業發展過程中又需要註意哪些問題。
任煜男:今年以來,紐約、首爾、新加坡等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金融中心都宣布要爭奪國際虛擬資產中心的地位。香港在虛擬資產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優勢,在傳統金融領域的國際經驗中,市場流動性、監管環境和人才是三大要素。具體針對於虛擬資產領域而言,我認為有以下可以值得香港政府多多關註:
首先,對各類創新保持開放和包容。前面我們分享的案例中,足以見區塊鏈領域的創新可能會徹底顛覆我們對於傳統金融模式和商業模式的想象,這要求我們保持開放,更要包容在創新早期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封閉市場沒有市場流動性是無法孕育創新,也就沒有未來,這點在虛擬資產領域尤為明顯。
其次,需要制定與創新相匹配的監管框架和準入機制。在全球257個國家和地區中,加密資產在英美等130多個國家是合法的:美國早在2015年便對加密資產進行牌照管理——紐約州頒布的BitLicense監管框架;日本是率先將加密資產納入法律體系進行規範化管理的國家;香港在虛擬資產監管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例如香港證監會(SFC)已發布監管框架,以“自願發牌制度”將證券型加密貨幣業務納入監管沙盒。未來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細化監管細則,明確監管框架和發展紅線,讓虛擬資產相關企業能在更明確的監管環境去發展和探索。
另外,對虛擬資產相關企業的扶持力度也是很重要的。如何通過政策傾斜,讓虛擬資產相關企業能夠在香港獲得其發展所急需的人才、市場和資金,可能都會決定香港在虛擬資產領域的吸引力;除此之外,香港還要重視相關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借助香港豐富的教育資源在虛擬資產人才教育方面建立優勢。
在推動虛擬資產行業發展的過程中,香港需要時刻註意包括監管障礙、網絡安全以及生態健全在內的三方面問題:
1)監管障礙
鏈上世界不能也不該成為法外之地,野蠻生長的狀況並不是行業參與者所希望的發展環境。鑒於鏈上數據的複雜程度,如何打擊虛擬資產行業犯罪成為一個業內公認的難題。
面對這些涉及虛擬資產的高科技案件,執法機關在辦案時也需要借助技術手段,這樣才能高效研判。我們大陸的技術團隊僅2021年一年時間內,協助內地警方偵破涉虛擬資產類案件超80起。
2)網絡安全問題
由於區塊鏈網絡是在分類帳和加密密鑰的幫助下保護的,因此攻擊和操縱它變得極其困難。但由於鏈上生態及鏈上資產體量快速增長,區塊鏈網絡本身存在代碼漏洞或在合約交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會導致鏈上生態的安全事件的發生。2022年自年初至今,僅5次的跨鏈橋攻擊就導致了13.17億美元的損失。據我們統計,在針對超420萬虛擬資產進行掃描後,有超過16萬虛擬資產存在風險。這些都能說明與Web2.0時代不同,其網絡安全更值得關註的。
3)生態的健全發展
一般來說,區塊鏈生態系統包括技術生態、用戶生態、應用生態等方面。除了技術以及資本圈加速的估值故事外,如何服務好用戶以及如何讓應用落地形成自己的生態圈也是關鍵。
我為整個行業快速發展感到興奮,在這興奮之余,我也會對新興科技的另一面保持敏感。作為行業的先行者,我們也有責任守護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記者:據南華早報透露,香港監管機構正考慮允許散戶投資者直接投資加密(虛擬)資產,香港監管與其他國家地區的監管相比,有什麽獨特之處?
任煜男:2017年至今,香港證監會通過咨文、通函、政策及聲明等形式逐步將虛擬資產納入監管範圍。從18年的《有關針對虛擬資產投資組合的管理公司、基金分銷商及交易平臺營運者的監管框架的聲明》到19年證監會刊發了《立場書:監管虛擬資產交易平臺》等發文,歐科雲鏈控股(01499.HK)目睹了香港在對虛擬資產監管的不斷完善以及積極發展該行業,營造良性營商環境的決心。獨特之處可以簡單歸納到以下兩點:
1) 香港選擇與英國思路一樣的沙盒監管出發,並在現有的金融服務牌照基礎上,為申請虛擬資產牌照的公司頒發虛擬資產框架內的對應牌照。這與日本、新加坡專門設計針對虛擬資產行業的法律體系有所不同。 目前,香港金融牌照被分為10大類,涵蓋了金融領域的不同業務類型。在這個框架之下,如果開展虛擬資產交易業務就需要第1類(證券交易)牌照。若需要開展虛擬資產的投資業務,則需要獲得第9類(資產管理)牌照,其他的虛擬資產金融業務與傳統金融業務依次對應。 歐科雲鏈控股(01499.HK)也依據香港信托條例申請並獲批了從事虛擬資產信托業務的牌照,過去一年,我們信托及托管服務資產總額為2.8億港元,較2021年同期增加約159.2%,產生的收益約為870萬港元,同比增長約521.4%。這也足以見證香港虛擬資產相關業務的快速發展。
2) 香港在整個行業采取的是審慎監管,針對於不同資產類別進行分類監管。香港證監會承擔數字證券、相關衍生品發行及交易的主要監管職責,未來將由香港財庫局負責監管數字貨幣及其他數字資產。像日本對於資產是實行的分層監管,優先監管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再監管交易平臺從而保障用戶利益。而美國州與聯邦的雙線監管體系,對數字資產具有管轄權的各部門之間,互相配合,彌補漏洞,但有時也存在性質認定與管轄的的沖突問題。
無論每個國家和地區的監管路徑有何差異,但隨著區塊鏈及虛擬資產行業的快速發展,合規化已經成為必經之路。作為行業的先行者之一,歐科雲鏈控股(01499.HK)積極擁抱監管,在合規框架下構建產品體系,從鏈上數據構建的數據分析服務和安全工具再到數字資產的投資和相關信托及托管,圍繞用戶的資產安全以及行業的金融安全穩定環境紮實積累。我們希望,用更合規的產品和更實用的服務,與眾多參與者共同創造下一個波瀾壯闊的十年。
記者:2022年9月,受到全球金融界廣泛關註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發布,新加坡超越中國香港成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近期,新加坡和香港也經常被拿來進行比較,包括10月10日,香港政府官員陳茂波對此也發表了看法,認為盡管香港此次排名下降,但仍比新加坡有優勢。作為在港金融科技企業之一,您是怎麽看待這個趨勢的?
任煜男: 盡管在新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新加坡以僅1分的優勢超過香港,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但縱觀表單,來自中國的其他城市上海、 北京和深圳均位於全球前十行列,總計有4個中國城市。香港作為中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重要一城,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化與內地的合作,依托於中國大陸這樣一個世界第二大且仍然在以較高速度增長的經濟體,這是新加坡所沒有的。
香港和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兩大核心,深圳具有完整的科技產業鏈、豐富的創新科技領軍企業、活躍的科技創新生態,擁有創新驅動的先發優勢,發展金融科技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深圳的科技基礎和香港完善、高效、可靠的金融科技監管制度正好形成合作互補。
不僅是科技如此,在傳統金融領域方面,由於背靠中國內地,在市值、交易額等方向均優於新加坡。2021年底香港股市總市值為42.4萬億港元,新加坡股市總市值8000億新元,折算匯率後香港股票總市值為新加坡的9倍有余。因此,我們認為香港仍比新加坡有優勢。除了依托大陸這一主要優勢外,還有以下其他因素:
1) 在金融科技領域尤其是虛擬資產行業,香港有多年的行業沉澱。目前,香港有超過600家金融科技企業,3700家初創企業以及有超過10家獨角獸公司。單就虛擬資產領域,香港也有多年行業積累。尤其是對行業發展前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Messari 2021年的報告,排名前20市值的虛擬資產,5家來源於亞洲,其中就有3家來源於香港。
世界上最大的一些加密貨幣公司、以及該行業最具開創性的發明的誕生地均是香港。例如,全球市值最大的穩定幣——泰達幣(Tether)就是在這裏發行的。還有Animoca Brands, BitMEX等機構均在香港發源。2018年,歐科雲鏈控股(01499.HK)也開始布局區塊鏈行業。
2) 強大的融資環境。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IPO市場之一,香港具有豐富且多元化的融資環境。就私募基金這一項來說,在2016年到2020年間,香港私募基金和創投基金的平均投資規模分別為8.6億美元和1.3億美元。而新加坡則為2.2億美元和6814萬美元。在今年不到一年的時間,前五大風險投資基金就為香港的初創企業籌集了超過4.72億美元。還有其他資本市場的融資環境都優於新加坡。
政府資助計劃方面,在創新和科技領域,香港政府將從未來基金中設立50億美元的 "戰略創新和科技基金",投資於對香港有戰略價值的科技企業和項目。
3) 更為優秀的學術環境。香港主要的八所大學中,排名前三的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均進入了世界Top50。而新加坡大學數量相對較少,主要有兩所綜合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4) 更為簡單的人才引進計劃。人才對於一個行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金融科技行業,不僅需要優秀的金融領域的人才,還需要開發者。總體來說,開發者資源在香港和新加坡均為供小於需的狀態。不過,香港依托於深圳以及對內地居民有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科技人才計劃及受養人逗留安排等多維度引入項目,並且這些計劃的手續複雜度較低。而新加坡人才引入則更為複雜且新加坡移民局更鼓勵本地就業。目前,去往新加坡的工作簽證有3類,且在薪酬和人員上均有限制。
為了引進人才,香港政府特首李家超的首份施政報告涵蓋多項人才措施,包括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設立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人才服務窗口、延長工作簽證逗留期限,及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等,政府也將撥款300億港元成立“共同投資基金”,考慮參與共同投資。此外,對於高端人才的引進,例如降低印花稅稅率等,並計劃每年吸納至少3.5萬名高薪人士或高學歷人才。
我們也十分註重人才的招募、選拔和培養,鼓勵在港技術人才多與大灣區的技術人才進行交流,共同促進技術領域的進步。此外,我們對科技疊加創新的速度和跬步千裏的紮實積累效應深信不疑,隨著二十大對香港力量的肯定,以及香港當局在爭奪金融國際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搶先地位的決心下,歐科雲鏈控股(01499.HK)立足香港、依托內陸,走向全球的國際化布局也會為香港以及整個行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價值。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