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新媒體(記者 陳紫瑜)11月4日電: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體育學院於2022年11月3日簽署精英運動員學習計劃合作備忘錄,優化為精英運動員提供入學和彈性學習的安排,讓他們在投身全職精英體育培訓的同時,完成大學學業。
簽署儀式在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女士及理大校董會主席及體院主席林大輝博士的見證下,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體院院長李翠莎博士代表簽署。(香港理工大學官方圖)簽署儀式在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女士及理大校董會主席及體院主席林大輝博士的見證下,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體院院長李翠莎博士代表簽署。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非常支持香港培育運動員的工作,期望雙方繼續攜手合作,能進一步優化現行的精英運動員學習計劃。他說:“五年前,理大與體院合作推動精英運動員學習計劃,加強對運動員的支持。我們很高興,至今共有17位精英運動員透過此計劃入讀理大,他們修讀的課程涵蓋醫療及社會科學、工商管理、工程、人文、理學及酒店及旅遊業管理等學科。”
體院主席林大輝博士致辭(香港理工大學官方圖)李翠莎博士感謝理大繼續與體院攜手合作,給予精英運動員更多進修的機會,實踐體育事業與學業雙軌發展。她表示︰“體院一直希望鼓勵具備體育天賦的年輕人加入全職運動員行列,使香港體壇得以持續發展。故此,體院除致力提供專業的精英訓練軟硬件之外,亦十分著重運動員的全人發展。今次與理大的合作提供了更全面與教育有關的支援予運動員,讓他們在努力為體壇打拼的同時,繼續追求學業,裝備自己,面對將來的不同挑戰。”
體院院長李翠莎博士致辭(香港理工大學官方圖)李翠莎博士在演講時亦表示,“運動員有體育的天賦,也不要犧牲學術的發展”。並提及在上週,香港理工大學為香港男子擊劍運動員張家朗頒授博士學位,傳遞一種信心比家長及香港社會,鼓動大家支持年輕運動員獲取更大的目標,為港爭光。
體院院長李翠莎博士表示,“運動員有體育的天賦,也不要犧牲學術的發展”(紫荊新媒體記者 陳紫瑜 攝)透過今次的合作,體院將每年向理大推薦合資格的精英運動員修讀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理大會因應運動員投入密集訓練的情況,彈性為他們延長修讀年期,並安排個別導師支援服務,為他們由學術至大學校園生活各方面提供適切的輔助。在優化的合作框架下,提名上限亦由每學年20人增至30人,而提名期亦增至每年兩次。理大將向獲取錄的精英運動員頒贈獎學金以示鼓勵。
理大將向獲取錄的精英運動員頒贈獎學金以示鼓勵(紫荊新媒體記者 陳紫瑜 攝)多位透過“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入讀理大的精英運動員亦有出席儀式,分享兼顧訓練與學業的心得。曾代表香港出戰東京2020奧運4x100米自由泳接力、現修讀英文及應用語言學(榮譽)文學士組合課程的何南慧指:“我現時平均每個學期有大約3至4個星期需要到海外訓練或作賽,這個計劃的彈性學習安排使我能夠專心投入訓練。”
當接受紫荊記者採訪時,何南慧再表示,修讀英文及應用語言學,是為了現時有更多的機會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的運動員進行交流。而透過對應用語言的學習,在退役後,更會有機會成為一名言語治療師。
曾代表香港出戰東京2020奧運4x100米自由泳接力的何南慧表示,希望退役後有機會成為一名言語治療師。(紫荊新媒體記者 陳紫瑜 攝)上月於亞洲U23劍擊錦標賽奪得女子重劍團體賽銅牌、現修讀物理治療學(榮譽)理學士學位課程的關爾敏表示:“要兼顧學業和訓練是一個大挑戰,但理大的導師為我提供個別學業指導,使我能夠在緊湊的訓練行程中緊貼學習進度。”
當接受紫荊記者採訪時,關爾敏表示現時很享受做前線運動員的生活,與其他的香港運動員一齊為港爭光。日後,反而更加希望能夠從前線運動員轉戰到幕後,充當運動物理治療師,幫助更多的體育運動員。
亞洲U23劍擊錦標賽女子重劍團體賽銅牌得主關爾敏表示,日後希望能夠從前線運動員轉戰到幕後,幫助更多運動員。(紫荊新媒體記者 陳紫瑜 攝)而現修讀醫療化驗科學學士課程的壁球精英運動員譚早雅接受紫荊記者採訪時,就表示運動員的運動生涯總是擁有期限的,因此自身會思考退役後如何持續發展。理大的課程能夠提供行內的專業認證資格,有助於她日後有機會成為一名專業的化驗師。
壁球精英運動員譚早雅表示,理大的課程能夠提供行內的專業認證資格。(紫荊新媒體記者 陳紫瑜 攝)為支援運動員雙軌發展和吸引更多具潛質運動員接受全職訓練,體院先後在2014年設立“精英運動員友好網絡”,以及在2015年推出“夥伴學校計劃”,與本地大學推動運動員雙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