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永謙(香港註冊中醫師)
每年春節前後,傳媒鋪天蓋地的流年運程、吉凶方位、吉祥生肖飾物等資訊,熱熱鬧鬧地播放到正月十五。這些通俗的易理應用,正是我國數千年易學流傳的枝葉,上古聖人移風易俗的遺蹟。
說起易學,大家很容易聯想到術數風水命理,只把它看作茶餘飯後話題,說過了便忘記了,心裏並不重視,甚至輕視,認為它不科學。其實,易學在我國數千年的正統教育中,是最受重視的學問,有「群經之首」的尊榮稱號。
易學推源甚古,傳說伏羲氏始創八卦,以代表天、地、日、月、風、雷、山、澤等八種自然環境和物象。並以「象其物宜」的方式,推演無窮。這八卦符號便以共同相類特徵為基礎,「以類相從」,象徵代表了生活上無數的事物,成為我國上古最早的文字。乾為首、坤為腹、離為心、坎為腎······這種「象其物宜」、「以類相從」的推演模式,逐漸演變成為易學三大學問中的「象學」,對我國古醫學和術數學問有深遠影響。
傳統易學有「象」,「理」,「數」三大範疇。易學的數,基於一陰一陽的觀念。一畫相連為陽爻,一畫斷開為陰爻,由一陽爻一陰爻開始,一層一層地重疊衍生,陽爻上加一陰爻,稱為少陰;陽爻上加一陽爻,稱為老陽;陰爻上加一陽爻,稱為少陽;陰爻上加一陰爻,稱為老陰。老陰為六、老陽為九、少陽為七、少陰為八。陽進陰退,物極則返,陰陽互變,這就是易學的「數學」,這也是我國古醫學和術數學問的根基之一。
易學的「理學」,是依據對「象」、「數」的觀察研究所得,形成的一種道理,逐漸演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大學問。我國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以至諸子百家的學問,無不根源於易學而各得其一端,因此,易「理學」的研究範疇是極廣的。我國古醫學當然也不例外,「內經易學」就是最具代表的。據說,已失傳的「連山易」、「歸藏易」,就蘊藏在「內經」當中。
我們作為現代人,看到天地間的種種事物,明白到一切事物都可找到它的特徵,可得其「象」;明白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發展規律,可得其「數」(例如新冠疫情的「數學模型」等);瞭解一切事物有其本質特徵規律,可得其「理」;「象」「數」「理」在今天仍可以是我們探索宇宙的切入方向。這就是「易學」,易學有三個特點:「易簡」、「變易」、「不易」,因此有「大易」的尊稱。
現代人十分注重健康養生,然而又十分盲目地迷信商業宣傳,以致效果不理想。我們研究中醫易學,把它運用到生活上,對健康養生很有幫助。例如「象學」,肥胖的人「濕」象佔多,「火」象的人多瘦。濕的日子久了會變易為「濕熱」。我們觀察坑渠水積太久便有臭氣,便是「熱」象;若是密封,更有各種毒氣,足以殺人。這種毒氣能燃燒的,是「火」象。「濕熱」的人因具「火」象,所以又多數是睡眠質素很差的。這便是觀象於天,取法於地,運用於中醫學所得的「理」。
我們要養生,先要瞭解自己的生活環境,這是廣義的,包括工作、飲食、休息、娛樂等。最重要的是這些事項對「生命能量」的增益和損耗的影響。中醫易學認為一般人:男性每八年一變,32歲健康開始走下坡;女性每七年一變,28歲後健康下滑。這就是中醫易學對男女「生命能量」的「數」學了。如果我們善於觀察瞭解自己,善於護養我們的「生命能量」,不要「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善於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時間,令「生命能量」及時恢復。能夠「持盈保泰」,當然可以健康長壽了。
老子是春秋時代偉大思想家,他的易學養生心得提醒我們要善於「得一」。因為「一」是最接近「道」的。《黃帝內經》教我們「精神內守」,疾病便傷害不了我們。內守甚麼呢?就是內守這個「一」。《黃帝內經》說「獨立守神」,「守神」就是「守一」,也就是說要通過「守一」而「得一」,藉以護養我們的「生命能量」。「守神」的「神」不是宗教的神,而是我們的「精神」,正是古代易學養生家說的,我們人體內功效最大、最天然的「藥」了。
(文中若涉保健產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