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rista Luo
一場疫情將很多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都改變過來。這些改變,其中一些可能會在疫情過後還原,另一些卻可能是永續的。
飲食方面,很明顯「叫外賣」這個行為變得普及。亦因為待在家中的時間多了,在發達的互聯網幫助下,很多人勇於嘗試自家製作不同食品,麵包、糕點便是其中例子。
記得在疫情初期,很多超級市場的麵粉都賣斷市,賣烘焙材料的小商店更是生意大好。在家的時間增加,多了在家用原材料製造食品,可算是因為疫情而產生的少數好處之一。

超級市場方面,可見到新的潮流是售賣多了已做好的菜。而冷凍食品的銷量也大增,因為這類食品的冷凍和包裝技術近年大幅改進,質素其實不錯,很多時烹調後食味與用新鮮材料煮的分別不大。此外,精製食品也越來越精製。以往可能只是售賣一包已洗淨的米給你,買回來加水已可以烹調,現在賣給你的是一包已煮熟的米,一叮(以微波爐加熱)便可以吃。更進一步便是磨碎了的米粉,沖水便可進食。
事實上,用於食品的「科技」不斷「進步」,由品種的改良(基因改造)、種植時用的肥料(化學肥)、添加劑的研發(色素、防腐劑)、包裝中的物料 (含雙酚A物料),以致消毒的過程(輻照),每一個涉及的步驟,只要有機會可以增加食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或減低成本,生產商都會樂於採用。
理論上,在用於生產食品之前,新的技術、素材等均必須得到科學數據支持產品的安全性。但很多時候,負責研究的單位都是受僱於生產商的,所以說服力成疑之餘,用途亦不大。因為通常研究只限於短暫性的確立,而忽略了長遠食用對健康的影響,但這並不是說後者的數據是完全沒有的。
《看懂食物標籤(增訂版)》內文不幸的是,這些「長遠」 數據多來自廣大的消費者。我們就是實驗中的白老鼠,給製造商、立法機構提供最可靠的「長期食用對健康影響」 的重要數據,例子實在太多了。大豆油、芥花籽油等北美出產的油脂非常便宜,但卻不穩定,不能重複使用、造出來的食物食用期又短。為了能充分利用這資源,上世紀60年代開始,食品生產商利用了科學家研發定,非常適合用作食品加工;但這技術也同時製造了反式脂肪。我們食用含反式脂肪的食品達40多年了。近年,大量的科研數據指出反式脂肪的害處,如大大增加患上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的機會。終於,在消費者權益組織的推動下,各國政府立法要求食品製造商在食物標籤上列明反式脂肪的含量;更有國家全面禁止售賣含反式脂肪的食品。這樣的故事其實不斷地重複又重複,例如用作甜味劑的阿斯巴甜、基因改造食品等,科學家也是近年才開始了解它們對人類健康的害處,但它們已大量滲入我們食物鏈中。
《看懂食物標籤(增訂版)》內文消費者對於這些食品也不是絕對被動的,如果能充分利用食物標籤上的資料,我們可以作出有根據的決定,選擇甚麼才「吃下肚」。食物標籤是生產商向消費者傳遞資訊的主要渠道,其中的資料非常多,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去「消化」。方便食品肯定會越來越多,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是深入了解如何做一個精明的消費者。
《看懂食物標籤(增訂版)》以簡單易讀的圖解方式,幫助消費者掌握這些資訊,令決定來得容易一點。本書介紹十類預先包裝食品標籤上的各種資訊,如食用油、奶類、麵包及糕點、罐頭、麵類、零食等,幫助讀者分辨何謂「正面」或「反面」標籤,避免被製造商的各種「聲稱」誤導,因攝取過量有害物質而影響健康。
《看懂食物標籤(增訂版)》內文這本書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解讀食物標籤、常見食物添加劑與揀選食物秘笈。
第一及第二部分是針對不同類別的食品,解讀食物標籤和了解常見食物添加劑。本書目的是指出在選擇各類食品時,最值得留意的重點。其實並不是購買所有食品時要留意的地方都相同,例如,購買植物油時,我們不會找成分中有沒有膽固醇,因為膽固醇是動物脂肪才有的,不會在植物油脂中出現。又例如,買糖果給小孩時,是可以找一些沒有化學色素的,因為這些色素有可能令到他們過度活躍。除了成分之外,較少人留意但絕對影響健康的,便是用來包裝食物的物料了。不要以為那是我們不會吃的部分,無礙健康,其實,化學轉移會將包裝物料(通常是塑料)的毒素轉移至食物中,煮食方法亦會令轉移的效果加劇︰這些毒素能模仿人類的雌激素,擾亂性荷爾蒙的平衡,增加患上各類癌症的機會呢!
《看懂食物標籤(增訂版)》內文第三部分是介紹預先包裝食品上各種標籤的資訊,其中包括的範圍很廣,除了消費者較為熟悉的食品成分表和營養資料,還有關於材料的質素、包裝食品的物料和製造過程的質量監控等。更有一些是在標籤上找不到的,例如鮮為消費者所知的輻照食物 (以輻射照射食物作為將食物消毒的手段其實已非常普遍)。
《看懂食物標籤(增訂版)》內文是次增訂版更新了最新的資訊,並增加了二十多種市面上最新的食品,祈望讀者繼續關注飲食健康!

《看懂食物標籤(增訂版)》
作者:鄺易行
出版社:萬里機構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