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海明 童倩 喻琳超
什麼是武醫瑜珈
關於瑜珈
瑜珈起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和佛教等宗教,有著深奧的內在含義,也成為宗教人士的修行之法。古印度瑜珈學派主要有三種:身瑜珈(身)、音聲瑜珈(口)、心瑜珈(意)。目前只剩下身瑜珈了,音聲瑜珈(咒語)和心瑜珈(心地法門),這兩種印度瑜珈基本上已經沒有了(詳見《瑜伽師地論》)。從瑜伽祖師帕坦伽利的《瑜伽經》中提出的八支行法即可看出,瑜伽的修煉由身入門,繼而入心的,「身心合一」、「心物一鏡,而不散亂」、「梵我合一」正是其最高的修行境界。
瑜珈流傳到北美和歐洲後,衍生出了許多不同身體體式特征的瑜珈流派,以適應不同群體及愛好者的需要和喜好。使瑜珈這一古老的東方修身修心之法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和現代元素,成為國際流行的健身之術。
其實傳統的修行之術的本質和核心理念與時代是不相矛盾的,即便是宗教,其理念和修行之法也是與世間法不相矛盾的,相反還有助於世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中找到一種智慧和平衡之法。
「三摩地」是《瑜伽經》「八支行法」中「梵我合一」的最高境界,「三摩地」也是佛教修行中的至高境界。人們要到達和進入這一境界,雖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修行的過程偏離了修行的本源和核心,必將永遠無法到達理想目標中的最高境界。
當今的瑜珈在流行中演變出的流派很多,各有其特色和被吸引的群體。近些年瑜珈在中國盛行,中華文化原本就是一個包容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融合度。瑜珈也在中國的流行中,也漸漸開始融入了中國的元素和文化理念。那麼如何才能融入真正的中國元素和更貼近於瑜珈修身養心的本源和核心理念呢?獨具特色的「中華武醫瑜伽」(以下簡稱「武醫瑜珈」)應運而生了。
武醫瑜珈
「中華武醫瑜珈」並非旨在創造新的瑜伽流派,而是遵循瑜珈修行之本源理念和修行法則,尋求通往最高境界之路,即:從修行的第一步開始就認真地追求「身心合一」,「身口意三業相應」的理念和准則。同時,在修煉的方法上,引入了中國傳統內功修煉中的吐納、導引之術,以及武醫健康養生調理中所依據的中醫經絡原理,如武術的基本功法。從而將中國武醫健康養生的樁功、內功(真氣運行呼吸法、易筋經等)等基本功及太極行功中的核心法則且易於習練的動作融為一體,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和體式結構奉獻給瑜伽愛好者。
武醫瑜珈的特點與核心理念
瑜珈本身是屬於一種偏於靜修的鍛煉模式,在當今流行的各種派別中基本上都是以體式變化的風格不同而標新立異。武醫瑜珈則是以「身、口、意合一」為其核心理念,以傳統武醫的經典理論人體結構與運動合理性的認識為原則,科學地指導形體動作和練功方法。
身:指的是身體的動作、行為,包括體式及動作過程中全身由內而外的每一部分的細微變化;口:指的是呼吸吐納,包括調息中的各種呼吸方式;
意:指的是配合身體動作,以及每一呼吸過程中意念的導引和變化。
武醫瑜珈不苛求動作體式的高難度,其特點在於注重強調修煉的每時每刻都要做到「身、口、意的合一」,講究肢體動作一定要符合醫理、拳理,並將這種修煉模式融合乃至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在進行這三合一的修煉過程中,武醫瑜珈借助了中國傳統武醫養生的內功與基本功及禪修中吐納與導引對身體的引導作用,並注重人體經絡的走向與作用,從而達到疏通人體經絡改善人體氣血和整體素質的作用。
武醫瑜珈體系是一個開放性的全新理念和體系。瑜珈與中國功夫養生功法的部分動作本來也有很多相通、相近之處,只是由於修煉的目的不同,而在要領上有所區別。故而武醫瑜珈在表現形式上仍盡可能的保留了瑜珈的基本形態與風格,而融入和賦予了武醫養生的內涵。這些內涵主要來源於中華傳統武術的樁功、柔韌基本功、呼吸導引、易筋經、六字訣等養生功法、平衡體式及太極行功等。
(文中若涉保健產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