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鄺凱迎
葫蘆在古代典籍上,有多種名稱如匏、瓠、壺、壺盧及甘瓠等;並在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中,與民間傳說的人物常常同步出現。
在最早的文獻提及葫蘆是《詩經》,在其《邶風篇》有言曰「匏有苦葉」。而傳說更早,指在周朝新婚夫婦都要行合巹之禮,指婚禮間,夫婦兩人用一剖為二的匏瓜盛酒對飲;匏瓜苦,用以做飲器,喻未來生活中甘苦與共。古代郎中及藥店常有懸壺濟世布幡,皆掛上葫蘆作為行醫標誌。
大吉祥寓意
葫蘆,有指發音近似福祿,屬於草本植物,其枝莖亦稱為蔓帶,與萬代同音,成果形態似吉字,故有福祿萬代的吉祥意寓。
民間傳說描述的傳奇人物,身上皆佩戴葫蘆。如東漢神醫華陀身上的葫蘆裡面是盛裝藥丸;又唐明皇病中夢見鍾馗,吳道子按憶述繪出其貌,之後民間多仿以驅鬼避邪,他亦身系葫蘆,作化兇制煞用;另原名李修之南宋高僧濟公,有戲佞、懲惡及扶困濟貧的神力,身上也佩上視為法寶的葫蘆;南極翁壽星公,有鶴髮童顏的外貌,就因為拐杖上系有一個葫蘆,有謂具長壽安寧、延年益壽的力量。
也因為具有吉祥寓意,歷代瓷器有不少模仿葫蘆造形,作為吉祥陳設。因其藤蔓綿延,結實累累,籽粒繁多,往往視作祈求子孫萬代的特徵。這種瓷質葫蘆瓶的燒製,一般不晚於宋元時期。宋代官窯、浙江龍泉窯不少窯址中可見葫蘆瓶、及按葫蘆形發展出來的執壺,元代可見圓形及六方型碩大葫蘆瓶,明代亦多仿效,到清代更發展成高峰期,記載除單體外,亦有三葫蘆連結一起。
吉祥陳設 兼備藥食
清宮檔案記載一些宮庭燒製的,包括洋彩萬福萬壽葫蘆轉心瓶成對、洋彩萬福萬壽葫蘆瓶成對、洋彩萬福萬壽葫蘆轉旋瓶等,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嘉靖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堪稱代表作品,乾隆皇帝的冬青釉葫蘆瓶,更是清宮養心殿皇帝寢室的陳設,另雍正的天青釉葫蘆瓶、乾隆的洋彩黃錦地葫蘆形交泰轉心瓶,更是台北故宮的吉祥名瓷。葫蘆器及葫蘆形瓷瓶是清一代帝后壽禮必備之物,在宮庭檔案多以萬福萬壽寓指吉祥萬代。
元代王禎《農書》說:「匏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咸宜,最為佳蔬」;而《傷寒類要》更指葫蘆可醫黃疸;民間傳說指嫩瓜果質柔軟,味淡薄如冬瓜,其汁有潤肺、治肺燥咳嗽等功效,其蔓、鬚、葉、花、子及殼均可入藥,醫療多種疾病,古代醫書記載,葫蘆花可製解毒之藥、曬乾後食更有去水腫,及治尿路結石,蔓及鬚其效亦然、更可治麻瘡,葫蘆子可治牙病及四肢腫脹,而葫蘆殼用于消熱解毒、潤肺利便等藥效。
除比喻夫妻甘苦與共、福祿萬代及長壽的吉祥寓意,作為食蔬及藥療,及「依樣劃葫蘆」的陳設瓷器外,葫蘆自體亦是一種實用物品,供食用及加工製成工藝品;有稱「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就是指葫蘆成熟前後功用各異。亦有引俗語「出得廳堂,入得廚房」來形容它。
范製工藝
古文字兼考古學者商承祚在《長沙古物見聞記》有提及楚墓出土以匏製成的樂器,出土時大部份已破碎腐爛,亦大略可見是用模子夾范制的。估計這是以葫蘆工藝品的首例。這種范制方法,明代謝肇淛的《五染俎》有記載:「葫蘆器名有方者,又有起突成字為一首詩者,蓋生時間板夾使然,不足異也」。
以葫蘆原體造成的工藝品歷史有達兩千年,但記錄走入宮庭殿堂應自清代開始。清沈初《西清筆記》有稱「葫蘆器康熙間始為之,瓶盤杯碗之屬,無所不有。陽文花鳥山水題字俱極清朗,不假人力」。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康熙賞玩的壺盧文字筆筒,說明指乾隆的工藝品味深受其祖父康熙影響,他在位十二年也命內務府倣做,但是一直都不滿意,多年後在《詠心壺盧筆筒》一詩的按語說「康熙年間有葫蘆器,皆以木模夾持成形,今日司囿者亦倣為之,然大不如舊時者矣」。他更在另一題詩《恭題壺盧碗歌》曰「敬思當日聖意淵,不貴異物祛奢靡,園開豐澤重農圃,蔬匏爾時種于此」。指出種植葫蘆的地點是豐澤園,即今北京中南海內,匏碟正是在該園種植及范制而成。
這種木模夾持成形的製作,是在葫蘆幼小時納入己制好有陰文花紋的范模中,待其成長,與范模嚴合,取出後即可得陽文花紋的匏器。沈初亦指「製作難度高,數千百中,僅得一二」。即成功率只在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間。
賞玩的匏器
自稱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在其儷松居長物志《自珍集》列出四件帶有賞玩文字的葫蘆器,分別是「康熙賞玩」的弦紋匏碟一對、「乾隆賞玩」的八仙匏瓶及纏蓮紋匏蓋罐;他指出一些未見賞玩款識的小件,部份是御苑所植及貴胄府邸製作,一般稱之為官模子。
這件與王世襄書中相同「乾隆賞玩」的八仙匏壼,葫蘆上部份模夾成正四方形及下部份成四菱形及八個斜三角面,八仙各居上下方形及菱形之一面,上正四方有呂洞賓(背劍)、曹國舅(持拍板)、藍釆和(吹笛)及漢鍾離(捧桃);下四菱形為張果老(持漁鼓)、何仙姑(持蓮蓬)、鐵拐李(拐杖掛葫蘆)及韓湘子(捧花籃);三角斜面內以圓壽字為飾,瓶底飾團花及「乾隆賞玩」楷書四字款。
互動流傳
最為特殊之處是這兩件八仙匏器在於下腹部呈立體幾何造型,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一乾隆玻璃胎畫琺瑯八楞瓶,與其腹部造型相同,博物院研究員認為這種楞形是受西方幾何學影響,存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原素。附照(兩角度及底款)的與王世襄的兩者器形大小不一,前者應為儲存鼻煙的壺器,後者器高前者一倍,應屬陳設匏尊。
鼻煙在十七世紀自中亞傳入,由用藥瓶盛放,及後發展成非常講究雕鏤細膩的盛具,質料包括玉石、瑪瑙、瓷質、玻璃、犀角及象牙等,成為王公貴族的嗜好,並互相鑑賞盛器,以匏為鼻煙盛具,也自乾隆年間流行起來。
在十八世紀英帝國派使來華,送來一批天文、地理儀器及機械等貢品,當時乾隆皇帝在賞賜給英王物品亦包括十四件葫蘆器,但是否部份屬范制的,賞賜名單未見說明,但相信也是具有巧工的造物。
葫蘆的寓意福祿,兼備藥食、吉祥陳設及范製工藝是眾多植物品類中較特別的、也許是唯一的,功用超過乾隆詩文描寫葫蘆所言「苦葉甘瓤祇佐餐,縱然為器乃壼樽」了,不是嗎?
(文中若涉保健產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