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 心
“老師們都已想不起,猜不出問題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誰看了你的日記,誰把你的長髮盤起,誰給你做的嫁衣……”入秋後的某個夜晚,有人在中學同學的聊天群組發了這首《同桌的你》。要知道,這首歌曾是那個年代同學們為數極少的能唱得準確的普通話歌曲,即便是班級裏那個看起來最內向的男生,都能小聲地哼上幾句。於是,那個夜晚,聊天群組變成了一場懷舊大會,大家開始努力地回憶,那些年,誰悄悄地鐘意過誰,哪些個女同學暗戀過同一個帥氣的英文老師。我也被帶動著,開始回憶起“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得太慢”,然後不禁慨歎:那些年寫過的日記,早已在搬家了幾次之後,不知所蹤。
大家提議“聚一聚”。群組一下子沉默下來。就像是行雲流水的大合唱,忽然因為話筒和聚光燈出了問題,而陡然凝滯,安靜了幾秒鐘。接著大家紛紛回復:“OK呀。”這是一種無奈但必須的熱情。我知道,群組裡的人,有半數已經不在香港,既有中學畢業後就去了外面讀書、生活,也有這兩年帶著孩子出去的,還有一些功成名就的大老闆,整天滿世界飛。就算是還在這座城的人們,掙扎著過活,拿出點時間“聚一聚”真是奢侈的願望。
果然,到了約定要聚的日子——上個星期日,十幾個老同學到場。懷舊是必然的,但又是短暫的。我們在共同回憶三十年前的美好,訴說著差不多的心情,然後又註定聊回到現實,房子、車子、孩子,工作瑣碎,疫情時代的悲歡。我們也都明白,時代在迅猛向前,資訊在海量增長,物質在急速膨脹,網路填滿了空間,抖音佔有了時間。二十多年的時間,蘋果從水果變成手機,我們從潮男潮女變成了虎爸虎媽或是宅男宅女。所有人都沒有時間了,連懷舊都越來越稀罕。
記得那天的聚會散場時,大家都有些微醺,握著彼此的手,說著溫暖和感激的話。我們其實並不是感激具體的人和事,我們是在感激因為那些年人生的相遇,而帶給自己的溫暖、光明和美好的想象。那些懷舊中“最美好的時光”,其實是一種永不回返的幸福感。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裡,都曾有過許多細小而明亮的小桔燈,讓我們在日新月異的生活潮流裡,能夠用以安妥和釋放情感與心靈。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每個人的青春都那麼寶貴,懷舊中的那些美好,是我們今生今世賴以在這個浩大、紛紜的世界上繼續奮鬥和生存下去的資本、底氣和最後的退路。這應該也就是懷舊的終極意義。
來源:《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