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小說家張愛玲出生於1920年的上海,她在20世紀中文文學中的地位人盡皆知。但不是很多人知道,張愛玲曾經在香港生活過,香港這座城市尤其是北角在她的創作生涯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最為人熟知的黑白旗袍
人像照攝於北角蘭心照相館
近代著名小說家張愛玲出生於1920年的上海,她在20世紀中文文學中的地位人盡皆知。但不是很多人知道,張愛玲曾經在香港生活過,香港這座城市尤其是北角在她的創作生涯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最為人熟知的黑白旗袍,人像照攝於北角蘭心照相館張愛玲曾在《對照記》提到:“1954年我住在香港英皇道,宋淇的太太文美陪我到街角的一家照相館拍照。1984年,我在洛杉磯搬家理行李,看到這張照片上蘭心照相館的署名與日期,剛巧整三十年前。不禁自題‘悵望卅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她在蘭心照相館拍下了現今流傳最廣的托腰相片(見圖),同時亦為她第二次來香港居所留下一絲線索,內文提到“街角”,即住址就在附近。
“蘭心照相館”的地址是位於英皇道338號,如今已改建為商業大廈“華懋交易廣場第二期”。後來據宋淇兒子宋以朗憶述,張愛玲應該是住在“蘭心照相館”附近的英皇道400多號,大家不妨去打卡留念。
張愛玲第三次來港時曾住在北角渣華街六十二號,即今日高發大廈的位置(網上圖片)租住英皇道小房間專心創作
張愛玲一生來過香港三次,第一次是1939年在香港大學讀書,第二次來港是1952年由上海來香港。當時她身上的錢不多,只能先住在港島的女青年會,及後在香港美國新聞處認識時任書籍翻譯項目主編宋淇(著名戲劇家宋春舫之子)及宋太鄺文美(英語專家鄺富灼之長女)。
宋淇於1949年4月從上海搬到香港居住,最初居於山頂寶雲道的豪宅,後來家道中落,再搬到北角繼園街的輝濃台。輝濃台是舊日國民政府兩廣鹽運使陳維周身邊的官員藍榮輝與李培濃南來香港出資興建,各取名字中的“輝”、“濃”而得名。當時宋淇在輝濃台的住宅是五房連天台,單位有四千呎,後來輝濃台再重建成六層高的唐樓。
當年,宋淇的居所由於所有房間都有人居住,張愛玲不便居於宋淇的居所,於是便託宋淇找了鄰近的英皇道租住一個小房間,以方便專心創作。張愛玲住在輝濃台附近,一是方便到宋淇家作客,一是宋淇經常安排傭人下山(繼園山)送飯給張愛玲。坊間有傳張愛玲曾居於輝濃台,這只是誤會而已。

完成《秧歌》與《赤地之戀》
兩部長篇小說
後來,宋淇在1976年12月號《明報月刊》上刊登的〈私語張愛玲〉中描寫張愛玲的小房間:“這間房是陳設異常簡陋,最妙的是連作家必備的書桌也沒有,以致她只能拘束地在床側的小几上寫稿。”然而,張愛玲卻在此小空間完成了兩部長篇小說,包括《秧歌》與《赤地之戀》。
據張愛玲在《連環套》記述對英皇道的印象——說主角霓喜:“沒奈何,在英皇道看了一間房,地段既荒涼,兼又是與人合住,極是狹隘腌臢的去處,落到那裡去,頓時低了身份,終年也見不着一個整齊上流人,再想個翻身的日子,可就難了。”看來當年北角的地段並不如今日的繁華。
及後在宋淇的幫忙下,張愛玲成為香港電影製作公司“電懋”的編劇主力之一,編劇收入成為她往後一段時間的主要經濟來源。1955年張愛玲離開香港,遠赴美國定居。到了1972年7月1日,張愛玲重訪香港,並再次往北角暫居,當年住的地方是北角渣華街六十二號三樓,即今日的高發大廈位置。

來源:《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