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飛鵬
「秋天到,開始貼秋膘咯。」每年立秋過後,平時對肉類等肥膩食物較為忌口的人,似乎找到了多吃肉或進食各種補品的理由,這樣做有利於養生嗎?
秋膘莫亂貼
據考證,大約從周代起,立秋時節「貼秋膘」的習俗已開始流行。
膘,多指牲畜富含油脂的那塊肉;貼秋膘,是指在秋天增加飽滿的肥肉。古代立秋之日,帝王將相們會進行迎秋祭祀活動,活動結束後,放開吃喝。
那時候,絕大多數人從事的是農業勞動,體力消耗大,熱量散失快,日常能吃肉補充能量是非常奢侈的事,通常只有到了秋天豐收的季節才有機會吃上肉、貼貼秋膘,為來年儲備能量。
但是,現代不比農耕時代,城市人已經不從事農活,甚至很多人連基本的健身運動也嚴重欠缺,此時若貼秋膘,只會適得其反。例如,有些一到秋天就盲目進補、攝入大量肉類的人,反會加重體內火氣,水濕和火毒困身,容易出現三高、血管堵塞和痛風等問題。所以,並非人人適合貼秋膘。
當然,從中國傳統醫學的角度而言,入秋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天氣開始漸漸涼爽,人體陽氣開始收藏,能量消耗減少,此時進補是好時機,是值得借鑒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現代人已經將秋天進補等同古時的貼秋膘了。只不過,城市人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平補——即多攝入一些性味清淡、有利於舒緩情緒的食物,如茯苓、淮山、蓮子、百合、芡實、高粱、銀耳、白扁豆等,例如以下的食療方,供參考:
【百合安魄湯】
食材:新鮮百合100克 (或乾百合50克)、白蓮子15克、蜂蜜半勺。
做法:將百合、蓮子用適量水煮45分鐘,煮到百合爛透,放溫後兌入蜂蜜(也可加少許粳米一起做成百合粥,免蜂蜜)。
服用方法:湯和渣一起吃掉。若是睡前吃,則不加蜂蜜,不吃渣。
功效:百合性微寒,味甘、淡,色白而入肺、心經,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蓮子補脾胃、止泄,清心安神。兩種食材合而為湯,可安神助眠,適合心慌心悸、虛煩不眠、多夢易醒、關節血熱痹痛等情況的人士品嘗。
當防秋老虎
秋天裡,除了得注意進補得當,還要提防秋老虎發威。
每年三伏天過後都會出現短期回熱的現象,多發生在立秋節氣後,持續2周左右。此時段內,天氣本應變得涼爽,但卻讓人悶熱難耐,往往比酷暑時節有過之而無不及,民間戲稱之為秋老虎發威。
秋之主氣為燥,燥邪傷津。而肺為嬌髒,主上焦氣化,百脈朝肺,最易受燥邪影響。肺與大腸相表裡,燥邪犯肺,最喜歡侵犯大腸,導致腸道津虧,氣化不利,大腸傳導失常,人就會傷津,陰血不暢,不榮而瘀——被秋老虎「咬」到者,容易出現肌膚和口鼻乾燥、眼睛乾澀、咽喉乾癢乾咳、便秘等情形,嚴重者甚至情志不暢、鬱鬱寡歡。
所以,人們在秋天還要注意補充津液,多食用粥水等物,才能將秋老虎擋之門外。以下粥方可以幫助人們補充津液。
【蓮藕粥】
食材:蓮藕150克,粳米80克,水適量。
做法:將蓮藕切成小丁或片,粳米加適量水慢火熬透,一邊煮,一邊攪拌,快熟時加入蓮藕。
功效:蓮藕清熱化痰、生津,消食止泄,滋養津液。新鮮蓮藕榨汁服用也可以清腸熱,用於便秘、頭面口乾舌燥等情況。
還需忌悲秋
中醫還認為,肺屬金,與秋氣相通,肺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此時節令人更容易觸發焦慮情緒,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景況後,回想往昔,常在心中引起悲秋、淒涼、無力之感,從而產生焦慮。
思為脾志,對境生心,過思則傷脾,脾土不生金,母病及子,更易引起肺虛,加重憂鬱情緒。
現代科學也認為,秋分之後,北半球晝短夜長越來越明顯,陽光不再充沛,與陽光調節相關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褪黑素分泌就會減少,人就會容易情緒低落,從而導致焦慮、抑鬱等。
因此,無論是傳統中醫還是現代科學,都主張人們在秋季時節,把調攝精神作為養生的要務,提倡人們適當參加戶外活動,多去空曠的地方走動、曬太陽。
俗話還說:女傷春士悲秋,意指男士在秋季更應注重調攝精神、調養身心。
(文中若涉保健產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