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素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已不適用於現今社會,尤其對於以長壽人口著稱的香港來說。2021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香港男性平均年齡為84.65歲,女性更高達89.6歲,香港並連續七年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有人說快樂是長壽的秘訣,但我們留意一下身邊七、八十歲的年長親友,保持心情愉快的其實有多少人呢?
令老人家心情不佳的因素很多,這裡並非要探討原因,而是想通過個案,告訴大家如果想幫助他們得到快樂,可以有哪些實際的行動。
Steven的母親陳太差不多70歲,丈夫一年前因為心臟病離世,陳太至今仍未接受丈夫身故的現實,終日鬱鬱寡歡。從前陳太多是與丈夫一起外出的,現在除了買菜或必需品之外,便很少離開寓所。夫妻倆喜歡行山,每到周末便聯群結隊去郊遊,可現在陳太對行山完全提不起勁了。
Steven感到陳太是怕給人問起丈夫的情況,也怕觸景生情,本覺得讓她在家中多休息並無不妥,但後來看到她日漸消瘦,老是情緒低落,便擔心她早晚患上抑鬱症,於是,他開始正視問題,找來一些親友給母親開解。Steven早年已遷出自住,現在剩下弟弟和母親住在一起,他讓弟弟上班之外多留在家,自己也經常回來陪伴母親,希望使情況好轉。
然而,陳太的情況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我問Steven所做的是怎樣的陪伴呢?
原來是一起在家裡,讓她不覺得孤伶伶一個人。有機會的時候,Steven和弟弟便對母親加以開解。
我問Steven這開解又是怎樣的內容呢?
人死不能復生,難過也於事無補……爸爸不在,日子還得過下去……您若是病倒了,只會令我們更加擔心……我們是一家人,我和弟弟一定會把您照顧好……
走出陰霾要通過行動來改變生活
這些開解的說話,相信陳太已聽過無數遍。對於老人來說,走到人生逐漸經歷各式親友離世的階段,以至連配偶最終也撒手人寰,其實已嚐透悲歡離合的滋味,怎會不明白「人死不能復生」的道理?要走出喪偶的陰霾,不是知性上的理解,而是要通過行動來改變生活。
老人家體能下降、精力不足,面對沉痛的喪偶打擊,未必有力量來改變生活。
這時候,家人的支持便十分重要。Steven給予母親的支持是陪伴,方向是對的,但是有效的陪伴不是單純的伴在左右,而是為母親帶來力量,協助她一同展開新的生活。
選擇有效的陪伴方式
改變生活從來都不容易,習慣了深居簡出的陳太對Steven行山的建議十分抗拒,面對連番游說更大罵他不孝,沒有照顧她的感受。Steven卻有無比的耐性,每一個周末都大清早過來,一次又一次告訴母親不能再把自己困在家裡。眼看兒子的苦心,陳太雖然不想外出,最終還是答應下來。
這一次他們去的是陳太和丈夫從前常去的大潭水塘,走着走着,陳太忍不住說起往事,也不禁哭成淚人。Steven一直在旁用心聽着,挽着母親的手,默默向前邁開腳步。
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意味着陳太接受丈夫離世的現實,並且讓新的行為取代舊的記憶,有助走出傷感的回憶世界。
就這樣實行了接連幾個月的周末郊遊,陳太已經重拾行山的樂趣,甚至不需要Steven陪伴,可以相約昔日的朋友,回復從前行山、吃飯的節目消遣了。
對於母親的改變,Steven的弟弟同樣作出了貢獻,他也是以「陪伴」鼓勵母親外出,使她逐漸恢復從前的生活習慣。陪伴的重要性除了表示支持,還有實際的解困作用,他們在附近超級市場好幾次碰到街坊,對方都問起陳先生來,母親即時面有難色,他便馬上代為回答。這樣的情況發生多了,陳太漸漸減輕了焦慮,面對街坊態度也變得不再張惶。
了解真正的需要而給予支持的力量
老人家終日只顧躲在家裡,其實就響起了危險的訊號,不作活動不但令身體急速退化,精神也只會日趨萎靡,如果您真的要幫助他們走出情緒的困境,必須投入到他們的生活上去,才知道選取哪一個有效的方式,可以協助他們打開心扉,走出自我封閉的世界。
陳太的生活現已回復正常,我們看到她的復原全賴她兩個兒子陪伴同行,了解母親真正的需要而給予支持的力量。
(文中若涉保健產品或保健方法,均不可替代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