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兆佳
自從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大黨代表大會以來,元首外交是中國外交的一項重要戰略。習近平主席頻密和深入與各國元首的會晤,不但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最權威地清晰闡述了中國在重大問題上的立場,增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的互相信任和尊重,和減少了彼此不必要的猜疑和紛爭,總體結果是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營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然而,與此同時,美國和其盟友則無所不用其極地遏制中國的崛起,令中國與美西方的關係愈趨緊張。美西方不斷渲染“中國威脅論”,挑撥離間中國與周邊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目標在於擠壓中國的國際活動空間。台灣問題更是美國用以遏制中國的重要手段。
最近幾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和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加劇了中國與美西方的摩擦。美國對中國發動的外交戰、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和意識形態戰方興未艾和不斷升級。美國夥同英國、日本和澳洲對中國施加愈來愈大的軍事和地緣政治壓力。更為嚴重的,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連番挑釁,尤其是愈來愈把台灣視為“獨立政治實體”、積極鼓勵和支持“台獨”勢力、把台灣當作美國的“非正式”盟友、並利用台灣威脅中國的安全。然而,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軍事衝突對美西方的經濟、民生和財政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特別是愈趨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經濟下滑的問題。儘管美國國内有人希望俄羅斯的國力會因為俄烏軍事衝突而崩塌,但俄羅斯所展示的政治和經濟軔力卻出乎美西方意料之外。曠日持久、不知道何時結束和最終結果不知為何的俄烏軍事衝突已經讓美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引以為憂,擔心美西方將要付出越來越大的代價,包括經濟情況進一步惡化和西方陣營走向分化内訌,所以要求俄烏通過談判來結束軍事衝突的聲音正在冒起。
對於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挑釁,中國採取一連串强硬行動回應和反制,最為矚目的當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圍繞台灣進行實彈演習對台灣和美西方所造成的震懾效果。美國國内開始有人覺得台灣愈來愈是美國的戰略負擔,因此主張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有所收斂。在拉攏盟友和夥伴對付中國上,除了英國、澳洲和日本反應積極外,其他國家都用不同方式,表明它們不願意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倒向任何一邊,反而採取“兩邊下注”的策略來保護或謀取自身的利益。美國策動對中國的貿易戰和科技戰,其實是“損人又損己”的行動,並且已經激起美國國内的一些反對聲音。如果美西方最終決定謀求俄烏以談判方式結束軍事衝突,則它們有需要尋求中國的認同和協助。
如上所述,當前的國際政治局勢對中國而言頗為嚴峻,但亦存在一些容許中國開拓國際空間的機遇。過去的歷史經驗説明,元首外交對減少挑戰和用好機遇對中國很有價值。近幾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各國元首之間很難進行面對面的接觸和會談,也無法通過元首外交來增進彼此的互信和感情。不過,隨着疫情逐漸穩定下來,今年11月接連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G20 Summit) 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則讓中國可以重啓元首外交的工作。在這兩場備受矚目的國際活動中,許多重要國家及地區的元首雲集,就世界和國際上的重大議題發表意見和進行雙邊會晤。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和高規格出席這兩場重要國際活動,讓中國受到國際社會和各地媒體的密切關注。習近平主席在這兩個活動中受到各國及各地元首的歡迎、尊重和高度重視,在折衝樽俎的過程中,習主席通過元首外交顯著開拓了中國的國際空間,在嚴峻紛雜的國際局勢中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
首先,習主席在G20峰會和APEC會議上的重要發言,詳細闡述了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强調中國願與各國合作,攜手推動更加包容和普惠的全球發展,讓每一個國家都能夠過上好日子。習主席又提議要推動更有韌性的全球發展、深化抗疫國際合作、推進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動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建構亞太自由貿易區和命運共同體、保障全球糧食和能源安全和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習主席表明中國是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倡導者和維護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者,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濫用“國家安全”為由對別國施加貿易和技術制裁。中國莊嚴承諾會不斷改革開放,開放的大門只會愈開愈大。中國將積極擴大優質產品和服務進口,為世界提供更多市場機遇、增長機遇和合作機遇。習主席的發言,充分體現“大國擔當”和“世界情懷”,有力駁斥美西方的政客、學者和媒體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不實指控,特別是對中國走向“反市場”、“反外資”和“閉關自守”的責難,端正了人們對中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的誤解和誣衊。
第二,在短短的幾天内,習主席旋風式與衆多國家的元首進行會晤,包括美國總統、法國總統、日本首相、韓國總統、印尼總統、澳洲總理、西班牙首相、荷蘭首相、南非總統、阿根廷總統、塞内加爾總統、意大利總理、聯合國秘書長、泰國總理、星加坡總理、菲律賓總統、新西蘭總理、智利總統、文萊蘇丹和巴布亞新幾内亞總理。他們涵蓋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估計是由於德國總理和越南共產黨總書記不久之前已經在北京與習主席會晤,而習主席又將於今年年底之前到訪沙地阿拉伯,所以在G20和APEC會議期間沒有安排與那些國家的元首見面。
通過頻密的元首外交,總體結果是增加了那些國家的領導人對中國的認識和理解、澄清了他們對中國發展意圖的誤解、改善了他們的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和建立了彼此更廣闊的合作領域和前景。對中國而言,元首外交為中國在國際上爭取到更多的朋友和夥伴,削弱了美國通過“拉幫結派”手段來孤立和遏制中國的效用。
最後,尤為重要的是習主席和美國總統拜登的會晤所產生的紓緩彼此緊張關係的作用。肯定地說,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長遠國家策略不會有實質改變,而且將來還會變本加厲。不過,起碼在短期内,美國覺得加劇與中國的衝突對美西方不利,更不欲因為台灣問題而與中國爆發毀滅性的戰爭,因此希望與中國改善關係,並恢復在實務問題上的合作。在與拜登在印尼巴厘島的會晤中,習近平主席嚴正指出,“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綫。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是中國的内政。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共同心願。任何人想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都違背中國的民族大義,中國人民都絕不會答應!我們希望看到並始終致力於保持台海的和平穩定,但‘台獨’同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希望美方言行一致,恪守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總統先生多次講過不支持‘台獨’,無意將台灣作為謀求對華競爭優勢或遏制中國的工具。希望美方將總統先生的承諾落到實處。”
習主席又指出,“打貿易戰、科技戰,人為‘築墻設壘’,强推‘脫鈎斷鏈’,完全違反市場經濟原則,破壞國際貿易規則,只會損人不利己。我們反對把經貿科技交流政治化、武器化。”按照新華社的報道,拜登表示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强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之前美國罕有表達不支持“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立場。拜登也表示美方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鈎”,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不過,拜登對習主席的“承諾”卻沒有見諸美國白宮發表的拜登與習近平的會談紀要(Readout of President Joe Biden’s Meeting with President Xi Jinp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西方媒體基本上也沒有報道。
鑒於美國政府以及共和、民主兩黨對中國的敵意甚濃,拜登對中國的“承諾”能否兌現令人懷疑。無論如何,拜登既然願意作出這些“承諾”,可能表示美國在短期内會較少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的挑釁,避免美國與中國發生對美國不利的嚴重衝突,好讓美國政府可以集中精力於俄烏衝突、歐洲亂局和美國國内的諸般嚴峻問題。美國也許會在短期内對“台獨”勢力作出一些約束。從最好的角度看,此次習主席與拜登的會晤,對阻止中美關係進一步緊張和台海局勢的進一步惡化有積極意義,並讓中美在氣候變化、宏觀經濟政策、經貿、公共衞生、農業和糧食安全等實務問題上得以加强溝通合作。
總而言之,在複雜嚴峻多變的國際環境下,習近平主席此次推動的元首外交在拓寬中國的國際活動空間上所取得的成果可算是相當難能可貴,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爭取到更有利的外部環境。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原文英文版刊於《China Daily》)
來源:橙新聞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劉兆佳
自從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大黨代表大會以來,元首外交是中國外交的一項重要戰略。習近平主席頻密和深入與各國元首的會晤,不但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最權威地清晰闡述了中國在重大問題上的立場,增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的互相信任和尊重,和減少了彼此不必要的猜疑和紛爭,總體結果是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營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然而,與此同時,美國和其盟友則無所不用其極地遏制中國的崛起,令中國與美西方的關係愈趨緊張。美西方不斷渲染“中國威脅論”,挑撥離間中國與周邊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目標在於擠壓中國的國際活動空間。台灣問題更是美國用以遏制中國的重要手段。
最近幾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和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加劇了中國與美西方的摩擦。美國對中國發動的外交戰、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和意識形態戰方興未艾和不斷升級。美國夥同英國、日本和澳洲對中國施加愈來愈大的軍事和地緣政治壓力。更為嚴重的,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連番挑釁,尤其是愈來愈把台灣視為“獨立政治實體”、積極鼓勵和支持“台獨”勢力、把台灣當作美國的“非正式”盟友、並利用台灣威脅中國的安全。然而,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軍事衝突對美西方的經濟、民生和財政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特別是愈趨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經濟下滑的問題。儘管美國國内有人希望俄羅斯的國力會因為俄烏軍事衝突而崩塌,但俄羅斯所展示的政治和經濟軔力卻出乎美西方意料之外。曠日持久、不知道何時結束和最終結果不知為何的俄烏軍事衝突已經讓美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引以為憂,擔心美西方將要付出越來越大的代價,包括經濟情況進一步惡化和西方陣營走向分化内訌,所以要求俄烏通過談判來結束軍事衝突的聲音正在冒起。
對於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挑釁,中國採取一連串强硬行動回應和反制,最為矚目的當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圍繞台灣進行實彈演習對台灣和美西方所造成的震懾效果。美國國内開始有人覺得台灣愈來愈是美國的戰略負擔,因此主張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有所收斂。在拉攏盟友和夥伴對付中國上,除了英國、澳洲和日本反應積極外,其他國家都用不同方式,表明它們不願意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倒向任何一邊,反而採取“兩邊下注”的策略來保護或謀取自身的利益。美國策動對中國的貿易戰和科技戰,其實是“損人又損己”的行動,並且已經激起美國國内的一些反對聲音。如果美西方最終決定謀求俄烏以談判方式結束軍事衝突,則它們有需要尋求中國的認同和協助。
如上所述,當前的國際政治局勢對中國而言頗為嚴峻,但亦存在一些容許中國開拓國際空間的機遇。過去的歷史經驗説明,元首外交對減少挑戰和用好機遇對中國很有價值。近幾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各國元首之間很難進行面對面的接觸和會談,也無法通過元首外交來增進彼此的互信和感情。不過,隨着疫情逐漸穩定下來,今年11月接連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G20 Summit) 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則讓中國可以重啓元首外交的工作。在這兩場備受矚目的國際活動中,許多重要國家及地區的元首雲集,就世界和國際上的重大議題發表意見和進行雙邊會晤。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和高規格出席這兩場重要國際活動,讓中國受到國際社會和各地媒體的密切關注。習近平主席在這兩個活動中受到各國及各地元首的歡迎、尊重和高度重視,在折衝樽俎的過程中,習主席通過元首外交顯著開拓了中國的國際空間,在嚴峻紛雜的國際局勢中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
首先,習主席在G20峰會和APEC會議上的重要發言,詳細闡述了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强調中國願與各國合作,攜手推動更加包容和普惠的全球發展,讓每一個國家都能夠過上好日子。習主席又提議要推動更有韌性的全球發展、深化抗疫國際合作、推進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動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建構亞太自由貿易區和命運共同體、保障全球糧食和能源安全和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習主席表明中國是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倡導者和維護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者,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濫用“國家安全”為由對別國施加貿易和技術制裁。中國莊嚴承諾會不斷改革開放,開放的大門只會愈開愈大。中國將積極擴大優質產品和服務進口,為世界提供更多市場機遇、增長機遇和合作機遇。習主席的發言,充分體現“大國擔當”和“世界情懷”,有力駁斥美西方的政客、學者和媒體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不實指控,特別是對中國走向“反市場”、“反外資”和“閉關自守”的責難,端正了人們對中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的誤解和誣衊。
第二,在短短的幾天内,習主席旋風式與衆多國家的元首進行會晤,包括美國總統、法國總統、日本首相、韓國總統、印尼總統、澳洲總理、西班牙首相、荷蘭首相、南非總統、阿根廷總統、塞内加爾總統、意大利總理、聯合國秘書長、泰國總理、星加坡總理、菲律賓總統、新西蘭總理、智利總統、文萊蘇丹和巴布亞新幾内亞總理。他們涵蓋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估計是由於德國總理和越南共產黨總書記不久之前已經在北京與習主席會晤,而習主席又將於今年年底之前到訪沙地阿拉伯,所以在G20和APEC會議期間沒有安排與那些國家的元首見面。
通過頻密的元首外交,總體結果是增加了那些國家的領導人對中國的認識和理解、澄清了他們對中國發展意圖的誤解、改善了他們的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和建立了彼此更廣闊的合作領域和前景。對中國而言,元首外交為中國在國際上爭取到更多的朋友和夥伴,削弱了美國通過“拉幫結派”手段來孤立和遏制中國的效用。
最後,尤為重要的是習主席和美國總統拜登的會晤所產生的紓緩彼此緊張關係的作用。肯定地說,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長遠國家策略不會有實質改變,而且將來還會變本加厲。不過,起碼在短期内,美國覺得加劇與中國的衝突對美西方不利,更不欲因為台灣問題而與中國爆發毀滅性的戰爭,因此希望與中國改善關係,並恢復在實務問題上的合作。在與拜登在印尼巴厘島的會晤中,習近平主席嚴正指出,“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綫。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是中國的内政。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共同心願。任何人想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都違背中國的民族大義,中國人民都絕不會答應!我們希望看到並始終致力於保持台海的和平穩定,但‘台獨’同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希望美方言行一致,恪守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總統先生多次講過不支持‘台獨’,無意將台灣作為謀求對華競爭優勢或遏制中國的工具。希望美方將總統先生的承諾落到實處。”
習主席又指出,“打貿易戰、科技戰,人為‘築墻設壘’,强推‘脫鈎斷鏈’,完全違反市場經濟原則,破壞國際貿易規則,只會損人不利己。我們反對把經貿科技交流政治化、武器化。”按照新華社的報道,拜登表示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强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之前美國罕有表達不支持“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立場。拜登也表示美方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鈎”,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不過,拜登對習主席的“承諾”卻沒有見諸美國白宮發表的拜登與習近平的會談紀要(Readout of President Joe Biden’s Meeting with President Xi Jinp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西方媒體基本上也沒有報道。
鑒於美國政府以及共和、民主兩黨對中國的敵意甚濃,拜登對中國的“承諾”能否兌現令人懷疑。無論如何,拜登既然願意作出這些“承諾”,可能表示美國在短期内會較少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的挑釁,避免美國與中國發生對美國不利的嚴重衝突,好讓美國政府可以集中精力於俄烏衝突、歐洲亂局和美國國内的諸般嚴峻問題。美國也許會在短期内對“台獨”勢力作出一些約束。從最好的角度看,此次習主席與拜登的會晤,對阻止中美關係進一步緊張和台海局勢的進一步惡化有積極意義,並讓中美在氣候變化、宏觀經濟政策、經貿、公共衞生、農業和糧食安全等實務問題上得以加强溝通合作。
總而言之,在複雜嚴峻多變的國際環境下,習近平主席此次推動的元首外交在拓寬中國的國際活動空間上所取得的成果可算是相當難能可貴,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爭取到更有利的外部環境。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原文英文版刊於《China Daily》)
來源:橙新聞